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李菁, 黄秀
(徐州市中医院 治未病科,江苏 徐州,221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典型的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因未明,随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病灶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全结肠[1]。该疾病以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以腹痛、血性腹泻和体重减轻等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且病程漫长、并发症多,加之极易反复发作,导致临床治疗难度明显增加[2]。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患者的认知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较为重要,对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互动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双向式信息传递模式,其可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继而在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的同时改善预后[3]。为此,本研究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艾灸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价值。
本研究获得徐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徐州市中医院于2020年2~12月收治的90例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4];② 无急性感染症状;③ 意识清醒;④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文件。排除标准: ①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病变;② 精神状态异常;③ 合并认知、视力或听力障碍;④ 临床资料、随访资料缺失。比较2组的病程、病情分期等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联合艾灸治疗,为期1个月。
1.2.1.1 常规护理 责任护士严格以制订的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开展教育,给患者发放宣传手册、图文资料,详细告知其现阶段临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情况、疾病病因及自我防护知识,改善其内心消极情绪,并向其强调健康心态的重要性。加强陪护并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其安全感;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告知其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早日康复。详细为患者讲解中药灌肠治疗的必要性、注意事项,提前备好灌肠溶液,并将其保存在恒温环境(温度40 ℃左右)中。灌肠时,护士协助患者取侧卧体位,排空肛管内气体,将肛管插入直肠并打开灌肠器开关,使溶液缓慢流入直肠内。操作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当患者出现不适感时,应及时调整灌注速度,结束时嘱患者取平卧体位,休息10~15 min后方可排便。
1.2.1.2 艾灸治疗 选择双侧气海穴、天枢穴和关元穴,在以上穴位放置圆形薄饼,取艾条点燃并将其置于药饼中。艾灸过程中嘱患者切勿随意移动,避免烫伤局部。每天1次,每次25~30 min。患者出院后由家属对其进行艾灸治疗,并于1个月后回院复诊。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为期1个月。
1.2.2.1 建立档案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为其建立档案,积极且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构建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消除其内心陌生感和恐惧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医师出具的疾病诊断和医嘱,明确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最终目标。治疗前开展健康知识宣讲,重点围绕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知识、预防措施及日常注意事项等内容,确保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溃疡性结肠炎。
1.2.2.2 互动式教育 构建“护士长—责任护士—患者”多方、双向的沟通模式,充分应用QQ、微信及电话等方式强化沟通,消除护患间的沟通障碍,确保患者可直接与医护人员交流。定期对患者进行集中培训,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危害、并发症的预防和日常护理,加深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在进行健康宣教时,了解和询问患者的需求,及时消除其内心疑虑,缓解其负性情绪。
1.2.2.3 生活习惯宣教 叮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低糖和低脂的食物,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还可适量增加膳食纤维食物和新鲜果蔬,告知其进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切勿暴饮和暴食。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进行身心调养,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一定不要过度劳累和熬夜,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戒除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① 于干预1个月后评价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为: 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症状全部消失,大便常规呈阴性为显效;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症状改善幅度≥65%,大便常规呈阴性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并无改善,大便常规仍为阳性,部分患者症状加重视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 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评估患者的中医证候,包括舌苔黄厚、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小便短赤及肛门灼痛。每项总分为0~6分,得分越高表示病症越严重。③ 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采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问卷(IBDQ)[7]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IBDQ共包括4个维度、32个条目,总分范围为32~224分,分值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④ 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认知水平进行评测,涉及疾病诱发因素、主要症状、正确用药和日常预防4个方面,每项总分为0~25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教育效果越好。
观察组中,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44/45);对照组中,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4%(38/4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χ2=5.094,P=0.024)。
干预前,2组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个月后,2组的中医证候(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2组的IBDQ各维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相较于干预前,2组在干预1个月后的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后的各项评分均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IBDQ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2组的认知水平各方面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个月后,2组的疾病诱发因素、主要症状、正确用药及日常预防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的各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认知水平评分比较分)
现阶段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有很多,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将溃疡性结肠炎归纳于“泄泻”“肠澼”范畴,艾灸是典型的中医手段,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因此临床对艾灸的治疗效果评价较高[8]。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多数患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知识掌握度较低,且在艾灸治疗期间其极易出现负性情绪,在影响艾灸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不利于预后。由此可见,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中,护理人员并没有完全理解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对教育时机的把握也不恰当,导致教育措施的实施并没有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继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不高[9]。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可确保护理人员准确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继而采取可以更好地满足其内心需求的相关措施,因此治疗疗效更为显著[10]。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84.44%,P<0.05),说明艾灸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究其原因为,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属于典型的双向式信息传递模式,护理人员可询问患者对疾病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进度,并评估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继而及时发现错误认知,并对患者掌握的信息实施二次教育,故在强化宣教效果的同时提升了治疗效果[11]。本研究中,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提示艾灸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分析原因为,互动式健康教育是依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护理需求而制定教育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方案。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其内心疑虑,缓解其负性情绪,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其中医证候得以改善。此外,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的认知水平和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表明艾灸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生存质量更为明显。分析原因为,传统的健康教育属于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教育措施单一,无法准确掌握患者是否真正地理解相关宣教信息,更没有对后续的评价进行反馈。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致力于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确保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满足其实际需求,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宣教效果和价值[12]。
综上所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艾灸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其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