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嘉欣,李洋洋,吴磊,杨善岚,邓莉芳,黄河浪
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省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06
衰老(Aging)是人体在多维度水平的自然渐进性功能退化过程直到死亡的生理现象[1]。其主要表现为内环境稳定性减弱、代谢紊乱、组织和构成缓慢退化、枯竭并伴随着自我更新变慢、抵抗力骤降、修复力渐低等[2]。进入本世纪以来,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对衰老、抗衰老在宏观和微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衰老规律不能够改变但一定程度上衰老是可以延缓的,解释机制为:一是逆转衰老过程;二是阻止或延缓衰老的进展。目前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真假难辨的抗衰老制剂,其功效难以判断。相较而言,人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饮食、行为活动对抗衰老的影响,则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大量文献研究提示抗衰老的机制与饮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围绕抗衰老与饮食类型、生活行为习惯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
饮食品类:饮食是维持生命的根本,又是影响生命衰老的重要因素[3]。大量事实证明,不同的饮食抗衰老效果不同。Fortin 等[4]的多个研究认为,坚持地中海饮食能改善微血管功能,降低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改善认知功能,并使全因死亡率降低50%;Assmann 等[5]为期12年的队列也似乎印证了上述观点,地中海饮食依从性得分与健康老龄化关系密切,水果、蔬菜、豆类、谷物、鱼、橄榄油、比例不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等饮食对健康依从性具有保护效应,而过量摄入肉类、奶制品、酒等则不利于抗衰老与疾病预防。Farsijani 等[6]的单一营养素摄入3年队列发现,每日蛋白质在饮食中摄入占比越高,肌力综合得分越高,老年人则每日摄入量≤30 g 的蛋白质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刘星等[7]的1 130人横断面调查和决策树模型分析发现,饮水量、主食、坚果、奶类、叶菜、鱼虾、茄果及豇豆与人体抗衰老关系密切(贡献率83.33%),其中日饮水量在1 200~1 600 mL 贡献率最大;该调查对上述食物类别还进行了营养素分析,结果表明,一定量的能量、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摄入对状态年龄明显轻(系指经PPSHAS量表测量衰老分值处百分位数前25%)有积极效应。更深一步的追踪研究发现,一直被用于治疗儿童癫痫的生酮饮食有延寿抗衰老之效[8]。
复合营养:抗衰老饮食并不是单一的,复合营养能更好地起到作用。Quach 等[9]通过对4173 名绝经后女性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长期高植物饮食+瘦肉能降低疾病风险和延缓衰老。我国广西巴马长寿区居民多种食物的混合使用,是延寿抗衰的一大措施,即粥类+杂粮+深色蔬菜+家畜肉类的有机搭配,形成膳食纤维多糖饮食模式,以保持低能量、脂肪、胆固醇,高膳食纤维、维生素A[10]。蔡达[11]进行复合饮食的动物实验研究,佐证了β⁃胡萝卜素+大豆异黄酮+大豆膳食纤维+玉米膳食纤维+硒、铁、锰、钴元素对小鼠抗衰老效果明显。
限制食量:又称为适当的卡路里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被认为是抗衰老的重要举措。限食通过影响胰岛素样通路发挥作用[12],同时减少了过氧化的损伤和减少炎症反应,调节基因表达,达到抗衰老之效果。Ma 等[13]发表在《Cell》上的1 项系统而深入的动物实验佐证,通过系统地标记大鼠细胞类型,构建由衰老和CR 调节的细胞间通讯网络,用先进的单细胞RNA 测序等技术阐明衰老和CR 的复杂过程,表明细胞种类变化(S100a8、 Igkc、 Ptprc+等)、促/抗炎细胞比例增加(M1、 M2 等)、代谢(LINE1⁃ORF1p 等)和基因表达(SA⁃β⁃Gal、 Atf3 等)可被CR 抑制,从而延缓衰老。Ulgherait 等[14]提出限时喂养(time⁃restricted feeding,TRF)方案——将食物摄入量限制在1 d中的特定时间,能够显著延长非衰老果蝇的寿命(雌性寿命延长18%,雄性延长13%),还可以防止肌肉、神经元和肠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限食具体有隔日断食法(alternate⁃day fasting,ADF)、每餐七八分饱等不同方法,多个RCT 试验结果表明,限食对受试者体格特征、糖脂代谢和炎症因子水平等作用可能与衰老相关[15⁃16]。2022年,耶鲁学者更是首次在人类实验中证明CR 在人类健康与延长寿命上有实质帮助,同时发现了起作用的基因位点PLA2G7[17]。即便如此,现有关于限食的研究(如量、种类、时长、方式、方法)并没有统一标准,这成为了该类研究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此外,之后的研究应围绕人类昼夜节律设计更大规模、更长期的队列研究,以确定禁食策略是否有利于人体代谢稳态和最终延缓衰老。
选择怎样的行为方式有利于抗衰老和成功老龄化,现有研究提示,站在生物、心理、社会学和哲学等不同学科角度看问题很有必要。
起居:“起居规律”被认为是抗衰老最重要的行为之一。Guan 等[18]在《Science》刊文指出,人体细胞都含有分子钟,小鼠实验表明肝细胞中核心成分REV⁃ERBα 和REV⁃ERBβ缺失会破坏一部分肝脏基因的昼夜节律,并改变从头脂(DNL)生成的昼夜节律。从某种意义而论,生物钟说明了生活起居对抗衰老等健康问题调节的内在机制。Gill 等[19]认为,长期夜间进食的习惯会干扰生物体,从而增加体重,加速心脏衰老和易患慢病等,且已被动物实验证明。李茜羽等[20]探讨起居饮食的规律性与中老年气虚的关系,对9 858人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起居(OR =0.659)、饮食有规律(OR =0.427)对中老年气虚改善、延缓衰老具有显著性效应(P<0.005)。护理研究[21]发现,根据生物钟合理安排膳食种类、进餐持续时间,对控制血糖、血压等一些促衰老因素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运动:运动指身体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适度和足够时长的运动可促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循环水平增加、海马体体积萎缩减缓,干扰素⁃γ、 IL⁃8 和IL⁃1β 水平也减少,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血管硬化,提高免疫水平,使人兴奋、愉悦心情的抗衰老效应已有诸多报道。反之亦然,Elhakeem 等[22]通过1 622人的观察研究认为,体力活动少、久坐等将促使C 反应蛋白、 IL⁃6、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E⁃选择素、瘦素、脂联素的抑制,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和抗衰老。de Guia 等[23]则采用肌肉活检技术对57 例骨骼肌样本检测提示,有氧和阻力运动能提升高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的水平与活性,达到抗衰老效果,其机制见图1。特别需要提示,运动收效需要足够的时长和适宜的运动形式两大要素,Akazawa 等[24]的1 项中老年人有氧试验观察发现,进行3~4 次/周、30~60 min/次、连续12 周的有氧运动,方可增强其心理健康、降低动脉硬度并延缓衰老。
图1 NAMPT 升高途径与抗衰老
睡眠:睡眠是维持正常生命不可缺少的行为。多数人认为,良好睡眠习惯和充足时长有利于抗衰老。有学者从神经科学提出了睡眠切换[25]、上升信号网状激活系统[26]等学说,认为神经传导物质,如NA、 5⁃HT、 HIST、DA、 Ach、神经核参与了脑的唤醒以及睡眠活动,上述物质的相互调节和作用保持机体的活力和良好状态。Munn等[27]就衰老与睡眠分析发现,正常睡眠周期的紊乱会严重影响健康或衰老,其从皮质变薄(神经毒性物质的沉积)、白质退化(血管异常)、神经递质失调和昼夜节律紊乱4 个角度可以阐明。关于睡眠时间和时长目前观点各异。1 项前瞻性分析[28]显示,睡眠持续时间与2 型糖尿病风险之间存在U 形关系——睡眠时间短和长都与该病风险增加有关,每晚7 ~8 h 的睡眠最有助于维持机体活力。Zhang 等[29]则认为,睡眠时长<5 h 农村女性患冠心病风险更高(OR =1.80)且随时间缩短而增加。Pan等[30]对31 万人的meta 分析提示,午睡时长>60 min/d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HR =1.34)。Huang 等[31]提出,睡眠时长>7.5 h/晚血清中抗衰老蛋白(klotho)的水平降低,不利于抗衰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在食物缺乏、环境恶劣的远古时期,人均寿命仅在20 岁左右,至饮食营养极为丰富、个人行为生活方式规范的当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已达70 岁以上。显而易见,生活不断改善(饮食营养、行为习惯)等对维护人体生命十分重要,且饮食和行为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展望未来,人们需要从多学科融通的角度,在宏观和微观上更深入、广泛地探索饮食类型与结构、生活行为与方式对抗/缓衰老和健康的作用,诸如饮食具体种类的最佳组合、营养素的量化、良好生活行为的类型、时长(睡眠、体育运动)。同时,从流行病学因果确定角度剔除抗衰老研究中的混杂因素,对于形成人群抗衰老策略意义重大,例如上述提及的饮食策略均可以诱导体重减轻,但肥胖个体在短期减轻体重就可以降低风险,不应将此类潜在益处与抗衰老混为一谈。坚信不久的将来,关于评价研究所得的具体抗衰方案、措施的效果如何,统一且公认的测量方法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会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