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发,周雨琴,孔恒洋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颁布。学术界、企业界及社会层面正涌动着一股讨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现代农业与小农户衔接的有效手段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创新驱动可实现乡村振兴多层次多领域创新[2]26,涵盖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及产业链延伸等。学术界和实业界尤其关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是分析公司业务如何运作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致力于价值创造、传递和捕获的特定活动机会[3]9。商业模式从本质上看,就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4]。价值创造在任何商业体系中都有其核心作用,价值创造是一个动态的、试验的过程,可能包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的构建或破坏阶段[5]。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要经过不断试错、调整、修正与完善才能成型。企业在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可持续地创造价值。农业在全球和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农业商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运作,农业创业、创新及农村发展都与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创造及商业模式创新密切相关[6]。迄今为止,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且可复制借鉴的商业模式,因而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是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以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农”)作为社会企业的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及其不同商业模式设计所产生的效益,聚焦商业模式创新对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兼顾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回答社会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问题,旨在为后续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及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启发企业管理者不断设计、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实现价值创造,为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和思路方法。
商业模式是有别于战略管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研究单元,当前已然引起实践者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已成为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源泉[7]。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公司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捕获价值[8],但在理论方面仍缺乏共识,这也导致无法定义和确定其核心结构[3]9。商业模式是跨越焦点企业边界的活动系统[9-11],其核心功能体现在价值创造逻辑,即为企业、社会和环境带来利益的多少以及可持续程度[12,13],也涵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长期绩效[14]。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被定义为一种新价值的创造和获取方式,这是通过改变商业模式的一个或多个组件来实现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所有组件之间的交互作用[15];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被描述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商业模式发展的过程。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联合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价值创造与捕获,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商业闭环。因此,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驱动力,无论是新兴企业还是老牌企业,都需要不断革新商业模式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社会企业被定义为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社会需求的组织[16],其有别于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商业企业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非营利组织(如慈善组织),是介于商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在经济与社会目标的混合驱动下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的混合型组织[17,18]。与完全依赖慈善捐赠和政府补贴的非营利组织不同,社会企业主要依靠创业活动产生收入和进行规模经营[19]。社会企业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对社会和商业使命的共同追求导致社会企业不符合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传统范畴,与市场上的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在财务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管理者在经营社会企业时,其管理目标与经营非营利组织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不同,管理者试图实现企业社会目标的同时,也需要收回其全部成本,以使其能够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20]310-311。
社会企业的目标是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需要创建合适的商业模式,使这两个目标能够同时实现[21]。社会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少贫困、带动经济健康发展等,这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通过创建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在思考如何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自我提升[22,23]。关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其核心内涵、构成要素、类型以及创新路径等方面。Yunus等以格莱珉银行为例,描述其社会商业模式的构建,创造性提出社会商业模式由四个组件构成,即价值主张、价值星系、经济利润方程及社会利益方程,其中价值主张回答“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能向顾客提供什么产品及服务”;价值星系回答“如何为客户创造、传递价值主张”,这不仅涉及公司自身的价值链,还涉及其与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价值网络,体现该商业模式所吸聚的资源与能力;经济利润方程指的是“以什么样的成本结构捕获价值,产生收入”;社会利益方程描述将经济利润中的剩余利润用于社会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20]311-312。
乡村振兴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美丽乡村及新农村建设的进阶[24]。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界对这一热点话题逐步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块:什么是“乡村振兴”?即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25,26];怎样实现“乡村振兴”?即哪些主体来振兴乡村建设[27,28];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即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29,30]。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是对两大制度进行改革:一是突破传统的土地财政制度;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制度[25]16-17。乡村振兴不能仅靠政府、村干部或农民一方,而是需要多方联合的。不仅政府、村干部、农民要加入此行列,还包括新时代高校[28]201-202,他们共同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流转等多种组织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31]64,同时建立共生共赢共享的联结机制,做好资源优化整合,找准适合乡村发展的路子[32]。
社会企业被视为一种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采用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解决模式,对资源要素整合并合理利用,在追求基本商业目标的同时又不会损害社会使命的组织[33]。乡村振兴战略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及组织振兴的全方位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其核心动力在于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当地乡情,将创新嵌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特色产业引领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新型服务业等产业的全面振兴。同时产业振兴要与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紧密结合,在体现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巩固其作为“五大振兴”之首的地位[34]。实现乡村振兴,农业是一个关键问题,但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围绕农业发展的要素问题。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高农业产出效率,扩大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需要整合农业生产要素,积极实践乡村振兴。其主要路径有两种:一是土地组织模式创新,即土地租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31]64。尽管现有文献有涉及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研究,但尚未有案例清晰揭示社会企业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聚焦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如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企业怎样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以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与捕获的良性循环,商业模式创新结果如何[35],适用于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动态调整、迭代创新的过程,而系统性的纵向单案例研究能够细致描述焦点企业创业实践历程,并依照时间线梳理案例企业关键事件及其因果逻辑,清晰呈现案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及过程,更利于系统、动态、深入地展示研究问题的机理。依据理论抽样[36],选择安徽省黄山市一家有机生态农业企业——有农,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有农作为一家生态农业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具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果的分析与论证;第二,有农作为围绕农业发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优化围绕土地的各种相关要素、利益相关者的融合、联合效应,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第三,研究团队与该企业接触、洽谈,了解企业新的发展动态,并获得大力支持。
为增强案例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多渠道数据来源确保数据的交叉验证与互补。案例数据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收集:第一,研究团队与有农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以获取一手数据,访谈涉及企业创业历程、发展状况和商业模式等,访谈环节全程录音,访谈时间为15.22小时,访谈对象为创始人、高管等,访谈结束后即时进行文字转换,访谈字数共6.71万字,并以文档形式存储以便后续研究。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数据的准确性。第二,有农的内部文档资料,包括公司创始人的演讲PPT、相关管理和模式文件等。这些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识别、筛选、定位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内容。第三,公开的二手资料,包括有农的企业官网、官方微信、网络新闻和其公众号等公开报道。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企业背景及企业产品宣传等相关信息,旨在与一手数据、内部文档形成相互验证,提高数据的可靠程度。
有农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3日,注册资金3 168.020 3万元,坐落在黟县五东殿工业园,是一家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目标,以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发展方向,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公司注册商标为“有农”,寓意有机农业。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实践探索创新,用工业化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通过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以整村流转、代耕代种、农民土地入股等方式,在黟县、黄山等地建立了2.3万亩优质粮油种植基地,生产的“有农”牌优质大米、黑玉米等产品获得市场消费者认可。有农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图1 有农的发展历程
有农的商业模式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商业模式1.0:屏山方案
2014年1月3日,有农正式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成立。在成立之前,有农创始人在合肥工作,主要从事营销策划管理。多年积累的销售经验让创始人意识到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面对着没有挑战性的包装设计营销工作和难以达到想要的营销效果的局面,创始人想转型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又恰逢国家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创始人觉察到国家对粮食的重视,便决定辞职回老家创业,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创业伊始,有农在黟县屏山村实现整村经营权流转,这是有农第一个创新——“屏山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年,有农各方面硬件都较差,但“天公作美”,屏山方案下有农流转的土地产量很高,超出了全县的平均产量,创始人也因此想要以屏山为起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赚取更多收益。
图2 屏山方案
2. 商业模式2.0:碧山方案
有农种植规模扩大,经营范围从一个村扩大至四个村,土地面积从1 000多亩扩大到4 000多亩,但最终的经营收入却没有与之成正比增加。相反,有农亏损高达100多万元。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流转土地面积,耗费了大量资金。为解决资金问题,创始人提出以农业保险单额度作为抵押预计收成贷款的创意,得到黟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落地,获得一笔400万元的贷款。为解决日常管理问题,有农不断摸索,进而实现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10月,有农开始新的创新——“碧山方案”(如图3所示),这一方案很好地平衡、解决之前有农与农户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
图3 碧山方案
3. 商业模式3.0:田川方案
为更有效地解决农业成本高、管理难、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有农开始新的探索。借助农业农村部引导农民将土地入股的契机,有农开始土地入股的创新试点,以成立股份合作社的形式来优化商业模式设计,这是有农的第三个创新点——“田川方案”(如图4所示)。农民变成股东,合作社赚钱越多农民分红就越多,收益就越多。该方案使得农民的利益、村集体的利益以及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在进行一系列摸索、调整与完善后,田川方案弥补了屏山及碧山方案的劣势,以补差的形式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2017年,有农流转土地的面积达7 015亩,带动7 000多农户实现增收。如今有农已然成为黄山市规模最大的优质粮油种植基地。
图4 田川方案
4. 商业模式4.0:黟县方案
2018年,田川方案开始跨县复制。有农为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从屏山村探索规模化种植开始,从产前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到产中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再到产后稻谷全部加价回购与销售,96.5%的工作全部由有农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完成,3.5%的工作由经营主体完成。至此,有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2019年,有农建立了全省领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了黟县有农优质粮油生产联合体。该联合体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现代产业示范联合体,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全国首批农业社会化服务20个典型示范案例”之一。
有农优化田川方案,探索出更具灵活性、稳健性的黟县方案(如图5所示),为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带领更多农民走向致富道路。黟县方案下,有农不再局限于与农户和村集体发生关系,而是与更多有潜力的经营主体合作,通过合作社把各经营主体联结起来。2020年,有农基地面积达2.3万亩,直接流转的面积5 000余亩,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面积6 000余亩,与家庭农场合作组建联合体面积约12 000亩,以填写育苗过程记录表、育秧插秧进度表、插秧服务派工单等形式建立了标准化的种植管理体系,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2021年,有农黟县基地1.7万亩粮油基地农产品年产量达1万余吨、年产值7 000万元;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共22个村,面积4.2万亩,辐射农户近1万户。
图5 黟县方案
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多方创新融合。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诸多创业企业不断创新,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了丰富的商业模式创新组合,如电商模式、农技问诊模式、土地入股模式等[2]26。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作业环节提供的优质、高效、全面的配套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链的全过程[37]。农业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模式本质上而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由龙头企业主导的价值创造与捕获活动,实际上也是一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38]。
有农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商业模式创新,从最初的只进行土地流转到开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产业联合体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种粮大户发展到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全产业链经营,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逐渐探索出了可复制、推广的黟县方案。结合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四大要素,即“价值主张、经济利润方程、价值星系以及社会利益方程”对有农不同发展阶段中商业模式创新如何驱动乡村振兴展开具体研究,分析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产生的效应。
1.屏山方案中粮食产出压力全在企业一方
2014年,有农在宏村镇屏山村签订合同,整村流转农户1 270亩农田,种植生态粮油作物,流转年限至国家二轮承包期结束。有农按国家稻谷收购价格支付租金,其中老面积250公斤/亩,确权面积225公斤/亩,一年一付,先付后租。有农全面负责农业全产业链活动,应对风险,获取收益。另外有农每年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服务费,合力打造优质品牌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引导周边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首先,有农最初便提出“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基地”的价值主张。有农在流转土地上建立品种试验田,实现“优质品种选育、精量播种、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侧身施肥、无人机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秸秆炭化利用、生态高效栽培、管理考核效应”等生态种植技术和规模化管理的试验示范。屏山方案下,有农聚焦土地要素,流转整村土地,负责农业全产业链活动,向村集体与农民提供服务,自主应对风险。其次,在经济利润方程方面,有农的成本主要涵盖农机等设备的购买、田租支付以及管理费等。其收入主要来源于通过流转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发展黟县“五黑”特色种植,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再次,在价值星系方面,有农实现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经营,农户参与种植,同时通过与村集体之间合作,村集体协助田间日常管理工作,发展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此时,有农整合村集体与农民的资源能力构建其最初的价值网络,即有农与村集体和农民三方的价值网络。最后,在社会利益方程方面,“屏山方案”已辐射至龙江、塔川、横岗等6个行政村,流转土地4 600余亩,带动农户增收增产1 491户,其中涵盖112户贫困户,有效带动社会发展,减小由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
2.碧山方案依赖于强有力的村集体力量
2016年,碧阳镇碧山村以村集体名义与有农公司签订代耕代种协议,发展优质生态粮油种植。有农公司提供从育秧耕种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村集体安排专人负责田间管理,全面负责农业全产业链活动,并获取收益。种植成本降低300元/亩,稻谷根据种植品种和种植时间,有农公司按高于国家保护收购价0.1~0.5元/斤的价格全部回购。通过“代耕代种”,村集体获得12万元效益。与此同时,有农与村部共建服务中心,开设“生态美”超市,为实现农村美的目标贡献力量。
首先,此时有农的价值主张演化成“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打造社会化服务样板”。为保护水源地,碧阳镇碧山村将该村1 12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有农公司,2016年扩大至2 170亩,发展优质生态粮油种植。其次,在经济利润方程方面,碧山方案下主要成本为租金支付、管理费用等。有农每年支付给农民固定租金600元/亩,田间的日常管理及维护等由村集体负责。公司收入来源为提供从育秧、耕种、植保、收割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并获取相应服务收入。再次,在价值星系方面,在屏山方案基础之上,有农还与村集体共建服务中心,对未托管的农户和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农机服务,其价值网络在商业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张。最后,在社会利益方程方面,碧山方案带动当地537户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及种植,为2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提供机会。通过碧山方案,有农当年实现水稻种植每亩708元的效益,比农户每亩多出500元/亩,村集体实现12万元的收益。村里开设“生态美”超市,对农户捡拾的药瓶、垃圾进行回收,极大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为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3.田川方案下企业、村集体与农民实现共赢
2016年,有农在碧阳镇田川自然村尝试一种新的土地组织模式,即“田川方案”。碧阳镇田川村与有农公司合作成立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川分社,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有农公司投入20万元,田川村260户农户以660亩土地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干股和项目资金入股,采取“每股400元保底+效益分红”的分配方式让农户受益。
首先,价值主张进一步演化为“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创新服务效应”。其次,在经济利润方程方面,碧阳镇田川村与有农公司合作成立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川分社,该合作社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账目每月公开公示,先进行保底分红,再计提15%公积金,其余利润二次分红。当年,分社分红27.6万元,其中农户分红26.6万元,村集体增收1万元,同时有农也因“田川方案”,围绕农业本身发展,公司开始走上快车道。再次,在价值星系方面,在“屏山方案”与“碧山方案”的基础之上,以新的经营主体形式,即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不仅拥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同时还将“田川方案”向外复制推广,表明有农围绕农业要素,发展构建更稳健的价值网络,集聚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共创价值。最后,在社会利益方程方面,“田川方案”接手农户土地进行机械化种植,既能促进农户外出务工,又因基地面积扩大,从农机操作到插秧、收割再到产品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均有岗位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田川方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小农户利益的紧密融合,积极发挥了村集体在农业生产组织和协调矛盾方面的关键作用,该模式已在县内和县外15个村进行推广,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实现。
4.黟县方案中核心企业打造联合体,聚焦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
有农的社会化服务不仅体现在生产、提供农产品,而且为其他个体、组织提供农产品整个产业链服务。此商业模式中不同组件与活动具有相依性,价值星系所蕴藏的资源与能力超越有农自身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尝试为其他农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田川方案期间,有农发现社会化服务存在富有吸引力的市场机遇,主动培养社会化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机制。
当前,在复制推广田川方案的基础上,有农着力加强社会化服务规模与范围的扩张。有农通过社会化服务保障,联合15家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油生产联合体”,建立了全省领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黟县方案”逐步成型,通过不同模式示范,打造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探索社会化服务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有农的价值主张演化成“整合服务资源,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有农逐步了解并捕获当前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整合多方服务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在经济利润方程方面,有农提供“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耕种收服务、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购”的“五统一”服务和金融保险及人才培训服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再次,在价值星系方面,为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有农提出“共生融合发展战略”,把农户、农村、经营主体、科研院所、政府、市场等各方面的利益融在一起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形成闭环经营,大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补共赢,抱团发展。最后,在社会利益方程方面,2021年有农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30个典型单位,并作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有农以农业为中心,以融合共享发展为理念,以科技为支撑,以打造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经营目标,立足黄山、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稳步复制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实践探索。
有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去构建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可持续性扩大农业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是经济价值优先,而是基于一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目标。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源于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活动层面的创新,另一方面源于其不同要素、活动之间相依性的改变。基于有农案例,可以更加清晰地透视通过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与策略(见图6)。
图6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与策略
1.优化乡村振兴机制应探索土地之外的因素,而商业模式设计就是一个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有农通过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四个组件,即价值主张、经济利润方程、价值星系以及社会利益方程进行创新,诠释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过程。有农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不同设计方案在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见表1)。伴随着土地组织模式创新,企业的经营绩效逐步提升。企业在摸索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土地组织模式,在明确自身资源基础上,整合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要素,并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不断试错学习助力实现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多方利益共享。
有农从创新三大土地组织模式到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商,在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提供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路径。与此同时带来巨大财富,如增加岗位需求,使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了工资性收入,在对优质农产品的加工及销售中获得经营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获得财产性收入等,引领山区小农户迈向现代大农业,整合生产要素,实践乡村振兴。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应从除土地之外的其他因素进一步摸索,以捕获多种形式的价值。
2.短暂性好的企业绩效不能盲目归因于商业模式设计
屏山方案中粮食产出压力全在有农一方,导致其难以持续,但在各因素的交互影响作用下该阶段并未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内在因素而影响企业绩效,相反,外在因素助力有农活力颇多,如“天时”“地利”等。即表明好的绩效不能完全归因于商业模式设计,也应当考虑除商业模式之外的其他因素。企业若想维持其竞争优势或获得更高企业绩效,需合理利用更为丰富有效的手段或工具,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强化的可持续闭环。
3.好的商业模式设计应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更大、更可持续的合力
价值主张由最初的“示范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样本打造”到“服务机制创新”再到“服务资源整合”,是推动企业由单一服务到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关键。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从最初的土地流转,初步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价值创造的主体也将由单一主体演变成农民、村集体和企业三者甚至更多参与者组成的价值共创的联合体,真正意义上实现多方融合发展、互利共赢。企业与合作社、村集体等服务组织协同合作,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独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逻辑,这为实现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基础。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价值创造,更为关键的是与更多参与者共创价值,赢得认同,进而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研究选取的社会企业对象为农业企业,以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利益主体,与参与各类商业活动的主体共创价值,因而对涉农企业更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推动和鼓舞更多社会企业为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不断创新模式。有农创新土地组织模式及提供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实现了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有效统一,带动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助力精准扶贫,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可将更多类型的社会企业纳入研究,探究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创造可持续价值,实践探索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企业应根据外部动态变化的环境不断创新、循序渐进,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是其改变企业的逻辑或者其核心元素的过程,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更关注的是商业模式创新中经济和社会价值创造的混合逻辑,这与改变商业模式一个关键要素或多个要素紧密相关。通常使用四个聚合元素来创造和捕获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这四个元素不是相互耦合的,而是系统的、协同配置的,这类配置将企业发展机会与开发紧密结合,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企业应在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抓准时机,不断提出适宜的价值主张,拓展参与商业活动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以便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产出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企业也在遵循一个明确的社会使命,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就业等。社会企业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加深创造多重价值的潜力,为保证组织在经济上自我维持提供方向,也为追求更大社会目标创造条件。
其次,企业要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不仅指的是商业模式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的多方协同创新,企业应当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与各科研院所合作,将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成果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在一起,推广应用至其他企业或经营主体。同时将各参与主体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科研院所,并针对性解决,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企业要通过与合作社、村集体等服务组织协同合作,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农业社会化服务商业模式有效缓解了服务主体的技术及资源禀赋约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次,企业要积极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良性商业生态系统。企业需要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深入了解,为实现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提供资源基础,甚至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来解决现有资源不足的问题。如通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整合各自潜在参与者的资源,发挥其潜在价值,以可持续的、各方联合的方式创造价值,以优化资源要素的方式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企业为构建可持续的商业生态、稳健共赢的生态系统,需要赋能现有的入驻者,形成强大的协作优势,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探索将农民、农村、各经营主体、科研院所、政府以及市场等各方面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发展,建立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闭环经营,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补共赢,抱团发展。企业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需与各行动者联合,合理分配资源与价值,要着眼于价值创造的过程,以长远的战略视角,保证商业生态系统吸纳更多参与者,共创价值,最终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