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伟 宋 莉
项目制教学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究
郭 伟 宋 莉
(马鞍山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研究热点,文章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提出建设基于项目制教学理念的教学项目平台,旨在聚合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方向的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的优质项目,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实践、沟通、创新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项目制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项目平台
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1]的培养受到国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教学改革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
目前高校的实践类教学[2]项目大多定位于辅助夯实课堂理论知识,多以验证性质为主,并且实践项目的背景、目标、技能需求与实际产业项目差距太大。因实践项目具有虚拟性和模拟性等特点,所以缺少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难以体会到理论知识在现实产业中的利用价值,难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实际产业项目方案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决策、判断能力以及实践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传统课堂实践教学项目实现过程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3]。
目前教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形式编排主要以知识体系为顺序进行铺开,大多以集中介绍基础理论为先,理论实践具体实例在后,这种内容的安排与开展着重于知识的系统介绍,而弱化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4]。与此同时,“讲授式”和“学分固定式”教学模式[5]主要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已经验证过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认知以及经验。进一步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改进现有教学教材内容编排和教学方式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性、创新性和实际问题解决、反思、总结能力至关重要[6]。
要将学生培养成满足实际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对教师队伍结构以及能力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7,8]。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以下的一些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正确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之处;对自己讲授的专业内容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与讲授专业及其对应行业深厚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行业认知;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和协调能力,既能在学校与同行、学生进行交流,也能顺畅的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很好地适应行业、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不确定环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具备上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组建在高等学校中具有很多现实的困难。
考虑到生源之间的差异性,在设计课程教学项目的时候往往以普通生源作为参考对象,这种考虑往往限制了较好生源上升、创新的空间,也影响了较差生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课程本身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比较繁琐,通过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能力要求的项目库,如基础技能项目、专业拓展项目、产业创新项目等,可以实现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群体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学习。同时,这种“进阶”式项目实践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9]主要指学生能熟练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并能直接产生社会生产效益。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对“应用”特征以及“高素质”特征的联合培养。为此,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以下学生素质的培养:优良的个人品格;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持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构主义[10]看重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或合作他人(包括教师或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实践、反思完成的知识与经验的建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主要是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建构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认知,而不是被动式的接收已有的固化知识。通过项目制教学方法[11]能很好地践行建构主义理论,项目制教学[12]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学生围绕项目分组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也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及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3],引导该项目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备一线的实践实操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趣味性与价值性兼备的项目,并在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建议和探讨。
为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马鞍山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将项目制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中,依托深圳赛为智能公司的领域优势,增添了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占比专业学分比例15%以上。在项目制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践行“导师制+项目制+全流程”的原则,发挥项目制教学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作用。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依托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主线即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并行设计,项目内容贯穿大学四年且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呈梯度上升,针对每门项目制教学课程,采用项目认知(项目内容、项目价值、项目目标等)—教师项目效果演示—项目子任务划分与发布(任务重难点分析)—个人或分组实施、项目答疑辅导—学生项目验收—优秀学生项目分享—教师项目分析与复盘—学生奖励的流程进行设计与推动,其中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实践项目包括文献检索与产业项目流程分析、智能车车道识别与行驶、智能车交通标识识别与障碍检测、智能车结合载具复杂信息行驶等。针对项目制实践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分解成若干核心子任务模块,子任务具有清晰的任务要求与目标,并提供基本的解决思路和流程,鼓励学生进行方案创新与性能提升,子任务的完成由学生自主组队或独立完成,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提供项目答疑,同时学生需通过项目答辩过程完成项目验收。项目作为项目制教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在其选择上应考虑如下的一些指标:
(1)项目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渗透;
(2)项目选择应侧重真实性、趣味性、社会价值性、存在创新空间的可行性的项目;
(3)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突出独立完成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
(4)建立多维度的项目制教学全流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抱着正确求知的心态面对、实现、阐述自己的项目制内容及成果。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群体的项目实践需求以及跨专业项目交叉实践,提供课堂教学之外的项目实践平台[14],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养要求和项目制教学理念,提出了一种“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方案,旨在以多类型、多层次产业需求型项目为平台内容,发挥学生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通过建设以专业为对象的项目教学平台,可提供本专业学生讨论和项目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建设以学院为对象的项目教学平台,提供跨专业项目学习、沟通的平台;可将专业学科竞赛内容设计成教学项目平台内容,培养学科竞赛氛围和学生技术团队;不同能力、需求的学生群体可按需进行项目选择,实现技能提升;可承接实际产业项目开发工作,锻炼学生产业实践能力;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就业途径,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2.1 项目类型及项目属性
“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发布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项目、项目制教学项目、专业延伸项目(跨专业、交叉项目)、产业赏金项目(由校企合作平台提供)。
针对“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发布的每一个项目应具备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墙项目基本属性
教学项目平台中上线的项目首先经过项目立项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后上线供学生选择、实践过程中学生会给上线项目内容进行反馈和建议,从而形成上线项目的迭代和闭环管理。
针对“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发布的每一个项目开展项目答疑安排以及项目验收工作。对于项目答疑采用教师固定时间答疑,优秀项目学生团队日常项目答疑与辅导形式,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的功能。对于项目验收,构建项目验收评审小组(由专业教师以及优秀项目学生团队组成),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答辩、提问和代码查重,坚决保证学生项目完成质量。
3.2.2 项目发布场所
教学项目平台基于B/S模式进行开发,作为智慧校园的子功能模块,学生可通过学校智慧校园客户端或者线下项目墙大屏中完成项目内容查看以及申请,线下项目墙发布场地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线下项目墙发布场地示意图
3.2.3 项目实施场所
学生选取项目后,根据项目具体内容需要在配套机房或者专业实验室进行项目实施。
以学院为对象的“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运行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墙运行流程示意图
“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的建设主要难度在于:一是符合项目选取原则的产业项目的选取;二是项目内容的模块化分解,保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三是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动。
“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通过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方向的与产业发展与需求紧密联系的优质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沟通、创新的教学平台。“项目墙”教学项目平台的运行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相互配合,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学、用、创的综合素养。
[1] 张技术.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J]. 职教论坛,2021,37(3): 57-61.
[2] 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 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1-6.
[3] 胡万欣. 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本科的人才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 内江科技,2019,40(10): 71-72,80.
[4] 袁玲. 地方高校在教材选用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文教资料,2020(24): 180-182.
[5] 肖肖.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为例[J]. 山西青年,2021(2): 110-111.
[6] 马兴铭,张皓,李玲,等. 混合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基于结构主义教学论[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 77-81.
[7] 刘耀辉,于芳,段盛.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7(7): 92-95.
[8] 刘有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探析[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4): 120-123.
[9] 李自刚,焦阳,李君玲,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逻辑内涵探析[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1): 131-135.
[10] 崔玲,张荣茜,郑小静. 基于建构主义的循环结构课堂教学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9(12): 127-131.
[11] 栾好利,李卓玲. “项目教学”研究及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 106-108.
[12] 李津津,叶佩青. 新工科背景下贯通式项目制研究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0): 58-61.
[13] 陈宇晖.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以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为例[J]. 高教探索,2016(6): 104-106.
[14] 胡文超,陈童. 项目教学与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 118-12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s a research hotspo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is training objective, it is proposed to to build a teaching project platfor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which aims to aggregate high-quality projects of 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difficulties, and different direction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needs, provid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needs with a teaching platform for practice,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better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n line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ject-based teach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project platform
G642
A
1008-1151(2022)08-0158-03
2022-06-18
安徽省教育厅轨道交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重点科研项目(KJ2020A0847);马鞍山学院2020年度校级项目(RZ2100000271)。
郭伟(1995-),男,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应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
宋莉(1994-),马鞍山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