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国 任红霞
高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是一类“特殊”群体。这类群体是党员中年龄最年轻的一支队伍,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想法,是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攀升,高校学生党员的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因此,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保证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以及高校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主体这一特点,理清教育管理服务思路,更新教育管理服务观念,形成教育管理服务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研究,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这种创新有助于确保高校学生党员在任何条件下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永担重担,奋勇向前,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基层党组织中高高飘扬。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有助于进一步宣传好我党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其次有助于充分发挥好高校党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心中树立自豪感和荣辱感,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出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
虽然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在改进,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高校蓬勃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学生规模扩大致使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入党动机不纯,一些学生对党组织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盲目跟风入党。入党动机不端正,把入党作为自己未来就业的垫脚石,功利性较强。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入党前对学生个人考察不够全面。这样直接导致党员队伍质量有所下降,党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稍有淡薄。
这几年虽然高校都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积极努力且成绩突出,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仍存在不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现如今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发展和教育上没有系统的安排,党员发展成长教育全过程化有所缺失,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教育衔接性不强,每一个阶段的针对性教育培养不足。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依靠基层学生党支部完成,宣传教育的内容时效性差,信息迟钝化严重,没有充分发挥党建的公众号以及网站宣传功能,缺乏感染力不强。党员教育形式单一化,现大多数高校党员教育形式还局限于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当中,教育方式多数还是单向灌输形式,学生接受度较低。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现高校党员发展人数越来越多,带来的问题也随之显现,首先在党员发展上流程不够规范化,教育效果变差,同时给党员档案的管理也带来问题,其次在党员管理当中缺乏制度化,没有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
不少高校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缺少配套的制度设施保障。在学生党员义务履行情况、党员意识、党性观念、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尚未建立起符合学生党员实际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党员,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规范。如今高校党员人数不断增多,但是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大多数还是由二级党委书记和分团委书记负责,导致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上投入较少。因此,高校应健全党员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真正建立一支有理想、有信念的无畏之师。
“三问”指的是“为什么入党,如何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三做”指的是要“做到按时完成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学习任务,做到按时参加完成支部的学习计划,做到完成自己安排的学习目标”。“一评”指的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党员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三问三做一评”要贯穿整个阶段性教育管理过程,除此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能只集中在党员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内容。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入党前阶段。要将入党启蒙课程融入思政类课程体系教育当中,让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融入日常学习当中,促使学生自觉端正入党动机,组织进行全方位宣传教育工作,普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训,在思想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锤炼党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不断增强党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阶段。青年学生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必须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意义。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培训学习,增强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强化党性修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以及政治鉴别力,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前的重要工作,通过不断培训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认识、增强素质、端正自己入党动机,对后续党员的教育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将“三问三做一评”贯穿于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党性动摇不坚定的状态,要设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党课培训,要加大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成长。
第三,发展对象阶段。要坚持培养考察,开展集中培训,在完成规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对象是党员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三问三做一评”的基础教育和管理,这一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内容安排,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员发展的“前沿阵地”,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确定发展对象时,要打破固有的“唯学习论”“好孩子”这种思维。要真正把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送到我们党员的发展队伍里来,这一阶段要重视实践环节教育,用好红色资源,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传承好红色基因。
第四,入党后的再教育阶段。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入党后要加强党员的再教育工作,不能松懈,扎实推进党员的再教育,使其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积极性,增强道德素质,扎牢思想篱笆,提高能力水平。入党后的再教育重点要放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上,对他们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发挥其积极带头作用。在继续推进“三问三做一评”的基础上,牢记初心使命,加强理想信念的党性教育。在党员日常教育过程可以进行学习打卡,做好党员的再教育记录工作,定期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成果检查工作。
第五,毕业前教育阶段。要对党员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安排,教育的内容要以服务社会、敢担当有作为的观念教育和加强毕业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为重点,教育好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党员在今后岗位上继续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履行好党员义务,在工作中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遵守纪律的观念,始终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要不断进行创新,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伟大建党精神等为指引,融合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以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等传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构筑“五个一”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每周要开展一次主题学习交流会。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每周可选出几名学生党员分享自己一周学习所得所获所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切实调动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党员自我教育的作用;每月开展一次谈心谈话。谈心谈话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重要形式,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关键是要敞开心扉,以诚相见,见人见事见思想。要带着问题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状况,明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新时代新青年,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树立一个榜样。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我们要用好榜样教育这一素材,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榜样的影响,能够重塑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教育模式融入党员教育管理当中,要每隔一段时间选拔一位优秀学生党员作为榜样,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会激起一股你追我赶的态势,充分调动大家人人做先进,人人是模范的积极性;半年至少开展一次以红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去升华,在实践中感受党的艰辛与伟大,铸信念之魂,树强国之志。一年要开展一次服务基层活动。强化高校党员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要从一开始让公仆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扎根,强化为民情怀。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立以党委、党支部、党小组、辅导员、校内外双导师为抓手的5+1党员管理模式,多方联动合力对高校学生党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校院党委相结合,以校级党委顶层设计为主,院基层党委积极探索实践为辅,不断推进基层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自上而下要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为这项工作保驾护航,注重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保驾护航。党支部是高校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单元,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我们党发挥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党员培养的质量,注重党支部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创新支部教育形式,优化支部管理模式,以建设高质量的党支部带动党员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引领上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激发高校学生党员内心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组织员是为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专门设置的岗位,主要职责就是专门从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国家要求各高校要完善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本意就是要选拔一批素质过硬的干部补充到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从源头把关党员发展的质量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力量,重视组织员的培养和教育,逐步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保障这支队伍全身心投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创新优化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培养出有信仰、有激情、有担当、甘奉献的时代好青年。辅导员是高校负责学生日常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的一支队伍,是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人,把辅导员引入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切实推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校内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业培养,高校应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党员在生活中处处有培养、处处有监督、处处有考察,提高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同时我们还应该聘请校外优秀的党政人才,兼任学生党员的培养导师,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把党的创新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分享给广大学生党员,鼓励学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外导师更多是引领的作用,引领学生的思想,坚定学生的信念,让其切实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党的理念不断创新优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以实干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用先进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党员发展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①“三会一课”:“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三会一课”中的“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
②“五个一”:坚定一个政治方向,在学思悟中见忠诚,在知信行中践忠诚;回顾一段红色历史,忆党史不忘来时路,思发展坚定走新路;共上一堂生动党课,授课人“百花齐放”,多形式“引人入胜”;开展一次党建竞赛,党员素质强起来,干群关系好起来;重温一遍入党誓词,初心不忘担职责,汲取力量践使命。
③“双导师”:指的是应用型大学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时,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重点理论知识辅导并带领学生外出实习;在大三时配备从对口企业选拔的校外导师,负责实际技术操作。此种模式也称为“双导师制”。
④“5+1”党员管理模式:“5”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1”即结合党支部实际情况提出的创新实践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