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雨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海淀 10087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从1983年举办至今已走过40个年头。央视春晚见证着国家富强与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承载着老百姓浓浓的情感归属,汇聚着多民族血浓于水的磅礴力量,其影响力是持久且深远的。央视春晚舞蹈节目,既要符合晚会的主题思想和时代气息,又要考虑观众欣赏口味并结合舞蹈艺术自身规律来编创作品。本文从央视春晚舞蹈节目发展历程切入,一方面对四十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对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舞蹈作为央视春晚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节目主要有歌伴舞、歌舞、纯舞三种形式。其中歌伴舞为舞蹈节目主要形式,节目数量最多,用以点缀歌曲的表演。歌舞节目随时代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多以民族歌舞表演,同时有如“迎春贺岁”“大拜年”“民族欢歌”等主题表现。纯舞节目数量相对较少,多数作品并非为央视春晚舞台量身打造,2005年作为纯舞节目重要节点,作品题材与技术转变都令纯舞节目“焕然一新”。在央视春晚40年的发展中,生活条件的提升、多元文化的影响、科技的创新带给舞蹈节目巨大的变化,但其编排始终有所限制,也是由于晚会“联欢”性质局限所在,以及观众愉悦的精神需求所掌控,舞蹈节目的发展可谓道阻且长。
改革开放伊始,《人民日报》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人们借助开放包容的思潮大胆创作,互相交流学习,由此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活了文艺生产力,开创了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崭新局面。198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的活跃气氛和中国人民解放后激动的精神状态,举办了央视春晚。
此时期可谓开创探索的发展新时期,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舞蹈节目占比总数少,在80年代的春晚里尚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歌伴舞为节目为主要形式,舞蹈仅仅是为增加画面的美感,例如1983年春晚由斯琴高娃和胡华松表演的歌伴舞节目《草原民歌》,歌手伫立在台前,舞者则灵活调度,与歌手进行互动。歌舞节目在央视春晚举办前期并不重视,也是由于晚会创办刚刚起步,筹备周期短、参演人员少、演出规模小,演出类型较单一,故歌舞节目编排困难,节目数量较少。1987年才出现歌舞节目《祝岁歌》,儿童参与了表演,打破了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由专业演员表演的固有模式。纯舞节目数量屈指可数,题材多为传统舞蹈再现与民俗文化展示。1989年《版纳三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独舞片段《孔雀》借助灯光打造身体剪影,演员运用优美的手臂动态,将孔雀姿态灵动地展现出来,节目极富美感且充满神秘色彩。
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涌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港澳回归也高涨人们的情绪。1997年,江泽民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央视春晚既满足了大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也满足了国家传递意识形态的需求。这一阶段舞蹈节目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节目艺术性不断提升的同时,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舞蹈节目仍以“歌伴舞”形式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节目运用舞美技术渲染舞台,画面虽更唯美,但舞蹈在节目中仍起修饰歌曲的作用。例如1990年《1234567》,舞台的装饰灯条呈现迷离闪烁的氛围,舞蹈演员作为连接在歌曲开头和结尾表演。歌舞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量占比增大,多采用歌舞联合的方式表演,带有浓烈的民俗特色,在歌与舞的交流中,营造国泰民安的盛景。例如1993年《传统光辉耀星河》,镜头将舞蹈与歌曲交织,国内外友人共同歌颂东方的传统光辉。纯舞节目积极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但在编排上缺乏新意,仅仅为了迎合“联欢”主题表达。例如1990年《健美操变奏曲》,将两项体育项目与舞蹈结合,同时也宣传同年北京亚运会的举办。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要求,大大影响了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编创的发展方向。新世纪的舞蹈节目处于多彩繁荣时期,节目类型不断丰富,作品编创也不断成熟完善,并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节目参演人数越来越多,人员层次也不断扩大,涉及社会多个阶层。
这期间,歌伴舞节目仍处于主角位置,不过舞蹈渐渐走出动作表达歌词的方式,更加注重意境表现。例如2021年《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舞蹈表达歌曲的背后故事,表现主人公最纯粹的情感和内心独白。歌舞节目内容尤为丰富,多种形式的同台表演,更加烘托了“联欢”的热闹气氛。例如2006年《吉祥三宝》,演员与歌手在“马车”上的舞蹈情景表演,表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纯舞节目自2005年后数量占比明显增大,作品选取的题材与大众更加紧密联系,通过舞美的帮助,画面更具意境美。例如2008年《飞天》运用敦煌舞动作语汇,在表现中华传统文化意境之美的同时,也不禁让观众联想到中国航天史的辉煌成就。2022年,东方歌舞团的《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活化搬上舞台,其写意的表现形式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
纵观央视春晚四十年发展脉络,央视春晚舞蹈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作品的主题意义与精神内核,其中也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化功能。以下分别描述春晚舞蹈节目发展的鲜明特征。
在我国悠久历史发展长河中,儒家传统文化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西汉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国意识逐渐形成。在特殊的欢庆节点上,央视春晚充当起“纽带”的作用,既满足了群众的情感需求,又充实了人们的审美需要。故除了“联欢”,家国意识也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央视春晚将个体和国家联结在一起,既是团圆之夜的情感诉求,也是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充分体现。
十年动乱结束解放了人们被桎梏的思想,个体家国意识以及情感交流的缺失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故在早期的春晚节目中,对于群众意识形态的引导更多是直接表达。如1985年《万里长城永不倒》,铿锵有力的音乐配合抑扬顿挫的舞蹈动作,彰显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90年代初,往日主旋律的直接表达转变以隐喻的方式加入舞蹈节目中,使得人们更易接受。例如1992年《大步流星奔小康》,演员幸福洋溢,动作轻快活泼,沉浸生活一片好的景象中。这侧面表现出国家对于农村制度的强有力改革。1997-1999年港、澳相继回归,这是统一家国大业重要的一步。这期间主旋律节目比重大大增加,将人们的家国情感与民族精神最大化汇聚于此刻,出现《黄河鼓震》《缤纷四季》《为祖国干杯》等节目。
2003年主旋律类节目比例在21世纪初达到峰值,这与2002-2003年SARS事件肆虐全国,国家需通过媒介传达塑造国家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有密切关系,出现《中华全家福》《温暖》等节目。2016年的主旋律节目比例在第二个十年达到峰值,展现出中国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面对复杂舆论环境和国内外形势,对媒介的管理有所加强。在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国家借春晚平台传递国家意志,分享人民心声。出现如2020年《明天会更好》、2021年《灯火里的中国》、2022年《春风十万里》等节目。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但也同属中华民族一家,与家国意识同理,民族间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传递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小家”与“大家”的包含关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7年正式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央视春晚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输出,借助其进一步传达情感、强化意识,展现强有力的民族向心力以实现民族身份的认同。
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民族类节目近乎每年都有,会挑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或歌曲表演。每年节目内容虽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主题往往与“欢庆”“团结”“幸福”等有关。例如1986年《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支歌》,演员身着不同民族传统服饰,选取经典舞蹈动作进行伴舞。1994年《篝火狂欢》,演员手牵手围绕篝火而舞,篝火堆成为各民族相亲相爱共团结的象征。2018年万人大合唱《尽情欢歌》《对歌对到日落破》,无不表现着各民族团结友爱。众多民族元素杂糅在一起,实际上是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认知:国家国土辽阔,众多少数民族同胞齐聚一堂,表明民族一家亲的态度。这既让我们看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强化人们对于民族一体观念的认同。
近年来央视春晚一直秉承“开门办春晚”的理念,使其包含许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从而为世界民族所认同和接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人们通过歌舞诉说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展现着中国和世界的友好交流。央视春晚邀请国外舞团与国人一同共舞,创作2015年《丝路霓裳》、2016年《丝绸之路》、2020年《一带一路嘉年华》、2021年《节日》等节目。可见,中华民族走向了世界,世界民族也融入了我们。
步入新千禧年,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暴露出人们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成为其中的核心,也成了社会运行的新规则与新标准。2007年又提出人文关怀的字眼,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体现出社会对人的关爱与关怀。央视春晚作为时代的风向标,自然会将情感流露反映到舞台之上。
新世纪初,技术的发展使得舞蹈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成熟,但舞蹈不论主题、动作或是呈现画面,往往都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关键就在于舞蹈节目缺少一定的人文关怀。可见,央视春晚想要与时代共同长远发展下去,编排作品的创作视角须转变,让作品拥有“人情味”,须和观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要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2005年作为舞蹈节目重要节点,作品开始从群众生活中寻找素材,在题材上进行创新,以群众视角传达人们在生活中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同时得益于《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等综艺选秀节目兴起草根文化的热潮,人们不再满足被动观赏,开始转为主动参与。这种转变展现出央视春晚的开放包容,更加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人文内涵凸显。2005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经历长达七年的推敲磨炼,创作出《千手观音》震撼了万千国人。观众们不仅仅是被演员的完美配合而震撼,更是为演员在无声中激荡的生命力而感动。2006年《俏夕阳》以民间艺术皮影戏为灵感创作,老人与儿童参与表演,让原本认知的观众也能在舞台上表演,给予受众心理上满足感。2007年《进城》,运用生活类的动作语汇表达情感,真实展现打工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依托。2011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们跳起富有感染力的街舞,体现着他们豁达乐观的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舞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把无法达到的舞台效果呈现出来,成为舞蹈节目基础且重要的条件。但技术加持的同时也给原生的形式带来一定冲击,舞蹈节目着眼于丰富唯美的画面,脱离舞蹈本身以外。故舞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进行深挖,突破与创新,唯有坚持舞蹈的人文本位,央视春晚中舞蹈的发展才不会顾此失彼,使科技成为舞蹈创新的有益辅助手段。
时至今日,央视春晚已经与国人一起走过40个除夕夜,不论未来发展如何,这台富有中国特色的晚会已经给观众丰富的回忆。为确保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的完善与持续发展,一定要卸掉包袱不断创新,在央视春晚传达国家意识形态,弘扬民族认同,关注群众民生的同时,坚持舞蹈充沛的艺术生命力。将提升舞蹈作品质量为核心内容,不断挖掘、打磨各类精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走下去,励志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