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然
特发性水肿也称为周期性水肿,是指由内分泌系统紊乱所引发的机体水钠代谢失调而导致的周期性、反复性的水肿发作,临床上理化检查无异常且无其他器质性病变。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且肥胖者多见[1-2]。导致特发性水肿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且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多可自愈,但症状明显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由于特发性水肿的发病机制不明,故西医在此方面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一般主张用利尿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利尿药物容易引发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副作用[3-5]。现代医学认为,特发性水肿的治疗不应该以单纯使用利尿药物治疗为主,应考虑综合治疗的方式。有研究报道中医在治疗特发性水肿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详细作用机制仍然不十分明了[6]。本研究侧重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水肿,试图从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变学状态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12 月在南京市江宁中医院就诊的94 例特发性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中有关特发性水肿的诊断标准,即颜面部或四肢水肿;晨轻暮重或运动后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7]。符合《中医诊断学》中有关水肿的诊断标准,四肢乏力、头身困重、面色萎黄、腰膝酸软等[8]。排除标准:心源性水肿;其他已知病因如低蛋白血症、下肢静脉曲张等造成的继发性水肿;正在服用利尿剂;合并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认知功能障碍。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 例。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氢氯噻嗪片(生产厂家: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1822,规格:25 mg)治疗,25 mg/次,2 次/d,连续治疗2 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祛湿逐瘀利水组方汤剂。该方剂基本组合为黄芪20 g、党参、白术、防己、泽泻、益母草各15 g、红花、泽兰、木香、苍术、杜仲、车前子各10 g、甘草6 g、桂枝3 g。当患者为上肢主要水肿者加用麻黄10 g,下肢主要水肿者加山药10 g、茯苓6 g,全身浮肿者加淫羊藿10 g,脾阳虚者加附子6 g、干姜3 g。水煎服,1 剂/d,分两次服用,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经治疗后患者水肿、全身肿胀及其他相关症状消失,体重及尿量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较治疗前水肿现象有明显的消退,全身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水肿现象及全身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治疗期间仍反复水肿。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9]。(2)抗氧化能力指标比较。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离心得上清后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3)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2 周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血清,采用高精度全功能自动血液流变学仪测定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包含恶心呕吐、乏力、电解质紊乱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 24.0 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 时认为组间或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9 例,女38 例;年龄24~53 岁,平均(40.25±3.57)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2.35±0.87)年;水肿类型:上肢水肿18 例,下肢水肿22 例,全身水肿7 例。观察组男7 例,女40 例;年龄22~55 岁,平均(40.54±3.61)岁;病程3 个月~5 年,平均(2.33±0.94)年;水肿类型:上肢水肿17 例,下肢水肿24 例,全身水肿6 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水肿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SOD、MDA 和NO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 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和NO 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与治疗前相比,P<0.05。
2.5 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4,P=0.013),见表4。
表4 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目前现代医学对特发性水肿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了,轻症患者往往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改善,但重症患者需服用药物缓解,氢氯噻嗪是西医治疗特发性水肿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作为温和利尿药物尽管见效快,但并不能改善患者机体内分泌代谢情况,患者停药后仍然会反复发作,此外,长期应用利尿药会出现反跳、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1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特发性水肿属于“水肿”范畴,是脏腑失调、水液代谢异常所引发,分虚实两种,但单纯虚证或实证者较少,多数患者为虚实夹杂[12]。从脏腑辨证学角度来讲,该病的发生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认为水肿本在肾、标见肺、制在脾[13-15]。故从中医学治疗角度来讲,治疗特发性水肿的策略应以健脾、补肾和温阳为主。除此之外,有现代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肝郁相关,肝藏血,“血不利则为水”。肝郁则气滞,血运不畅,经络不足,故同时需考虑“血瘀”因素的存在,在方剂中考虑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16-17]。本方剂中黄芪、苍术、党参有补肾益气、行气祛湿之功效,同时加少量木香理气,白术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防己、车前子、泽泻有利尿消肿的功效,益母草、红花、泽兰为活血化瘀用药,诸药用甘草调和,共奏祛湿化瘀利水之功效。本研究同时对不同部位、不同症候水肿的患者用药进行加减,如上肢水肿患者加用麻黄发汗消肿,下肢水肿加用山药、茯苓利尿消肿等。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水肿患者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安全性高。
有研究表明,多数特发性水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以及抗氧化能力受损的状况[18],故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SOD、MDA 和NO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 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 和NO 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提示中药方剂能有效改善患者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微循环,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已知红花中黄色素有明确的抗氧化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19-20]。但特发性水肿发病机制复杂,且方剂中药物如何确切发挥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尚不够完善,仍然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水肿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能与有效改善患者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