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阳,周旭峰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宫颈癌为出现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均有显著降低,这与强化健康宣教、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以及宫颈癌筛查相关。在我国,宫颈癌常见发病年龄为40~50岁,而60~70岁则又是一个高峰年龄段,对于20岁以下人群较为少见,但宫颈癌患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宫颈癌患者而言,在疾病不同时期其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性。该类患者通常在疾病早期无显著临床表现,但是伴随病程进一步发展,患者有出现异常阴道流血以及接触性出血等症状,同时伴随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加,当对邻近器官组织产生压迫或侵犯时,则会产生相应临床表现。待疾病发展至晚期,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是威胁其生命安全。当前临床对宫颈癌多采用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方式,不同诊断方式均有相应优缺点,其中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宫颈癌常用方式。核磁共振检查操作方便、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严重创伤、清晰度良好,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良好效果。为提升核磁共振在临床的应用率,本次研究选择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宫颈癌患者,对其在手术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在手术前临床分期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判断方面的作用。现针对研究相关情况作出以下介绍。
研究群体为本院接收的宫颈癌患者72例,研究开启于2019年1月,完结在2021年10月。72例患者中,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5.39±5.26)岁;体质量50~70 kg,平均体质量(62.03±3.27)kg;农村居民38例、城镇居民30例、无固定居所者4例;病理分期ⅠB期17例、ⅡA期13例、ⅡB期30例、ⅢA期7例、ⅢB期2例、ⅣA期2例、ⅣB期1例;宫颈活检诊断结果鳞状细胞癌59例、小细胞癌4例、透明细胞腺癌2例、腺鳞癌4例、腺癌2例、低分化宫颈神经内分泌癌1例。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流血52例、接触性阴道出血14例、阴道排液4例、下腹部隐痛1例。有1例患者未出现显著临床表现,在实施常规妇科检查过程中发现。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在开展组织病理学检查后,全部患者均被诊断成宫颈癌;(2)存在阴道不规则流血史或是正发生阴道不规则流血;(3)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主动要求参加。
排除标准:(1)宫颈乳头状瘤者;(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依从性较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全部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均开展核磁共振检查,选择3.0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采购自GE公司),合理设定各项扫描参数,其中层厚是5 mm、间距是1 mm、矩阵是256 cm×256 cm、扫描视野是380 mm×380 mm。在开始检查前,指导患者排空膀胱,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协助其呈平卧位,首先开展常规扫描,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在常规扫描时,选择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横轴位行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以及DWI(b值0、700)扫描;在矢状位行T2加权成像扫描,冠状位行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扫描。之后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9.38 g/20 mL,北京北陆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045)经静脉进行推注,药物使用剂量是0.1 mmol/kg,开展动态增强扫描。选择LAVA序列开展多期动态扫描,每期动态扫描成像时间是9 s,完成从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脉早期、门脉晚期到延迟期动态图像,全程180 s。对肿瘤浸润程度以及信号强度等信息进行全面观察。
(1)比较患者手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手术前临床分期和手术后病理分期情况。以手术后病理分期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2)分析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3)分析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4)分析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5)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节转移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
全部数据均以SPSS 22.0计算软件开展计算,%形式代表计数资料,多组之间比较进行方差检测,<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前核磁共振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3.06%(67/72),手术前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是75.00%(54/72),手术前核磁共振分期诊断符合率高于手术前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手术前临床分期和手术后病理分期比较[n(%)]
在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7例(9.72%),阴性为65例(90.28%)。诊断准确度是98.61%(71/72)、阴性预测值是98.46%(64/65)、阳性预测值是100.00%(7/7)、特异性是100.00%(64/64)、敏感度是87.50%(7/8)。见表2。
表2 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分析
在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26例(36.11%),阴性为46例(63.89%)。诊断准确度是86.11%(62/72)、阴性预测值是86.96%(40/46)、阳性预测值是84.62%(22/26)、特异性是90.91%(40/44)、敏感度是78.57%(22/28)。见表3。
表3 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分析
在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46例(63.89%),阴性为26例(36.11%)。诊断准确度是86.11%(62/72)、阴性预测值是76.92%(20/26)、阳性预测值是91.30%(42/46)、特异性是83.33%(20/24)、敏感度是87.50%(42/48)。见表4。
表4 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分析
在宫颈癌淋巴结节转移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13例(18.06%),阴性为59例(81.94%)。诊断准确度是94.44%(68/72)、阴性预测值是98.31%(58/59)、阳性预测值是76.92%(10/13)、特异性是95.08%(58/61)、敏感度是90.91%(10/11)。见表5。
表5 宫颈癌淋巴结节转移手术前核磁共振诊断情况分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引起宫颈癌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够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清除,仅有少数女性可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进而使得宫颈癌前病变转变成宫颈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性行为过早、吸烟、感染、多孕多产等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宫颈癌内,大部分属于鳞癌,其次是腺癌、腺鳞癌,而小细胞癌以及透明细胞癌等较为少见。依据发病不同阶段,需要实施分期,进而协助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治疗方案。而手术前诊断在选择治疗计划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疾病分期等均会对疾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选择一种有效且简便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
目前,病理组织学检查、电子阴道镜检查、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以及核磁共振检查等是临床常用的宫颈癌检查方式,其中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属于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方式,其主要是采集宫颈细胞并实施细胞学分类诊断,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既往临床诊断宫颈癌主要是通过妇科检查以及细胞学检查,但是在医学技术水平进步的基础上,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核磁共振检查操作简便,可利用不同参数以及方位对病灶实施全面观察,进而提示病灶大小以及位置等。在赵波等人的研究中,其在宫颈癌手术前分期诊断时选择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其诊断分期和手术前临床分期的准确度依次是90.48%、76.19%,其对深肌层浸润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是100.00%、86.24%;在阴道受累方面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是95.24%、83.33%;在宫旁组织浸润方面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是90.91%、86.27%;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是93.94%、83.33%。因此其认为开展核磁共振扫描,能够有效区分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阴道受累、宫旁浸润以及深肌层浸润等特点,可为手术前分期诊断提供有效依据,进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计划。通过实施本次研究后发现,手术前核磁共振分期诊断符合率高于手术前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宫颈癌深肌层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7例(9.72%),阴性为65例(90.28%)。诊断准确度是98.61%、阴性预测值是98.46%、阳性预测值是100.00%、特异性是100.00%、敏感度是87.50%。在宫颈癌阴道受累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26例(36.11%),阴性为46例(63.89%)。诊断准确度是86.11%、阴性预测值是86.96%、阳性预测值是84.62%、特异性是90.91%、敏感度是78.57%。在宫颈癌旁浸润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46例(63.89%),阴性为26例(36.11%)。诊断准确度86.11%、阴性预测值76.92%、阳性预测值91.30%、特异性83.33%、敏感度87.50%。在宫颈癌淋巴结节转移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阳性为13例(18.06%),阴性为59例(81.94%)。诊断准确度94.44%、阴性预测值98.31%、阳性预测值76.92%、特异性95.08%、敏感度90.91%。
针对研究结果开展进一步分析,核磁共振主要是通过核磁共振原理,并利用信号重建图像,对病变情况进行提示。开展核磁共振检查,可有效显示病变组织,同时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放射线损害,存在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这不仅能够提示宫颈癌肿瘤组织,以便临床分期和辅助治疗,还可使医师在手术前进行评估,并判断手术治疗效果,了解病灶有无复发以及转移等情况。子宫颈较窄,为圆柱形,是由结缔组织构成,包含弹力纤维、血管以及平滑肌纤维。正常情况下,宫颈核磁共振检查图像在T1加权成像上为均匀稍低信号,四周基质组织以及腺体则呈现稍高信号。通过开展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对直径较低的宫颈癌进行有效区别。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在手术前病理分期方面的诊断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其同手术后病理分期较为接近,故而能够用作临床诊断的指导。在宫颈癌内,鳞状上皮细胞癌较为常见,在开展核磁共振检查时,若图像上有盆壁肌肉边缘不规则以及毛糙等表现,可提示宫颈癌盆壁受到侵犯。通过观察淋巴结大小能够对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有效判断。
综上所述,在实施宫颈癌手术治疗前,开展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发挥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可清晰提示盆腔中不同器官组织解剖结构,进而准确评估宫旁侵犯情况等,并且还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实施判断,发挥良好的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