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迎 王士强 布岩林 赵丰华 李玉娇 玄红专 │文
1 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济南 250100;2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聊城 252059
从2011年至2020年,为加强对蜂产品源头的质量监管,山东省蜂业与蜂产品质量检验所每年对省内的养蜂场进行蜂产品原料监测和蜂业情况调研,深入全省55%的养蜂场,抽取和监测蜂产品原料样品5800多批次,出具原始检测数据6.5万多个,填写调研表3200余份,形成监测调研分析报告20余份,对山东省蜂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此,现综述山东蜂产品原料十年风险监测及调研情况,分析山东蜂产品生产源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蜂蜜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见表1。
表1 蜂蜜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
蜂王浆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见表2。
表2 蜂王浆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
蜂花粉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见表3。
表3 蜂花粉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
蜂胶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见表4。
表4 蜂胶原料各监控项目情况
各品种监控合格率情况,见表5。
表5 各品种监控合格率情况
荆条蜜:山东省山区和丘陵均分布有荆条蜜源植物,最早于6月中旬开花,最晚在8月下旬花落,平均花期长达45天左右。由于面积大、花期长和蜜蜂易采集,产量相对稳定,76.5%养蜂场采集荆条蜂蜜,荆条蜜已成为山东的主打品种;刺槐蜜:近几年,虽然山东刺槐蜜源植物在减少,但近8成的蜂农仍采取各种方式采集刺槐蜂蜜,主要是刺槐蜜品质较好,价格较高,生产效益相对较好;枣花蜜:全省枣花蜜源植物主要分布在鲁北地区、鲁西北地区和鲁中南地区,栽培面积约131万亩。蜂农普遍反映枣花花期严重缺粉,影响蜂群繁殖,同时枣花蜜含有的生物碱和高浓度钾离子引起大量采集蜂中毒死亡,伤蜂严重,很多蜂农不愿意采集枣花蜜,即使采集,蜂农为了减少蜜蜂中毒死亡,经常在傍晚用甘草、生姜、柠檬酸或醋酸等配成的糖浆饲喂蜂群,降低了枣花蜜的品质。
放蜂路线:约6成蜂农选择定地养蜂,同时可以兼顾其他农业生产,只有近4成的蜂农选择转地养蜂,春季去南方采油菜蜜,夏季在山东采刺槐蜜或枣花蜜,以后采荆条蜜或去北方采葵花蜜和椴树蜜,一路追花取蜜。养蜂数量:定地饲养的养蜂场蜂群数量较低,饲养100群以下的占6成多,转地饲养的养蜂场蜂群数量较高,绝大多数在120~140群区间。75.4%的养蜂场是家庭式夫妻两人养蜂,最佳养蜂量为120群左右。蜂群数量在170群以下养蜂场超过9成。生产模式:有22.1%的养蜂场只取蜂蜜不产蜂王浆,其中绝大部分是定地饲养的养蜂场,77.9%的养蜂场取蜜和生产蜂王浆两者兼顾。机械化程度:仅有12.5%的养蜂场生产蜂王浆使用机械取浆,其余仍沿用手工取浆,几乎所有养蜂场采用人工移虫,没有使用免移虫新技术。以上说明山东省养蜂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强,生产效率不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山东省养蜂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63.8%的蜂农认为,天气(气温、降水、风力等)直接影响蜜粉源植物泌蜜吐粉,影响蜂产品的质量,而防治蜂病所使用药物是影响蜂产品安全的最大隐患。目前,蜂产品造假集中体现在蜂蜜方面,现在蜂蜜造假方式主要是蜂蜜中直接加入果葡糖浆,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个别销售“蜂蜜”的养蜂场和个别蜂产品加工企业,养殖环节蜂蜜造假较少。山东省刺槐、枣花和荆条三大蜜源开花期分别为8天左右、15天左右和45天左右,无论哪种蜜源花期,生产封盖蜂蜜的生产周期大致为6~8天。近9成蜂农认为波美度是考量蜂蜜成熟的主要标志,波美度达到41.5°(水分含量20%)时就是成熟蜜。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私家车的趋于普及,很多消费者直接到蜂场就地购买蜂产品。84.6%的蜂农以蜂场零售为主要销售方式,储蜜容器基本是食品级塑料桶或瓷缸,杜绝了储蜜污染,其中绝大部分蜂农也有储存蜂王浆的小型冰柜,采收的蜂王浆能及时进行冷冻保存,以上措施确保了蜂产品原料的质量安全,使得蜂产品零售价格起码是收购价格的两倍。自产自销的销售形式彻底颠覆了原有交收购商的销售模式,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山东养蜂场大部分以小转地和定地饲养为主。
蜂农普遍反映现在的检测方法和相关判定标准严重滞后蜂业市场需要,尤其是在蜂业大宗产品蜂蜜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不仅检测费用高、检测时间长,且难以判定蜂蜜的真假,直接导致蜂农基本不去检验机构进行蜂产品检测。现在蜂农急需快速简便的蜂蜜真假检测判定方法。
山东绝大部分加工企业为家族性小企业,企业数量少、规模产值小、企业文化低。与南方蜂产品加工企业在规模和管理等方面尚有差距,对蜂产品原料的质量安全检控能力也有待提高。原料收购情况:山东加工企业一般有多年固定的人脉,从各自的养蜂联合社、原料生产基地收购原料,对收购原料也很少进行进厂前检测。例如收购蜂蜜原料都是以感官和浓度为第一指标,进入企业后根据加工需要再进行检测、分级。合格者入库,不合格者另行处理,也有少部分退货。近7成的加工企业从省外收购蜂蜜原料,大规模企业收购外省蜂蜜原料占比达90%以上,小规模企业从外省收购蜂蜜原料所占比也达30%左右,主要蜜种为刺槐、荆条、葵花、油菜等。原料追溯情况:大部分加工企业建立了产品可追溯制度,但层次不齐。大企业能从销售出的产品追溯到养蜂合作社,制度较完善,小企业只能知道加工原料的来源。其他情况:山东超9成加工企业收购未成熟蜂蜜,必须通过浓缩加工才能销售,蜂蜜生产加工设备主要是简单的浓缩和灌装设备,高附加值蜂产品太少,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蜂蜜造假是受访蜂农和加工企业对本行业最关注的问题。75.4%蜂农认为大部分消费者鉴别能力低,只看蜂蜜价格,出现真蜜买不动假蜜销路好的怪圈;81.3%加工企业认为个别加工企业购入少量的蜂蜜,然后用果葡糖浆勾兑出掺假蜂蜜,降低了“蜂蜜”成本,迎合了当前某些超市和商场的“要求”,严重地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蜂蜜造假是目前本行业最大的顽疾,对蜂业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1)蜂农抵御天气风险能力低,养蜂收益难以保障
靠天吃饭是蜂农的铁律,天气影响着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春季繁殖期间,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群势弱小蜂病多发,导致蜜蜂生产的蜂产品产量低质量差;蜜源植物开花期间,若气温低、干旱、刮风或下雨,导致蜂蜜、蜂花粉减(绝)产和蜂王浆产量下降质量降低;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更易造成蜂产品“颗粒无收”,甚至蜂农倾家荡产。在繁殖、饲养、生产、越冬、转场等每个养蜂环节都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
(2)刺槐蜜源植物减少,刺槐蜂蜜品质降低产量下降
刺槐蜂蜜具有色浅味鲜、甜而不腻、不易结晶等特点,视为上等蜂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刺槐蜜源植物面积高达330万亩,刺槐蜂蜜产量居国内前列,是山东省出口换汇的当家农产品。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因刺槐树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差,遭遇人为大量砍伐,特别是平原地区基本上被速生杨所替代。由于刺槐蜜源植物面积逐年减少,刺槐花期又短,自然纯正的刺槐蜂蜜产量下降,蜂农为了片面提高产量,缩短蜜蜂的酿蜜时间,增加取蜜次数,导致了刺槐蜂蜜的品质降低。
(3)转地养蜂,难找理想养蜂场
对于外出转地养蜂的蜂农来说,理想的养蜂场是取得高产质优蜂产品的基础。蜂农在转地之前自己或委托当地熟人寻找理想的养蜂场,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自己找的理想养蜂场被其他先去的蜂农占领了或委托当地熟人“看好”的养蜂场其实并不好,导致部分转地蜂农只能停放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场地养蜂,蜂产品生产难免出现量低质差问题。
(4)环境污染,危害养蜂业
林业部门每年 “飞防”、农民大量使用除草剂(农药)、汽车排放尾气和化工厂排出“三废”等,污染了土壤、大气、水体和蜜源植物等环境,重者导致全群蜜蜂死亡,轻者出现产量下降和产品污染。每年因环境污染导致蜜蜂中毒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蜜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1)蜂场环境卫生差
大部分蜂场存在脏、乱、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清除蜂场周围污染杂物、生活用品和生产器具混杂存放、赘脾和割掉的雄蜂房盖随地乱丢、从蜂箱中清理出的蜂尸或巢门前死亡蜜蜂没有集中深埋或清扫、生产蜂产品过程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割蜜刀和取浆匙等蜂具不消毒。蜂农薄弱的卫生意识,给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2)防治蜂病不规范
有些蜂农不了解蜂药的时效、用量和使用方法,滥用、乱用、大剂量用药和施药方法不当的不规范行为时常发生,甚至在生产期间擅自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蜂病,造成蜂产品中抗生素或兽药残留超标。如2014~2019年,我们每年风险监测出部分蜂蜜原料样本含有氯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检出率在2.2%~7.0%。
(3)蜂王浆品质逐年下降
与生产其他蜂产品相比,生产蜂王浆受天气的影响相对较小,生产比较稳产。进入21世纪,随着产浆蜂种的大量引用,蜂王浆产量大幅提高,现在平均年群产量可高达9千克,与上世纪80年代的2千克相比产量提高4.5倍,而蜂王浆品质却在逐年下降,其中反映蜂王浆品质的癸烯酸含量从上世纪80年代2.03%降为现在1.70%[8],达不到现有蜂王浆国家标准规定的优等品等级,仅满足合格品的要求[5]。2013~2018年,对山东省蜂王浆癸烯酸含量监测数据统计表明:从2013年的1.85%降至2018年的1.67%。由于蜂王浆品质逐年降低等原因,我国蜂王浆出口价格从上世纪80年代每千克100美元也降至2018年27.86美元[8]。
(4)生产不成熟蜜
绝大部分蜂农也明白生产优质成熟蜂蜜的优点,但由于蜂蜜市场存在着“优质不优价”的怪圈,蜂农最终还是“适应”了市场,增加取蜜次数,片面追求产量,生产不成熟蜂蜜,降低了蜂蜜质量。蜂蜜加工企业对不成熟蜂蜜进行浓缩加工,制成浓缩蜜出口或内销,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蜂蜜销售价格也一直在低价位徘徊。如2006~2017年,我国出口蜂蜜价格每千克从1.3美元涨到2.09美元,增长1.6倍;而我国进口蜂蜜价格每千克从1.97美元猛涨到16.09美元,增长8.2倍[9]。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奶业和蜂业保险等新型险种”,《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要求“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适合蜂业生产的保险产品,降低蜂农生产经营风险”。时不待我,理应加快探讨蜂业因疾病、自然灾害等导致蜂群受损死亡、蜂农伤害等养蜂风险点、明确保障期限、赔付标准等保险关键点,将其作为助推山东省蜂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山东蜂业转型升级。
山东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蜜粉源植物丰富,蜂群数量可观,发展蜂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若是相应监管服务到位,发展动能巨大。我国《养蜂管理办法》对放蜂场地安排有明确规定“主要蜜粉源地县级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蜂业行业协会,每年发布蜜粉源分布、放蜂场地、载蜂量等动态信息,公布联系电话,协助转地放蜂者安排放蜂场地。”目前,山东省市县两级相关蜂业管理部门大部分仅停留在为蜂农发放“养蜂证”的服务层面,不能为蜂农发布养蜂动态信息,更不能为蜂农提供安排放蜂场地等服务。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我省蜂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切实加强对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应强化市县两级相关的蜂业管理服务职能,为蜂业尽力尽责,结束山东养蜂生产缺监管、欠服务的不良状态。
《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制定完善蜂产品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尽快出台成熟蜜地方标准,鼓励蜂农从事成熟蜜生产;林业部门负责抓好蜜粉源植物基地建设;农业部门努力减少化学农药对蜂业的影响;相关部门加强对蜂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在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推广、蜂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进行科研与技术推广。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我省蜂业发展的通知》也强调要加强蜂产品质量监测、蜂农生产等蜂业扶持政策创设和落实;加强蜜粉源基地建设,加大蜜粉源植物监管和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巩固蜂业发展的基础;强化质量监督监测,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蜂产品违法行为。面对山东省蜂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山东蜂业管理办法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