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雪岩,苏 莉,常旭红,李成云,陈仁彤,王俊玲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新冠疫情的发生则暴露出我国复合型、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公共卫生体系的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1-2]。因此,构建基础理论扎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体系,探索、完善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实践教学的满意情况、本科教学安排及毕业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本科生应用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的教师,共纳入58人。
查阅文献并结合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由研究团队成员充分讨论、完善调查内容,确保问卷设计合理、可行后,录入问卷星。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所在研究所、性别、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龄等),近3年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对本科教学安排情况、毕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等。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平台对收集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描述指标主要为构成比(%);使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调查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的58名教师,女性教师(占63.79%)多于男性教师(占36.21%),博士研究生学历者居多(占77.59%),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共29人(占50.00%),教龄不满10年的教师占比最高(占44.83%),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近3年,调查对象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05篇,其中调查研究类论文居多,共151篇(占73.66%),实验研究类论文54篇(占 26.34%),见图1。
图1 调查对象近3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类型
32.76%的教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学生配合度差”为主要原因(占52.63%),其次为“指导时间不充足”“经费不充足”等,详见表2。另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基础一般,与毕业实践(论文)应当达到的目标存在距离”。
表2 调查对象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存在的困难
按专业技术职务和教龄对调查对象在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进行分析,存在指导困难的情况在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调查对象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4,P=0.002),讲师在存在指导困难的调查对象中占68.42%(13/19);存在指导困难的情况在不同教龄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45,P=0.226),详见表3~4。
表3 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调查对象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存在困难的情况[n(%)]
表4 不同教龄调查对象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存在困难的情况[n(%)]
按论文类型和是否与实践单位合作对调查对象指导困难的情况进行分析,存在指导困难在指导不同类型论文调查对象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901),在是否与实践单位合作指导方面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243),详见表5~6。
表5 调查对象指导不同类型毕业论文存在困难的情况[n(%)]
表6 调查对象与实践单位合作指导毕业论文存在困难的情况[n(%)]
大部分教师认为指导的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质量较符合预期结果,5.17%的教师由于“学生的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能力弱”(占66.67%)、“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欠佳”(占66.67%)、“毕业设计时间不充足”(占66.67%)、“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占33.33%)、“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弱”(占33.33%)等原因认为指导的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质量不符合其预期。对于现行毕业实践的安排,带教教师对实践地点的安排满意度较高。少数带教教师对实践时长和实践效果的满意度较低,对实践时长不满意者占8.62%、很不满意者占1.72%,对实践效果不满意者占8.62%,详见表7。
表7 调查对象对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的满意情况
部分教师认为现行理论教学安排(占34.48%)和实验教学安排(占32.76%)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为不能满足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内容安排欠合理”“理论知识滞后”,并有2位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实践时间较短,不能专门为学生设计能够联系理论的实践课题”;在实验教学方面,“实验条件受限”为不能满足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内容设置欠合理”“带教教师能力欠佳”,1位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实践时间较短,不能专门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实验能力的实践课题”,详见表8。
表8 本科教学安排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适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2.76%的带教教师认为现行毕业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主要原因为“学生参与度不够”(占94.74%)、“实践时间不足”(占78.95%)和“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占63.16%)等,另有1位教师认为“因时间和学生能力所限,无法对学生的科研思路进行系统化培养”。82.76%的带教教师认为最佳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理由主要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全程在实践单位实习的学生,82.76%的教师认为需要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方面提供指导,并且93.75%的教师认为校内指导教师有必要参与实践单位组织的开题、答辩等过程;学生的答辩形式则以在“学校”统一答辩为主(占50.00%),详见表9。
表9 调查对象认为最佳的本科生毕业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毕业实践单位,带教教师普遍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优选择,尤以外省(发达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96.55%)为佳,其次为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社区和学校,详见表10。
表10 调查对象认为最佳的本科生毕业实践单位[n(%)]
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带教教师认为在实践单位实习的学生应当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占91.38%)、数据统计分析(占87.93%)、实验室检测(占77.59%)和文件撰写(占75.86%)等技能,实践单位应当在流行病学调查(占84.48%)、实验室检测(占81.03%)、数据统计分析(占63.79%)和文件撰写(占60.34%)等方面提供相应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详见表11。
表11 调查对象认为学生通过毕业实践需要具备的能力
毕业实践是本科教育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本科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运用、检验的重要环节。公共卫生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探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本研究从指导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的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毕业实践模式的改进方向、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32.76%的教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原因为“学生的配合度差”,其次为“指导时间不充足”和“经费不充足”,属于影响各专业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共性问题[4-6]。同时,专业技术职务对于教师是否存在指导困难也有重要影响,尤以讲师存在指导困难者居多,这可能与讲师普遍教龄短、经费不充足、资源相对匮乏、指导经验不充分有关。因此,做好实践前动员工作,增强学生对毕业实践(论文)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加上时间和经费充足的双重保障,对于全方位提升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而言,带教教师对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满意度达中上水平,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其中,“毕业设计时间不充足”是影响教师满意度的一项主要原因,且进一步的调查发现,8.62%和1.72%的教师对现行毕业实践(论文)时长的安排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由此可见,适当调整本科生培养方案,延长毕业实践时长对提升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设置较为齐全,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7],但以专业课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课程还与工作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内涵发展的需要[1,8-9]。本研究结果显示,“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和“实验条件受限”是教师认为现行理论教学安排和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引入较为前沿、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并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并尝试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部门合作开设现场式实践课程,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加强学生的应急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82.76%的教师认为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最佳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若全程在实践单位实习,则有必要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在论文撰写、开题、数据分析和答辩等方面给予指导,这也与本团队对实践单位带教教师调查的结果相似(数据尚未发表)。由于高校教师普遍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实践工作经验[10],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实践单位带教教师的专业所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毕业实践教学水平。特别是外省(发达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教师认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实践的最佳选择。实践单位需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着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对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