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基于长江大保护背景

2022-09-13 14:52刘立鹤余登航徐洪森苏良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鱼类长江有机

刘 军,刘立鹤,余登航,徐洪森,苏良霞

(武汉轻工大学 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是在当前育人格局下专业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道全新课题,这对全体专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时均指出,“病了,病得不轻了”。同年,党中央更是作出了“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重大决策,这是我国资源生态保护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鱼类生态学”是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与当前长江“十年禁渔”的重大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求“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具有天然契合点。

以此为契机,以笔者教授的“鱼类生态学”课程为例,对该课程中思政元素进行挖掘研究,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点如何合理、有机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详细分解阐述,进而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兄弟院校开展“鱼类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课堂形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任务

课程思政是指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其与专业教学协同推进。其任务是要将专业课(非思政课程)与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并使这种有机融合持续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教学和正确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与方法。其中所谓思政元素,指的是与立德树人相关的、能够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成分,包括各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积极向上的重要立场和观点。

二、“鱼类生态学”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课程教学设计

“鱼类生态学”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任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鱼类生态学”中的思政元素,将“鱼类生态学”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讲解。

(一)“鱼类生态学”定义、发展简史与文化自信的有机融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淡水养鱼的国家,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鱼类生态学知识。公元前460年,范蠡著《养鱼经》,强调养殖环境需与鱼类习性相适应。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晋代郭璞的《尔雅》记载了鱼类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命名,与近代的划分十分接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鲥鱼的生殖洄游有详细明确的记载。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科学总结、分析了池塘水质肥瘦与池鱼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关于利用草鱼清除荒芜水坑内杂草,使之成为熟田的记载,将劳动人民对鱼类生态学习性认识和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这可能是鱼类生态学研究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最早记录。

通过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鱼类生态学”发展简史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鱼类生态学定义、了解鱼类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的同时,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把这些文化自信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继而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为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源泉。

(二)鱼类种类多样性与家国情怀的有机融合

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余种,约占世界鱼类种类总数的13.81%;其中淡水鱼类800多种。相比之下,全欧洲的淡水鱼类只有522种。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鱼类380种左右,其中只在长江流域分布的特有鱼类是180多种。长江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20世纪50年代,人们运用简单的捕捞方式在长江流域每年获得的捕捞量超过42万吨。

通过鱼类种类多样性的介绍,使学生在了解鱼类种类分布与产地的同时,唤起对祖国壮丽富饶河山的兴趣、热爱,引导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怀,进而产生为国家、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才。

(三)捕捞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有机融合

由于酷鱼滥捕,持续多年的高强度捕捞,青海湖裸鲤渔业资源急剧下降,渔业产量从1960年的28523吨下降到1999年的807吨,丧失开发能力,因此对青海湖裸鲤实行全面禁捕,并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以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目前,青海湖裸鲤已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在讲解鱼类资源保护时,结合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变化,以典型相关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可能站在自然之外征服、统治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生命系统的一分子,应该尊重、学习和合理利用自然规律,对自然界的索取应该取之有节、用之有度。

(四)鱼类种群繁殖力研究与创新精神的有机融合

鱼类种群繁殖力是指一个繁殖季节内种群中所有成熟雌鱼所产卵粒的总数。教材上有理论近似计算公式,但由于鱼类繁殖的特殊性,其中一项基本参数难以获得,使得计算公式无法进行实践。然而,我国以易伯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鱼类生态学”专家,在调查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规模时提出,在产卵场下方设点,由定量采集通过长江干流断面四种家鱼的卵和鱼苗的径流量,获得采集点以上产卵场的产卵量,从而估算出四种家鱼的种群繁殖力。这一方法自1958年以来经过反复验证非常有效,创造性地解决了鱼类种群繁殖力难以估算的难题。这一实例充分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五)遗传对鱼类生长影响与爱国主义的有机融合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由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领导,在硬骨鱼类中所作的一系列细胞核移植研究,在鱼类属间、亚科间均已获得核质杂种克隆鱼,大大超越了西方学者用青蛙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并突破了物种之间的屏障。198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获得了性成熟的三倍体体细胞克隆鱼。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朱作言院士和原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任、发育生物学家严绍颐教授都曾先后撰文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已报告过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鱼。朱作言院士等专家于1984年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纽约时报》1990年11月27日为该研究发表了长篇专题报道。世界首例转基因鱼的诞生被《科学年史》描述为20世纪初以来中国两大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另一项成果即是克隆鱼。

在讲解遗传对鱼类生长影响时,结合世界首例克隆鱼和转基因鱼的诞生,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攻坚克难、潜心研究,为我国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事迹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鱼类资源保护与长江大保护的有机融合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也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1.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影响与长江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机融合。在讲授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影响时,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诠释总书记、党中央和国家对有关长江保护的指示、决策、法律法规,分析其原因。近年来,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92种。“淡水鱼王”白鲟已连续15年未见,2019年有学者宣布其灭绝。野外调查中,中华鲟也已连续多年未见繁殖活动。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对长江鱼类资源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2.鱼类繁殖年龄与长江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机融合。在讲授鱼类繁殖年龄时,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诠释总书记、党中央和国家对有关长江保护的指示、决策、法律法规,解读其措施。长江禁渔为什么是十年?“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指出,长江中“四大家鱼”等鱼类通常需要生长3~4年才能繁殖,连续禁渔十年可以繁殖2至3个世代,种群数量才能显著增加。

3.鱼类栖息繁殖生境与长江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机融合。在讲授鱼类栖息繁殖生境时,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诠释总书记、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长江保护的指示、决策、法律法规,展望其未来。长江流域的附属湖泊除了鄱阳湖、洞庭湖和石臼湖外均建有闸坝,加上水电站,长江上各类闸坝近5万座。除了不能回到产卵地,闸坝导致的栖息地破碎,以及对河流流速、水温、水量带来的变化,也改变了洄游鱼类的卵和幼鱼生存环境,进一步降低了鱼群存活率。江海洄游鱼类中华鲟,江湖洄游型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上游第一个因水电开发而灭亡的特有鱼类”——河道洄游型的圆口铜鱼,都是江湖坝闸工程的典型受害者,恐非禁捕一力可以拯救。曹文宣院士认为,“十年禁渔”是长江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但只是第一步,之后还要修复物种栖息地。

通过上述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长江大保护的指示、决策、法律法规的内涵,深化对党和国家有关维护生态安全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认识。

结语

目前我校水产养殖2018级学生“鱼类生态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已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教学质量评价时,学生给予了笔者最高分的评价;据初步统计,2018级学生考研报考率高达90.63%;更令人感动的是,2018级1名女生两度申请报名参军入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军营梦想,报效祖国。

本研究从“鱼类生态学”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对其中专业知识点如何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进行了详细的分解阐述,进而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在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引领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培养出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鱼类长江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长江之头
鱼类运动会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