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童秋蓉, 吴素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手术室,湖北 武汉,430000)
手术室是医院治疗和急救的重要场所,对手术操作及护理质量均具有较高的要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情较重,受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护理难度,导致手术期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急剧升高,降低了手术效果[1]。因此,提高手术室护理效果、降低或预防护理风险,对保证手术室日常的护理质量意义重大。在传统护理模式下,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医疗设备、器械缺乏深入了解,且与医师的配合不能获得理想效果[2]。医护一体的护理模式属于群际互动方式,其打破传统单一护理方式,构成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3-4]。本研究探讨医护一体化的优质护理对提升手术室日常护理质量的影响。
选取2019年1~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工作的34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和6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12月于本院工作的34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和6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且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 ① 行腹部肿瘤切除手术;② 一般资料和病史完整;③ 意识清晰且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④ 知晓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 ① 伴有认知功能或精神障碍;② 合并心、肺、肝、肾功能损伤;③ 无家属监护陪同;④ 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护理人员中,女31名,男3名;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为(25.64±4.09)岁;观察组护理人员中,女30名,男4名;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为(26.75±4.29)岁。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为(42.63±9.71)岁;男37例,女29例;受教育时间7~12年,平均受教育时间为(9.83±2.02)年;身体质量指数(BMI)22.01~29.21 kg/m2,平均BMI为(26.52±2.71)kg/m2。观察组中,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为(43.59±10.82)岁;男35例,女31例;受教育时间7~12年,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14±1.86)年;BMI 22.03~28.13 kg/m2,平均BMI为(25.19±2.35)kg/m2。2组患者的受教育时间、BMI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1.2.1 常规手术室质量管理 对照组施以常规手术室质量管理。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护士长根据具体情况对护理内容及人员进行分配,划分责任并任命组长;小组成员负责术前与患者沟通、手术室器械准备及消毒工作、术中配合、术后常规护理等相关工作;组长负责对每日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分析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实施改进措施。
1.2.2 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管理的基础上施以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① 成立医护一体优化质控工作小组: 由护士长及住院医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岗位任务分配,分为3组,每组包含三级质控员,一级为责任护士长和医疗组长;二级为主治医师和护理组长;三级为护士长、主管护师和外科主任医师。每组搭配2~3名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由质控员结合既往的手术室护理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弊端并提出改进措施,制订高效、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② 定期培训: 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护一体化制度、标准及具体实施方案等,定期组织各科室主治医师为护理人员讲解疾病发病机制、手术操作流程和重要器械使用说明等相关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配合度及专业水平。同时介绍具体案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手术前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流程、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诊疗信心。③ 制定质控评价标准及监管制度: 由一级质控员制定系统且规范的手术室物品准备和配合细则,以及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明确各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监管范畴,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态变化,适时给予心理疏导。④ 加强医护团队的合作: 由三级质控员负责手术室器械的使用及管理,优化器械配置。每次术前1 d,手术医师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提前做好手术器械、流程、部位、监测指标及应急处理等准备,确保护理人员与手术医师在术中协同合作。⑤ 定期召开总结会议: 每月定期召开月度总结会议,由全体成员对当月护理工作进行汇报,对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事件进行商议,找到问题原因并完善护理方案。
① 采用自制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评分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表包含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手术配合程度等4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25分, 分值高代表护理质量高。② 于出院时采用自制的满意度简易问卷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为医护服务态度、术前沟通及访视等4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分数高说明患者满意度高。③ 于入院时和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测,上述量表总分均为100分,得分与对应情绪呈负相关[5]。④ 研究期间共计360个护理班次,记录干预期间标本丢失、标本处理不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手术室质量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室质量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的医护服务态度、术前沟通及访视、专业技术水平和术后指导康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
2组患者在入院时的SAS、 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患者在出院时的SAS、 SDS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更低(P均<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SAS、 SDS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不良护理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术室作为重点科室,其任务繁琐、技术含量高、无菌操作严格,加上患者病情复杂,意外情况会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6]。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需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升手术日常护理质量监控,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模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够将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内容及工作状态进行整合,为患者提供优质临床服务,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7]。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模式,结果显示,该组护理人员的手术室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医护服务态度、术前沟通及访视、专业技术水平和术后指导康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由此提示,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在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手术室质量管理对医护人员的任务职责分配不清晰,医护人员沟通不到位、手术室配合度不高,加上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导致管理质量不佳。而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将各科室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一个整体,从专业的角度共同分析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各项护理措施进行整改,增强医护人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稳定提升[8]。同时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管,可提升护理专业水平、加强器械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稳定高效进行,从而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9]。本研究对2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的负性情绪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干预期间的不良护理事件总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低(P<0.05)。这表明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可有效缓解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进一步证明其能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是,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采取交叉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护理问题由医师与护士共同探讨并解决,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和自信心,在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患者的负性情绪也得到有效缓解[11-12]。此外,定期培训可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日常护理中采用医护一体的优质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缓解其负性情绪,并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