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婷,陈晓东,王丽征,杨学军,舒高,曾依然,林巧巧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三病区,广东深圳 518000
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式,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以恢复患者劳动能力,但手术属于创伤治疗,易引发切口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影响术后腰椎功能恢复[1-2]。手术还会破坏椎间盘与上下椎体之间的稳定性,引发腰椎关节囊受损、大小关节退变,造成腰椎失稳,导致疾病复发[3-4]。“一病一品”护理模式是针对某种疾病制定的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方案,以专科护理的模式向患者提供改变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知识或技术,从而达到促进身体康复的目的[5]。本研究探讨“一病一品”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及复发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女19例,男24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3.24±3.29)岁;突出部位L3-L 46例,L4-L5 22例,L5-S1 15例;病程6个月~14年,平均病程(5.13±1.20)年。观察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2.78±3.42)岁;突出部位L3-L 44例,L4-L5 23例,L5-S1确无误16例;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4.98±1.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经CT、MRI检查确诊。(2)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3)保守治疗无效。(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腰椎不稳。(2)伴有椎间管狭窄。(3)手术不耐受。(4)风湿性关节炎。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时遵医嘱实施口头宣教、给予患者心理和饮食指导等,协助其完成术前检查;术后加强病情监测,根据患者意愿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仅在其复诊期间提供康复指导。
观察组采用“一病一品”护理模式。(1)团队组建。成立“一病一品”护理小组,成员经验均为5年及以上。护士长组织成员进行培训,邀请骨科护理专家以PPT的方式讲解疾病。成员从患者心理、生理、病情等方面评估患者护理需求,制定围术期护理方案。(2)术前访视。术前对患者实施一对一健康教育,列举术后康复成功病例以增强患者恢复信心。(3)术前体位练习。患者平躺至硬板床进行轴式翻身,使髋部、肩、腰在同一水平线,避免脊椎扭转。(4)术后搬运。手术完成后运用三人平抬法将患者搬运至硬板床,颈、胸、腰需在同一轴线上。(5)基础护理。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妥善固定引流管,每日使用温水为患者擦身,针对便秘患者运用耳穴埋豆、按摩等方式缓解;成员将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患者情况记录至交接班笔记中,换班时告知接班人员将其作为重点护理对象。(6)康复指导。①初期。麻醉苏醒6 h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膝关节屈伸等关节运动,每次10 min,每日5次。术后1 d开始行直腿抬高练习,双下肢交替进行,每次10 min,每日5次。②中期(术后7 d至出院)。术后7 d指导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患者仰卧至硬板床,双脚、头部、双侧肘支撑身体,坚持10 s,每组5次,每日3组。③后期。患者在锻炼后期时多居家练习,重复上述锻炼内容。(7)随访。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每周1次,督促患者居家锻炼,每月1次上门随访,现场指导患者锻炼,纠正不足之处。随访至出院6个月。
(1)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于入院时、出院6个月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展开评价[6],该量表包括疼痛程度、睡眠等10个小条目,总分50分,分数低则腰椎功能障碍轻。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评价患者腰椎功能[7],从日常活动、临床症状等4个方面评价,总分29分,分值高则表明腰椎功能佳。(2)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于入院时、出院6个月展开评价[8],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共100分,评分高则表明生活质量高。(3)并发症、复发率。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便秘、压疮、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记录随访6个月期间疾病复发情况。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ODI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情况(±s)分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ODI评分入院时30.13±3.68 29.74±4.28 0.685 0.495出院6个月13.68±3.24 19.27±3.67 7.488 0 JOA评分入院时13.89±3.47 12.25±4.60 1.866 0.066出院6个月21.12±2.07 18.55±3.42 4.216 0
入院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分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15.045 8.754入院时53.24±6.64 52.41±7.22 0.555 0.581出院6个月72.69±5.27 65.47±6.60 5.585 0 P值00 t值P值
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形、核髓组织突出刺激及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引发的综合征,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9]。临床采取手术治疗腰椎间盘创伤较大,会破坏骨质结构,影响脊椎稳定性,致使术后疾病复发风险升高,对腰椎功能恢复尤为不利[10]。
“一病一品”护理模式将循证护理作为基础,通过构建护理框架,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方案,依据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制定最佳护理方案,形成最优的临床护理路径和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疾病专科护理,使护理服务更具有科学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贴心、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护理服务[11]。本研结果究表明,“一病一品”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疾病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马兰等[12]研究显示,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延伸康复指导,可有效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增强康复效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一病一品”即一种疾病需具备一套专科特色护理品质,护理小组成员均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案实施过程中能够科学谨慎地提出护理问题。该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评估,将康复指导、基础护理、延伸护理纳入护理方案中,为患者制定最佳康复计划[13]。传统护理模式中的基础护理是由护理人员遵医嘱向患者提供相关服务,措施实施较为被动,而“一病一品”护理模式中的基础护理是由成员依据初期制定的护理计划向患者提供,措施实施较为主动[14]。护理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术后安全隐患,促使成员针对性的提供相关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便秘等并发症。“一病一品”护理模式突破传统护理仅提供住院服务的局限性,将护理地点延伸至院外,利用电话、上门指导等多种随访方式确保患者持续获得专业护理服务,使其居家亦可坚持康复锻炼,保障措施的落实,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减少疾病复发,进而提升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一病一品”护理模式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控制疾病复发,增强术后康复效果,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疾病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