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纲要”课的路径思考

2022-09-13 02:28
西部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全会纲要马克思主义

方 圆

一、融入目的:增强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政治意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播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围绕教学方案、依托教学目标、细化教育形式,驱动育人理念与“全会”精神聚势合力、同频共振。用融合之火点燃青年大学生学理热情、学识真情,增强学习“全会”精神的政治意识和深化新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

二、融入内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

《决议》围绕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进行的论述,其内容可从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两大方面重点融入。

关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决议》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纲要”课中融入党百年奋斗在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两次新的飞跃的内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矢志不渝跟党走。

三、融入路径:通过专题、故事、实践、艺术和科技等形式

针对思政课教学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将《决议》蕴含的理论内涵转化为战略眼光,凸显的思想政治深耕为历史担当,总结的经验教训蓄力为民族复兴的力量。这不啻是培塑大学生见贤思齐、臻于至善的时代品质的要求,同时是高校掌舵立德树人、拔节而上的首要教育任务。研究教学的路径,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针对性,是“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当代重要课题。

(一)专题式教学融入

如何将“全会”精神和“纲要”课做到融会贯通,筑牢理论知识和理想信念的共同基础,关键在强化专题式教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共建共享”。在当前本科高校“纲要”课中,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模块:(1)“两个确立”重大论断;(2)开天辟地、救国大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改天换地、兴国大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4)翻天覆地、富国大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5)掌舵领航、强国大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6)五大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性贡献;(7)“十个坚持”: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在“纲要”课第一至七章教学中融入模块(2),设置“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的专题,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让大学生了解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重大意义;设计“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专题,了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原因,分析它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内在逻辑;设置“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专题,对比不同的阶级,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任和使命。在“纲要”课第八章教学中融入模块(3),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讲好改革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纲要”课第九章教学中融入模块(4),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故事案例、客观数据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浇筑大学生奋楫扬帆、学思践悟、接续奋斗的坚实基座。在“纲要”课第十章教学中融入模块(1)(5)(6)(7),讲解好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开创“中国模式”,讲好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应如何解决。在专题式教学中拓宽教学路径的阳光大道,拉紧实现立德树人的共同纽带,是“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关键所在。

(二)故事式教学融入

所谓的“故事式教学”,即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全会”精神中蕴含的思想理论、党史知识、人物情感和社会价值呈现出来,以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纲要”课形成的历史逻辑与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而“纲要”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决定了“纲要”课的主要旋律——注重讲好党的故事。

具体而言,就是要讲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故事:一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故事。客观地说,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中心主题之一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纲要”课上的内容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讲好“团结各族人民现实民族独立”的故事、“开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故事、“惠及民生减税降费”的故事,明晰我们党主体地位、历史地位的确立不是“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而是民心所向、胜之所往,更是源于党对“十个坚持”的经验总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二是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故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民族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路上的灵魂和旗帜,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锋利思想武器和主观世界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种子播入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土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故事之中。近代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探索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前赴后继。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庚子国变后,清王朝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近代又陷入军阀混战阶段。正当各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四万万人齐下泪”,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哀叹,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指导、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引领救亡运动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三个历史阶段任务,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的宏伟壮举,实现了四个“伟大飞跃”。“纲要”课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故事,融入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要用理论的透彻性、语言的通俗性和案例的生动性加以阐释回应,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持、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理想的坚定。

三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艰难险阻、驰而不息、踵事增华取得的宝贵成果,也是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以其具体实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伟大成就——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取得前瞻性成绩,其覆盖广度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新阶段趋势,其受益高度超13亿人;从1978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3.5万元;2020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这些生动的数据以其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巨大优越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纲要”课既要通过纵向对比:联系历史与现实、过去和现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也要通过横向对比: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比较,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从而不断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践行者、奋进者。

(三)实践式教学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纲要”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历史意义由社会实践得以外显,是“纲要”课教学途径的重要形式。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层面开展:

第一学校层面。高校与其所在城市的纪念馆和文化馆“互联互通”,共建研学平台,搭建育人基地。通过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地研究党建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城市文化,用取得的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反哺“纲要”课。

第二学院层面。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首的学院要组织和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融进革命英烈的故事、贴进现场教学的实景场地,感受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的路;其次,各学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党史教育”主题征文、“我来讲党史”、校园红色情景剧等比赛,将“全会”重要讲话精神深深“根植”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宣传部门,尤其是团学部门要利用好广播站、展板、新媒体等宣传阵地,开展校园党史文化环境,夯实校园党史教育宣传阵地。例如,围绕建党100周年部署专题文化长廊,贯彻追寻党史的方针战略,聚焦建党百年取得的历史成就,构建学习“全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格局。

第三教师层面。围绕“建党100年”主题,设置专题学习、主题绘画、诗歌朗诵、党史故事等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群体学习“全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先锋力、创新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传播“全会”精神的精细化、实质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防止“去理论化”与“泛实践性”倾向,才能“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四)艺术式教学融入

将艺术融入“纲要”课,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尤其是经典艺术作品,它具有思想内涵的深度,视觉冲击的强度,生活感悟的高度。所以近年来,朗诵诗歌、表演话剧、齐唱红歌等艺术形式愈来愈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载体。在“纲要”课教学中,通过朗诵“五四运动”相关诗歌。一方面,展现了先辈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明白了民主科学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使大学生与时代同向、与命运同跑、与祖国同行;演绎《觉醒年代——建党篇》话剧表现了先驱们的建党初心,展现了我党革命者人格的伟大和对革命信仰的忠诚。正是他们爱国救国的满腔热血、磅礴力量和巨大勇气,让中国人同感一腔爱国情怀,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美和大爱;弹奏《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承载着国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在歌中唱响人生、在歌中体验美好、在歌中感悟真谛,使大学生更能热爱我们的祖国,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方式与“纲要”课、“全会”精神相结合,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浓厚了、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厚了、领悟的党史教育更加宽厚了,同时也使学生印象中枯燥无味的“纲要”课成为最受追捧、最受期待的一门课。

(五)科技式教学融入

现代科学技术是高校“纲要”课教学途径的重要来源,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体补足了传统教学的短板,推动“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聚势共赢。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在“重走长征路”模块中采用VR技术,让大学生体验站在红军队伍里,风雪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场景,他们在书本文字中无法感同身受,但在穿越回了过雪山那一刻有身临其境的体会,真正明白红军长征的内在精神力量;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回顾我国5000年文明史,见证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感受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可以在AR技术中,了解党百年奋进历程中涌现的诸多英雄、烈士、爱国者,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永远铭记和珍惜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牢记使命,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科技性教学融入“纲要”课教学,打造“科技+‘纲要’课”。让大学生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观察到的事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教育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生态课堂的精准性和智能性,增强了教学途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①“两个确立”:指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②“十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③“四个‘伟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猜你喜欢
全会纲要马克思主义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走进省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全会表情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图说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