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庆 李 晔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课程思政是社会发展下,国家为突出思政教育成效,强化学生主体素养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性举措,同时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该项策略对于学生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以及三观意识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为全方位的贯彻和落实思政育人目标,各学校应突破以往的“思政课程”限制,将其逐渐延伸至“课程思政”,而声乐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所以在该课程中践行课程思政具有一定可行性。与此同时,随着思政教育在声乐课程中融合的日渐深入,学生也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取更多思政知识的培养和熏陶。
所谓的课程思政指向的并非某门特定课程,其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主要是要求各学校在实施专业课、基础课教学时应将思政教育功能引入,使每门课程都能承担其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思政也可视为教学思维模式,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探索教学内容时自然地将思政教育融合,并且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做到将思想觉悟培养视为首要任务,以确保其能够与文化知识和技能教学充分融合,从而使同向同行授课效果更加明显。再者,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并非改变现有课程的教学特征和属性,也并非将各类专业课程改造为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课,而是要利用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和内涵将德育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以此润物细无声地为众多学生引领成长信念和人生理想。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能丰富、促进、提高声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与声乐教学的融合,教师可选择以红色歌曲作为切入点,中国红色歌曲极为丰富,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革命文化也具有超强经典性特征,所以这一类型的声乐曲目不仅具备思政育人优势,同时也可为学校开展声乐教学提供充足素材。大部分红色歌曲中皆有团结奋斗、艰苦作战和积极奉献的革命拼搏精神,而这些皆是极为重要的思政育人元素,将其在声乐教学中加以突出不仅能够为立德树人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善授课氛围,优化教学资源和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声乐学习影响力。
声乐教学环节,学生主体素养并不仅是体现在专业技能掌握上,同时也与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综合品质决定其未来发展,并且个人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素质对其后续的人生道路以及职业发展也会有直接影响。而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使学生在接受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到更多思政元素和内容,长时间影响之下,学生主体对于为人处世道理和原则皆会掌握得更为深刻,并且其思想觉悟以及文化道德修养皆会有明显提高。例如,在教学红色歌曲时,教师可着重突出历史背景和歌曲中心主旨,以此让学生对该段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另外,通过详细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共鸣,使其更加深入的感受革命先辈的艰难之处,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爱国精神、学好本领,为国家后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发展下,要求各学校应以高技能、高品质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目标,而思政教育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全方位、专业化的思政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同时也可树立正确的人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从而使自身能够在科技进步中将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以往声乐教学中,教师对于专业技能传授更加重视,反而是对于学生群体思想引领有诸多忽略,这样一来,尽管学生能够长成高技能型人才,但其道德品质和素养却无法保证,甚至对于思想观念部分思想意识不坚定的学生来讲,极易形成利欲熏心等不良人格,而这必然会对社会进步产生极大影响。但思政教育的结合可将此问题妥善解决,课程思政引导下,教师能够立足于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培养目标,有计划性的组织声乐教学活动,通过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引入突出思政育人,可有效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并使其为声乐学习和表演投入更多热情与动力,这一改变符合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声乐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部分学校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声乐教师对于声音和演唱技术问题更为重视,而对于课程思政如何引入却并非深入思考。甚至个别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会对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极大影响,以至于其对于课程思政与声乐的融合一直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两张皮”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了解十分有限,未认清声乐演唱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之内,并且歌唱最为关键的任务则是要将新时代中国价值观以及思想内涵充分宣扬。与此同时,艺术具有较强的服务性特征,所以其应该肩负起面向青年学生群体弘扬中华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作用。所以,声乐教师一定要对两张皮问题加以重视,更新教育理念,促使两者能够完美融合。
声乐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超强技术性特征,但其在演唱时却又追求主观感性,即在演唱音乐曲目时不仅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绪和情感积极表达,同时也能够激发听众情感共鸣。而思政教育所讲究的是理性层面,其更多是利用理论说教引导学生思想观念,鉴于此,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声乐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和思政引领能力,以此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但现阶段,部分教师并不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其在教学准备阶段也仅是立足声乐教学的感性需求设计各项教学任务与活动,而并未将思政教育理性观念相融合,这种教学思维与观念会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落实,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群体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强化。
声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实践策略。
声乐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极为丰富,应积极挖掘加以运用。
1.对经典红色歌曲加以运用
主旋律歌曲能够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节充分反映,并且也能由此感受该国家的文化底蕴。而红色歌曲之所以能够一直被传唱,并受到大众认可,主要是因其内涵较为丰富,通过欣赏红色歌曲可以发现,该类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众多,而在实际演唱时也常会产生强烈的振奋力量,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将民族斗志充分激发,同时也可由此进一步内化革命精神。而声乐教学中,适当引入红色歌曲作为思政和声乐教学融合点,具有极强的引导意义,这种教学素材不仅对丰富学生乐理知识极为有利,同时也能让其掌握更多历史知识,从而提高自身民族信仰和国家认同感。中国现有的经典红色歌曲众多,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抗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解放时期等各个阶段的进步歌曲。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挑选该类声乐作品时除要考虑其核心内涵,同时也要与学生审美需求相结合,适当选择一些能够快速激发学生主体共鸣的音乐曲目,如《松花江上》该首作品,其背景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将士希望能够尽快将日军赶出回到家乡,整个作品爱国情感真挚,并且传唱度较高,所以利用其特征将思政教育引入,更容易调动学生群体民族意识,另外通过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历史事件和革命背景,也能让其深刻体会红色歌曲中的文化精神与民族信仰。
2.对民族歌剧合理应用
受五四运动影响,大学生群体间一度涌现文化发展热潮,歌剧也从该时期逐渐盛行,其中《白毛女》作品的出现也迎来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高峰期,该作品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歌剧作品,随后,各种歌剧作品也不断衍生出现,如《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这些作品具有较强时代感,并且其红色精神十分浓厚。因此,声乐教师可将民族歌剧引入作为课程思政落实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对红色歌剧片段深入欣赏,从而领悟其情感基调。或者,教师也可组织班级学生排演民族歌剧,让其通过实践感受和重温经典,激发其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以《长征》选段中《我的爱人你可听见》为例,课堂教学上教师可向学生讲述长征中所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该片段中所表达的是红军过草地、爬雪山时的艰苦场景和彭政委对爱人的思念,为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体会该情境,教师可选择相应的影视内容进行播放,吸引学生关注。待学生对该片段核心内容充分了解后,教师则可让学生自行选择话剧中角色,通过实践揣摩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剖析人物情感。通过这种生动且直接的声乐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接受思政教育,并且其也会更加自觉遵循思政教育中所体现的处理原则和思想品质。
将红色歌剧作为思政元素引入声乐教学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授课方式,但课程思政融合方法远不止如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尝试将时事热点融合引领学生认识和掌握思政知识。以《不忘初心》教学为例,教学前可将经典视频向学生播放,如长征胜利周年纪念以及建党、建国纪念等,该类视频内容中一再强调共产党人的光辉历史、革命启迪以及伟大奉献,也正是这些民族同胞的主体价值观和奉献精神一直引领新时代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或者教师也可将各种会议的领导人讲话内容进行播放,让学生群体充分感受民族担当以及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的重要决心,与此同时,借助讲话精神,学生也能对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充分了解,从而在其心中埋下“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随后,教师则可引导学生浏览歌词、清唱旋律,挖掘该音乐作品背景,让其由此感悟该首曲目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与主旨,使其在演唱环节能够极为自然地表现出坚定信念和历史使命。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流程,不仅可改善以往思政教学枯燥感,同时也能将学生主观情感充分调动。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指向,因此课程思政融合教师需要对该项教育重要性加以重视,明确最终教育目标,只有依据教学目标计划声乐教学节奏和内容才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思政教育引领,提高学习效率。现阶段,部分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准备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并且其并未结合当代学生思想与时代发展筛选教学内容,以至于声乐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入略显生硬,而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也极不满意。基于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国家认同感作为教训目标,并以此为前提深挖声乐教材内容,调整教学形式,改善授课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并非课堂宣讲,更不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机械化讲解,而是要能够做到结合学生群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方式,同时教师也应突出教学趣味性,积极转变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观学习印象。例如,教师可利用国庆或建军节等特殊节日契机,与本地庆祝活动相结合,有序组织学生群体参与主题声乐创作和改变,让其将民族精神在声乐作品中充分融入,以此表达其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之情。或者教师也可在国庆来临前,在校内举办红色旋律传唱活动,学生可以独唱或组合的方式参加比赛,而教师在评判过程中,除要关注学生演唱技巧外,也应对其情感表达是否真诚加以分析和评价,由此让学生感受红色歌曲所要表达的家国情怀,培养其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念,强化核心素养。
从教学本质上看,思政教育和声乐教学两者具有较强一致性,所以在声乐教学环节将实施课程思政有明显的可实施性,但考虑到声乐教学更注重感性表达、思政教学更重视理论思考这一区别,教师在组织融合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和表达给予高度重视,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声乐作品直观性的感受作品思想内涵,并使之形成强烈情感共鸣。首先,教学方法选择上教师可对示范演唱和名家演唱视频播放等方式加以运用,以此针对性培养学生群体对于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其养成倾听习惯;随后实践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演唱时的感情投入、气息和咬字等方面充分点评,要保证其对音乐作品情感和层次深刻领悟。其次,音乐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利用深度交流将更多思政元素进行渗透,引领其感受文化气节与传统民族精神。最后,要为学生营造畅所欲言的平台,让其能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将内心真实想法与感受加以表达,运用语言对情感认知进行总结,有利于教学相长。
声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尽管能够为前者带来全新的教育改革机遇和更多创新可能性,但同样也会存在一定弊端。立足于艺术领域分析,声乐教学中“轻文化、重技能”这一现象较为普遍,而这也导致部分声乐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十分突出,但其思想理论意识却略显不足,而这一问题是影响课程思政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改善此问题,各学校应采取积极应对方案,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教师双向能力提升加以约束,同时教师也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要学会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设计和组织声乐教学活动,只有教师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才能真正实现思政与声乐教学的高度结合。基于此,生活中教师应通过浏览政治时事新闻、学习思政理论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而学校也应围绕课程思政实施组织校内教师参与主题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解思政内涵使教师能够对思政教育了解得更为透彻;或者学校也可要求思政与声乐教师一同备课,通过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声乐教师也可掌握更多的思政教学方法,以此为声乐课程中思政教育渗透提供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强化学生主体文化素养、政治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关键性渠道之一,更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途径。为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时为确保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应通过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时政热门事件、突出学生情感体验和强化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等多种方式,拓宽思政教育路径,突出道德修养、政治信仰养成重要性,促使学生能够端正主体信念,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