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研究

2022-09-09 04:11王俊韶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吊脚楼民居

王 红 张 浩 王俊韶

(贵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准则。自身资源丰富、地域条件优越的村落可以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来促进村落多元发展。经历长期发展沉淀,乡村发展模式既有自然合理性,也存在盲目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日益转变,使得传统村落发展建设问题更加突出,阻碍了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探究黔东南苗族吊脚楼居住适宜性策略,对于指导黔东南苗族民居的改造实践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一、黔东南吊脚楼的居住适宜性评价

(一) 地域文化性

黔东南独特的地域特征形成了地域特色、空间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其传统民居吊脚楼独特的空间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空间形态、建筑整体风貌、节点空间形态以及建筑形制与建筑材料等方面,在特殊的条件及其地域文化内涵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黔东南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有的品色个性。

(二) 生态适应性

建筑环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特征的外部反映。在这种环境下,生物体和其他非生物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适宜性关系。黔东南吊脚楼的内部空间功能设置是对当地独特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反映,同时民居内部空间与生态环境联系的程度体现出了生态适应性。

(三) 实用性

实用性是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传统民居空间居住功能在现代民居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储藏、祭祀活动等功能。居住适宜性评价在实用性上体现为内部空间功能合理性、设备设施完备性及交通流线通畅性。

(四) 舒适性

建筑内部物理环境舒适性直接影响到居住者对吊脚楼民居内部空间的感受,是居住适宜性评价最直观的指标。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和安静的氛围是民居内部空间环境最基本的功能特征。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室内物理环境舒适性主要考虑建筑室内的通风环境、光照环境和湿热环境。人居环境舒适性受到吊脚楼外部空间交通便利性、人居环境设施完备性、生活服务多样性和绿化景观特色性等影响。良好的人居空间环境能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及精神需求,是评价居住适宜性的重要指标。

二、黔东南吊脚楼的居住适宜性特征

(一) 地域环境适宜性特征

黔东南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地域性风貌特征维护较好,村落整体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考虑到人文、地形、资源、交通等基本要素,整个村落的布局形态顺应周围山体,形成自然柔性边界。从村落竖向功能架构上来看,黔东南村落从上到下大致呈山体、村落、农田、水体竖向布局形态,功能上基本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二) 吊脚楼外部空间特征

吊脚楼外部空间主要由村落的节点空间、街巷空间组成。主要公共节点空间在传统村落内分布较为分散,节点空间在满足居民的日常工作休闲需求时,承载村民的集散和大型聚会活动,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色。而吊脚楼之间的界定产生了街巷空间,对其他空间有围合限定的作用。街巷空间的特征受侧面建筑界面、底界面以及空间尺度的影响。侧界面的建筑材质从上到下采用瓦木石的材质结构,在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村落内街巷空间尺度。这些空间同时满足了居民生活与文化功能,为居住空间提供了活力,体现出村落内室外空间独特的居住适宜性。

(三) 吊脚楼内部空间特征

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采用吊脚的形式,充分利用空间且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起到防潮的作用。单层高度在居住建筑中已经达到了最低限度,卧室可放置一张单人床及少量家具供家庭成员居住,堂屋考虑各种社交活动的需要,开间大,层高也高,内部空间主次明确。吊脚层作为生产资料储藏空间,低矮阴凉,同时又有通透敞开的空间特点,作为圈养牲畜的空间。阁楼层作为储物空间,通风好,谷物不易发霉,同时不占生活空间。民居整体空间尺度虽小,但内部空间功能较为完备,适宜生活居住。

(四) 建筑材料及技术特征

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建造主要材料为杉木、石材料、小青瓦等。木材的强度较好,作为结构构件还可以制成装饰构件,石材用作地基,用于地面铺装。吊脚楼民居一般为传统穿斗式木结构,结构用料少、强度高、便于施工,具有经济可行性。

三、黔东南吊脚楼居住适宜性的评价策略

(一) 引入建筑领域SD法

近年有相关学者使用SD法对居住空间进行感知评价。SD法在建筑空间的应用是根据空间实验者对目标空间环境特征的心理反应,评价反映居住适宜性,为相关改造策略提供依据。SD法在建筑领域的研究应用总的来说就是根据目标建筑特征和建筑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构建评价项目,参考建筑专业词汇设定“建筑语义学”量表,基于被实验者对目标空间环境特征的心理反应量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空间特征影响因子。

1. 研究步骤

首先,进行语句搜集、评价尺度确定、调查表的制作及被验者确定、被验者加权进行采点、被验者调查、评价、填写调查表的确定。其次,对调研对象数据的定量数值化,求得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其因子进行分析。对分析的因子进行因子轴回转变换,抽出因子轴并命名(代表尺度的选择),算出目标空间的心理量矩阵,最后得出结论。

2. 因子分析

建筑学空间感知评价因子分析的方法是依据实验者对研究的对象评价的目的以及调研所处地空间的特征,制定空间评价形容词量表,通过因子分析把多个内在关系重叠的形容词变量转化为几个不具联系建筑评价因子,具体操作是分析得出因子负荷表,得出形容词之间的相关性,把相关性较高的几个形容词指标综合成一个因子,且内在逻辑不重叠。

因子分析在建筑学分析中的意义体现为从描述空间特征的形容词中提取有共同特征的因素,对形容词进行数据处理与运算并对其进行分组。因此,得到整个建筑评价的数据结构,以此作为研究氛围感知的依据。

(二) 样本选择

1. 研究对象选取原则

(1) 地域的相对差异性。由于地域不同,导致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地域的不同选择对居住适应性的影响较大,从而能更好地体现出不同地域村寨人居环境的差别,使得研究更真实全面。

(2) 民族的相对单一性。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地,不同民族之间的日常生活习俗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为使本研究结果更具合理性,故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苗族村落,消除了由于不同民族本身对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2. 研究样地的选择

根据地域的差异性、民族相对单一性两大原则,本次研究从黔东南选取了苗族人口占比相对较高的凯里、雷山、麻江、丹寨、从江等县市中不同开发改造程度的苗族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开发改造较大的:从江岜沙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开发改造较小的:台江红阳苗寨、台江交宫苗寨。

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测量两种方法。问卷调查通过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询问收集目标有关内容,其中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吊脚楼民居现状、使用现状以及现代需求等,对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教育程度的村民进行调研,收集问卷并归纳统计数据。实地调研主要对该区域的典型的吊脚楼空间进行实地勘测,采用拍照、测绘测量、软件建模绘图等方式记录黔东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空间节点、建筑风貌、民俗文化、吊脚楼单体建筑特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三) 评定尺度的设定

结合SD相关的研究方法,以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现状为基础,提出与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吊脚楼建筑外部空间、吊脚楼建筑空间居住适宜性相关的22组形容词,并剔除5组与吊脚楼空间评价相关度不高的形容词,最终确定17组于空间感知相关的形容词(如表1所示),以此作为SD法分析的依据。

表1 SD量表评价形容词表

针对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项目采用5级评价尺度(如图1所示),以此为标准,量化评价者对于样本空间的感受。评价者根据调研的评价样本,结合自身感受对每个居住适宜性形容词进行打分,为后期因子分析做好准备。

图1 评价尺度量图

(四) 评价者的选定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是针对黔东南传统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基于加权等理论依据选择60人左右的评价者容量较好,为避免评价者的学术背景与生活背景单一而产生对此次评价的结果出现偏向,本次研究的被调查者涉及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专业组为建筑规划类的学生,非专业组包含不同学术背景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问卷分别针对样本村落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感知评价,共发放出问卷63份,收回61份,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为95.2%。

(五) 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总体评价

对黔东南传统村落的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样本空间进行感受居住适宜性总体评价,基于评价者对样本空间居住适宜性心理感知,评价结果为:文化感平均值(1.1808) 〉地域性平均值(1.1558)〉层次感平均值(0.9708) 〉生态性平均值(0.9167) 〉安静感平均值(0.8733) 〉吸引力平均值(0.8333) 〉舒适性平均值(0.3002) 〉氛围感平均值(0.2767) 〉整洁感平均值(-0.1458) 〉色彩感平均值(-0.1617) 〉温暖感平均值(-0.2683) 〉明亮感平均值(-0.48) 〉开阔性平均值(-0.7375) 〉体量感平均值(-0.7625) 〉完备性平均值(-0.8207) 〉稳固性平均值(-0.9017)〉功能性平均值(-0.92),安静感标准偏差(0.93103) 〉整洁感标准偏差(0.79874) 〉体量感标准偏差(0.71614) 〉舒适性标准偏差(0.67323) 〉开阔性标准偏差(0.62305) 〉生态性标准偏差(0.60096) 〉地域性标准偏差(0.5752) 〉氛围感标准偏差(0.56624) 〉层次感标准偏差(0.56398) 〉温暖感标准偏差(0.53717)〉文化感标准偏差(0.53616) 〉明亮感标准偏差(0.49679) 〉色彩感标准偏差(0.4805) 〉吸引力标准偏差(0.47054) 〉功能性标准偏差(0.46342)〉完备性标准偏差(0.45619) 〉稳固性标准偏差(0.45014)。

通过分析可知,评价者对于黔东南传统吊脚楼居住空间的氛围感、生态性、色彩感、层次感、吸引力、舒适性、开阔性以及安静感10个形容词感受一般偏好。从评价者对于吊脚楼居住空间的地域性、文化感评价结果看来,评价者对于吊脚楼居住空间地域文化氛围感知较强。对于剩余的评价形容词感知结果均为一般偏差。其中评价者对于笔者设置的有关吊脚楼物理环境、结构稳固性、以及基础设施等相关的形容词感知较弱,这反映了居住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吊脚楼空间评价折线图直观反映了评价者偏向(如图2所示)。

图2 吊脚楼空间评价折线图

因此,得出评价者对于吊脚楼民居空间地域文化认可,整体地域风貌保持较为完整,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层次感强。吊脚楼建筑的外部交通空间与基础设施等不太完备,吊脚楼内部空间的体量小,室内物理环境感有待改善。

评价者对于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感知评价的标准差可以反映在单个形容词中,所有数据与评价结果平均值的偏向程度如图3所示。其中不同的评价者对于安静感与整洁感的评价有较大差异,其余形容词偏向平均值程度较低。

图3 空间评价标准差图

四、黔东南吊脚楼居住适宜性影响因子分析

对已制定的17组与居住适宜性相关的形容词进行数据处理与运算,按相关性分组转化为几个不具联系的居住适宜性特征影响因子。

KMO 指数值由评价者对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感知的原始评价数据分析而得,数值体现原始变量间即形容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通过软件对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在KMO值超过0.5时,对制定项目的评价分析才有意义,其数值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因此,在对样本村落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样本调研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经过对样本村落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得出KMO值为0.667(如表2所示),因而比较适合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测表

由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空间感知评价数据分析出项目形容词因子的公因子方差,在公因子方差中,提取值越大,反映其重要性越高,当提取值大于0.4时,公因子就能较好地解释该项指标。在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中,地域性、体量感与氛围感重要程度最高数值都超过0.9,其余指标均大于0.6,解释程度较高。

通过spss软件对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感知的原始评价数据分析,原始变量的全部方差通过17个项目因子进行解释,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后提取了前4个因子,其总因子贡献率为81.702%,比重较高且大于60%,因此可以满足解释数据的条件。剩余因子成分贡献率不高,均未超过10%。因子1解释了黔东南样本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28.260%的评价关系,因子2解释了24.774%的吊脚楼居住适宜性关系,因子3解释了15.113%的吊脚楼居住适宜性关系,因子4解释了13.556%的吊脚楼居住适宜性关系。

从图4可以看出,前4个因子之前的特征值普遍较高,连接成了陡峭的折线,而随后的特征值普遍较低,说明提取4个因子是比较合理的。

图4 因子碎石图

(一) 居住适宜性因子提取

使用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感知评价数据得到成分矩阵后用方差法进行旋转,提取形容词项目的因子负荷表。设置的17组关于吊脚楼居住适宜性相关形容词分成4组。4组中评价项目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或等于0.5。

第一个因子包含7组形容词,分别为地域性、层次感、色彩感、吸引力、文化感、氛围感、开阔性。其中地域性数值最高且大于0.9,其解释程度很强,其余6组形容词均大于0.6,表明其解释程度较强。因此,把第一个因子称作为地域文化因子,体现评价者对在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中对地域文化相关要素的感知。

第二个因子中包含6组形容词,分别为完备性、稳固性、功能性、明亮感、温暖感、整洁感,其中完备性数值最高为0.856。其中完备性、功能性、稳固性描述的是吊脚楼建筑物质特性,明亮感、温暖感、整洁感描述的室内建筑物理环境感受及视觉感受,命名为使用需求因子。

第三个因子包含2组形容词,分别是舒适性和体量感,因子负荷量均超过0.9。这2组形容词都反映评价被测者在吊脚楼居住空间的心理感受,主要体现在吊脚楼内部空间的空间体量尺度感以及吊脚楼居住舒适性。因此,将第三个因子称作空间舒适因子。

第四个因子包含2组形容词,包含生态性与安静感两个形容词,其中2组形容词描述的是吊脚楼所处人居环境给人的感受,数值均大于0.6,解释能力很强,称作环境条件因子,体现的是人居环境特征。

在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的评价项目中,从17组与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特征有潜在联系的形容词中一共提取了4个居住适宜性影响因子,分别为特征地域文化因子、使用需求因子、空间舒适因子和环境条件因子。在这4个因子中,重要性最高的为地域文化因子。由此可以把地域文化、使用需求、空间舒适、环境条件4个居住适宜性特征影响因子作为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指导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改造的方向。

(二) 居住适宜性因子评价

1. 在地域文化因子上,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环境整体地域文化氛围感知较强,这是由于黔东南传统村落及吊脚楼民居整体风貌上保持较为完善,只有少部分影响传统风貌的情况。而开阔性的得分为负值,这是由于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紧密形成的巷道较窄,开阔性受到影响。其余各个形容词得分较高。

2. 在使用需求因子上,完备性、功能性、稳固性的数值最低。三者得分均为接近-1,说明传统民居在配套设施完备性、建筑内部功能空间以及木结构稳固性上都存在明显缺陷,不能满足村民的基本使用需求,在整洁感、明亮感、温暖感的评价中均小于0,也反映了吊脚楼内部空间物理环境较差,功能空间不合理。

3. 在空间舒适因子上,舒适性略微高于0。说明随着居民对吊脚楼内部空间的居住要求提高,吊脚楼内部空间功能与结构只能基本满足人们的舒适度需求。在新建或对旧民居进行改造时,需对民居内部功能进行重新设置,提高民居内部空间的舒适性。民居整体体量感为负数,说明传统民居吊脚楼内部空间尺度在评价尺度中较小,造成内部空间局促感,不能满足当下居民对内部空间的需求。

4. 在环境条件因子上,安静感与生态性两个项目都接近1。说明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人居环境在发展过程中适应原有生态环境,没有造成过多的破坏,同时通过自然边界与外界相隔,且人口较少,营造了安静的环境条件。

五、结论

在传统观念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下,黔东南民居环境、居住与文化之间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过程呈现动态现象。黔东南传统民居的适宜性应在考虑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基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背景,并结合建筑空间特征共同探究适宜性影响因素。在满足民居使用功能需求、保持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风貌的同时,应提高村落环境质量,优化居住适宜性,实现建筑的持续发展与传承营建技术手段的提高。

猜你喜欢
黔东南吊脚楼民居
民居智库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遇见黔东南
山城吊脚楼
诗书画苑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吊脚楼“直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