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超早期康复护理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7 08:16郑碧霞张晓霞李风花
关键词:缺血性康复训练依从性

郑碧霞, 张晓霞, 李风花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惠州,516000)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造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等[1]。据调查[2]显示,有70%~80%脑卒中患者因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其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故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功能障碍、降低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超早期康复护理为新型干预模式,将其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提升等提供指导价值,有助于获得最佳预后[3]。本研究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运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超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的诊断标准;② 伴有肢体功能障碍;③ 首次发病;④ 意识、思维以及认知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 ① 处于妊娠、哺乳或产褥等特殊生理期;② 合并急性并发症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 合并骨折、关节炎等影响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④ 存在听力或智力障碍;⑤ 生命体征不稳定。将纳入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脑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至出院。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向其介绍医院环境、制度等,并采用口头宣教方式,对其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以帮助其获得一定认知。治疗期间,按照医师开具处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注意监测其体征、病情及用药不良反应等,若发现异常,须第一时间向主治医师报告,并配合开展紧急处理。待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至平稳状态,指导其进行肢体屈伸、坐起、站立及行走等训练。出院时,结合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护理总结等,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包括复诊时间、日常生活管理内容等。

1.2.2 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超早期康复护理至出院。

1.2.2.1 成立护理干预小组 由专科医师、康复技师、心理咨询师及专科护士等组成护理干预小组。患者入院24 h内由小组成员对其进行全面的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超早期康复方案。

1.2.2.2 护理方案实施 ① 信息干预: 仔细查阅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其及家属进行访谈沟通,通过自制《脑卒中超早期康复训练信息需求调查表》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干预时提前将调查表发放给患者,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根据反馈情况制定下次指导重点。每次15~20 min,前3 d每天1次,之后每隔3~4天1次。② 动机干预: a.无意图期,鼓励患者说出自身想法与顾虑,了解其心理需求,适时予以鼓励和支持,与其初步建立信任关系。b.意图期,向患者列举康复训练依从性良好的案例,使其充分认知到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价值,告知其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功能障碍、自理能力等均可获得最大限度地恢复。c.准备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目标与计划,并指导其展开训练,同时继续加强认知干预,不断提升其依从性。d.改变期,协助患者对已经执行的训练方案进行回顾,若恢复良好,则给予其肯定和赞扬;若恢复不佳,则予以相应纠正与指导。e.维持期,与家属建立联系,引导家属多关心患者,并监督其行为,确保康复计划能够持续有效实施。每次15~20 min, 前3 d每天1次,之后每隔3~4天1次。③ 行为技巧干预: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床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行为指导,先进行口头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示范,而后引导患者自行进行规范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体位摆放和被动关节活动(每次5~10 min,每天5~6次)、 床上自主翻身、平衡训练、坐起训练和轮椅转换训练(每次5~10 min,每天3~4次),以及慢走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每次10~15 min,每天2~3次)等。

1.2.3 随访 2组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或家访等方式了解其病情恢复情况,每月1次,共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神经、运动功能: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价。NIHSS分值范围0~42分,评分低则神经功能恢复好;FMA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高则运动功能恢复好[5]。② 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使用Barthel指数(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价,各量表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高则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好[6]。③ 康复训练依从性: 于出院当日,使用自制的康复训练计划及记录表进行评估,包括3个级别,即主动完成康复训练,且效果确切判定为完全依从;偶尔进行康复训练,效果一般判定为部分依从;拒绝进行康复训练,效果差判定为不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神经及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NIHSS、 FM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个月及6个月后,2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NIHSS、 FMA评分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NIHSS、 FMA评分比较分)

2.2 2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间BI、 SS-QO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个月及6个月后,2组的BI、 SS-QO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BI、 SS-QOL评分均比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BI、 SS-QOL评分比较分)

2.3 2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中,29例为完全依从、12例为部分依从、仅有1例为不依从,总依从率为97.62%(41/42);对照组中,20例为完全依从、14例为部分依从、8例为不依从,总依从率为80.95%(34/42);观察组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χ2=4.480,P=0.034)。

3 讨论

在脑血管疾病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且病死率极高,约10%~15%,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7]。自采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以来,脑卒中致死率在逐渐降低,但若未能及时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则致残率比较高。因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

本研究观察了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分析原因为,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与认知不足、负性情绪等存在一定关联,常规护理在开展健康宣教时,采用灌输式教育,未能考虑到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本研究采用的护理干预模式强调信息干预定向性,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认知与了解康复训练知识,且可以激发其康复训练的积极性,故其康复训练依从率得以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及6个月后的NIHSS评分均更低,FMA评分均更高(P均<0.05)。分析原因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脑细胞尚未完全凋亡,有一个从可逆性到不可逆性梗死的过程,且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早期积极开展康复锻炼,可挽救还未完全梗死的脑细胞,减小梗死面积,帮助中枢神经功能重建[8]。此外,该干预模式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个体化康复锻炼,可避免常规康复锻炼的盲目性,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纠正,进一步规范了康复训练的实施,可为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较大裨益。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1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的BI、 SS-QOL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分析原因为,科学且合理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从信息、动机及行为技巧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故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9]。

综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且能够促进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缺血性康复训练依从性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