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斯, 韩洪乐, 刘君君, 刘玉平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221000)
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多见的、高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脑神经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而引发脑组织缺氧受损[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近年来,脑卒中伴偏瘫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因其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更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长期的康复指导和功能性锻炼来实现脑卒中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3]。因此,在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策略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护理专案与前瞻性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旨在探讨其对患者近中期康复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08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纳入标准: ① 参照《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脑部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伴有肢体偏瘫;② 无脑卒中疾病史,且病情相对稳定;③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 ① 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状态异常;② 依从性差;③ 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病史。将纳入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比2组的一般资料(病程、文化程度及脑卒中类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护理,持续12周。① 常规检查: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日常监测其病情发展和状况,密切关注其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疼痛情况。② 健康教育: 以床旁讲解的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卒中、偏瘫的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类型,告知其康复护理要点和并发症的对应防护措施。③ 康复训练指导: 护理人员每日查房,适当抬高患者患肢,定时协助其翻身,指导家属为患者叩背并按摩其下肢,并在患者体力耐受范围内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患肢锻炼。
1.2.2 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持续12周。
1.2.2.1 组建护理专案改善小组 选择具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经验且具备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护理经验的5名神经内科护士,并以神经内科护士长为组长组建护理专案改善小组。组长定期组织组内经验交流学习会,并邀请2名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参会予以建议和指导。组长通过结合每位组员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临床医师的指导意见,总结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要点并分析疾病并发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脑卒中伴偏瘫护理专案改善方案。组长负责统筹和安排护理专案改善工作内容的开展,于每周一晨会分配护理任务,并督促护理专案改善方案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落实。
1.2.2.2 实施护理专案改善方案 ① 建立患者护理档案,包括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及偏瘫程度等基本情况。② 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与总结自身培训需求和对组内管理方法的建议,制定并定期完善脑卒中伴偏瘫护理及其并发症防控培训和管理制度。组长以1次/月 的频率组织组员进行护理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和管理制度培训及考核,并要求组员考核通过方可上岗。③ 组长负责定期组织脑卒中伴偏瘫健康教育讲座,邀请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作为主讲人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伴偏瘫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措施,以及国内外护理专案实施的研究进展。④ 组员协助患者完成凝血、血脂等检测,综合评估其血液系统及其功能状况,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⑤ 组员加强每日巡房,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科学的营养支持和生活指导,督促其摄入蔬果、高维生素和低脂肪的食物,同时指导家属为其进行双下肢按摩和身体清洁。
1.2.2.3 前瞻性护理 ① 病情护理: 在协助患者调整体位的同时,留意其下肢温度、颜色及疼痛程度,并做好记录。同时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静脉曲张,一旦出现,立即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② 心理护理: 与患者保持日常沟通,引导家属配合和留意其负性情绪,及时发现其心理状态变化,并予以心理疏导。耐心解答患者对于病情、疼痛和并发症的疑惑,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其负性情绪。③ 行为护理: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患肢的正确摆放角度及体位调整的重要性,协助患者调整至最适功能位。每隔2 h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并指导家属定时由下至上为患者按摩肢体。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加压弹力袜。协助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并根据其康复情况和耐受程度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幅度。
① 测定2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12周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② 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12周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恢复情况。分别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6]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NIHSS总分0~42分,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FMA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③ 记录2组患者在护理期间肩部疼痛、肌痉挛、足内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
护理前,2组间血清CRP、 IL-6和TNF-α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相比于同组护理前,2组 在护理12周后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 FMA评分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相比于护理前,2组 在护理12周后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IHSS、 FMA评分均更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NIHSS、 FMA评分比较分)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肩部疼痛、肌痉挛、足内翻、手腕肿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神经系统因脑组织缺血、缺氧而遭受损伤,导致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有研究[7]显示,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通过治疗后存活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因长期卧床,极易出现足内翻、肌痉挛等并发症,甚至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阶段,康复治疗及护理是治疗脑卒中伴偏瘫疾病的临床常用手段。
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护理12周后的血清CRP、 IL-6和TNF-α水平均更低(P均<0.05),NIHSS、 FMA评分均更优(P均<0.05)。这表明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调节其神经功能,有助于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为,本研究将护理专案与前瞻性护理联合应用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中,从疾病健康教育、并发症防控、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和行为指导等入手,一方面加深了患者对脑卒中伴偏瘫的认知,缓解其消极情绪,提高其依从性,使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及护理工作;另一方面护理专案小组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体位护理和康复锻炼,加快偏瘫侧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卓金等[8]指出,针对性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肌痉挛、足内翻和手腕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提示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原因为,护理专案小组严格落实脑卒中偏瘫相关的护理培训和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组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高效落实,还可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运动和功能性训练的配合度,从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9]表明,合理的康复护理和训练指导对防控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专案联合前瞻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伴偏瘫患者的血清炎症反应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