谢萍香,王莉,冯惠燕,梁雪玲,苏创优,王桃,张小磊,刘其贵,何梓莹,郑宇平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江门 529000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预后欠佳的慢性精神障碍疾病,对家庭和社会影响极大[1]。家庭、社会接纳和支持力度低,患者存在严重的自卑或自信心不足,导致回避社交,甚至自我封闭[2]。长此以往,患者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下降,语言无法成为自由表达的工具[3]。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尤为重要,也是促进康复的关键。然而,常规作业疗法缺乏言语训练,康复效果并不理想,探寻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案是精神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朗诵训练属于言语训练,以团体训练为主,训练过程中,患者综合运用眼耳口鼻以及脑等多种记忆器官,帮助患者提高认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等[4]。有研究报道[5],朗诵训练利于改善患者情感、情绪问题,减少负性情绪,增强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本研究探索朗诵训练联合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20年4月—2020年10月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患者及作业组患者,每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岁~59岁,平均年龄(34.25±7.23)岁;学历为初中18例,高中或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12例。作业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60岁,平均年龄(34.33±7.21)岁;学历为初中19例,高中或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6]:(1)根据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慢性期,且病情稳定。(3)年龄在16~60岁之间。(4)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2)严重自杀或暴力倾向。(3)因各种原因失访或退出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作业组患者实施常规作业疗法干预。
研究组患者实施作业疗法+朗诵训练干预,方法如下:(1)所有受试者均经主治医生转介,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完成量表测评,并由资深副主任护师予以评估,随后将其按照朗诵水平的差异分作初级班和中级班。两班干预素材相同,若在干预过程中初级班受试者进步迅速,且能力和中级班要求相符时可调整至中级班。(2)针对病情选择朗诵素材,涵盖拼音,绕口令,高铁和飞机播音员的相关播音素材等。或按照受试者的个人兴趣可选择正能量、抒情散文等作为朗诵素材。干预时间为12周,每周3次,60 min/次。以团体训练模式,10~15人为佳,完善考勤登记和课堂表现评分。(3)课前检查精神面貌和仪容仪态,传授礼仪知识、沟通方式,鼓励受试者之间多多沟通、交流,干预期间对于专注力佳、进步快的受试者予以鼓励和表扬。要求所有受试者每4周进行1次学习心得总结和量表测评,综合课堂表现以及学习心得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与责任护士。
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课堂表现、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情绪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课堂表现通过自制课堂表现评分表进行评估,包括主动性,接受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10个方面,每个方面计分1~5分,总分10~50分,得分越高,说明课堂表现越佳。人际交往能力用人际交往能力诊断量表(SADS)[7]评估,主要涵盖交谈,交际和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方面,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0~4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预示人际交往能力越佳。自信心的评估通过自信心量表完成[8],主要囊括10个条目,每个提高1~4分,总分10~40分,其中10~15分记为自卑;16~25分记为平常;26~35分记为自信;36~40分记为超级自信。借助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受试者心理状态进行判定[9],共20条项目,每条项目计分1~4分/1~3分,总分越高预示心理状况越差。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实现对受试者总体满意度的评估[10],分成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课堂表现评分以及SADS评分均高于作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课堂表现评分以及SADS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课堂表现评分以及SADS评分情况(±s)分
a表示与作业组患者相比,P<0.05。
组别研究组(n=50)作业组(n=50)课堂表现评分SADS评分t值P值干预前27.95±3.40 28.12±3.37 0.251 0.802干预4周后31.26±2.71a 29.37±3.04 3.282 0.001干预8周后35.18±3.26a 31.07±2.95 6.610 0干预12周后38.15±4.10a 33.78±3.91 5.454 0干预前51.32±5.93 52.01±5.88 0.584 0.560干预4周后57.84±3.36a 54.28±4.09 4.756 0干预8周后68.64±7.21a 60.33±6.14 6.205 0干预12周后78.45±8.10a 64.71±7.06 9.042 0
研究组患者自卑人数占比低于作业组患者,而超级自信人数占比高于作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信心评价情况例(%)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作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评价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评价情况(±s)分
a表示与作业组患者相比,P<0.05。
SAS SDS组别研究组(n=50)作业组(n=50)t值P值干预前48.35±4.92 48.29±4.87 0.061 0.951干预4周后42.35±5.18 46.34±3.96 4.327 0干预8周后35.27±6.12 43.29±5.25 7.033 0干预12周后30.95±3.17a 40.73±4.25 13.043 0干预前41.46±4.57 41.52±4.61 0.065 0.948干预4周后38.34±3.20 40.17±3.34 2.798 0.006干预8周后35.33±4.12 37.24±4.05 2.338 0.021干预12周后30.14±3.23a 36.24±3.88 8.544 0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作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情况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主要特征包括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行为退缩和思维异常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严重的暴力或自杀倾向,对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部分患者残留的病态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对患者的康复以及回归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11-12]。由此,本研究积极探索朗诵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干预慢性精神障碍分裂症住院患者,旨在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满意度,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实现“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延缓退化进程,减轻患者因精神疾病带来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的目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朗诵训练联合作业疗法,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课堂表现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其原因为,朗诵训练属于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患者在朗诵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感知和领悟,提高认知和表达能力,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挫折和心理冲突,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为适应社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此外,朗诵训练联合作业疗法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信心方面效果显著。究其原因为团队训练为患者造就了一个振奋情绪的环境,有效刺激患者的专注力,提高始动性。同时,通过鼓励和表扬表现优异的患者,为其增添自豪感,从而潜移默化增加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心[13]。朗诵训练有助于患者记忆力、注意力和言语能力的恢复,建立正常行为,重拾自信心。另外,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作业组患者,提示朗诵训练的实施有助于保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原因是,朗诵训练属于促进交流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医患间、患者间共同讨论,强化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信心,促进了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感受到人文关怀,继而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作业组患者,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朗读亦是一种心理体验,可促使患者和所朗诵的内容产生思想方面的共鸣,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丰富情感,充实和满足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朗诵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课堂表现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