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芹 李西臣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
中国美术史是一部视觉形象的历史,艺术家以真挚的情感描绘生存世界,在作品中表现生活和传达情感,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师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立德树人,发挥其培根铸魂的作用,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育人担当。
中国美术史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中国美术史既是中国历史中的美术,也是中国美术的历史。通过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美术遗产,系统认识中国美术的历史状况及风格变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独特审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美术史课程所用的教材是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由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主编,该书的编写以中国美术的史前时期至近现代历史发展为纵轴,结合不同艺术形态展开具体论述,在知识架构中融入很多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中国美术的视觉文化史演进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交流与多元共融,不断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美术史课程中教师一方面将课程内容与文化自信、文化开放与交流、立德树人相融合,在视觉审美中引领人们真善美的文化精神,在教学中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与学生的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创业发展,通过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拓宽文化视野,活跃创新创造的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文化的积淀和现实的指导。
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理论课的趣味性不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高;二是思政元素与课程衔接不够自然,课程思政需不断探索;三是课程教学对历史知识的现代应用引导不足。这些问题是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难点,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民族学、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理论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方面,采用角色扮演、历史情境体验、项目合作等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和时代生活的融入,使学生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再次,在中国美术史学习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的启迪,让文物“活”起来,对美术史知识进行现代应用的启发,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知行合一,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现代传承。
中国美术史课程中,文物考古类知识非常丰富,通过文物考古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心灵的滋润和情感的涵化中,潜移默化地筑起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的高坝。
审美和文化的需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考古出土的中国美术文物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特质从远古的岁月中生成,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脉相承,汇聚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质。原始先民在彩陶上意象的水纹、鸟纹、漩涡纹等,打开了中华民族浪漫想象的天河,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先秦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将神秘内涵与线条美感不断延续,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中神话世界、历史故事、现世生活的图像栩栩如生……这些文物和图像承载着几千年文明和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通过对历史文物的学习让我们爱上中国多元的视觉审美,在视觉审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不断树立文化自信。
在文物考古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历史文物形成内在的感悟,回应着个体深邃的情感世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铜面具、铜人头像及铜立人像等文物勾画出神秘莫测的蜀地胜境,江苏南京西善桥宫山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拼镶砖壁画,让我们领略了文人的“魏晋风度”。总之,通过文物考古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形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情感。
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有大量文物考古知识。在大量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包含着先民巧夺天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考古过程呈现出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顽强工作的敬业精神。例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这些编钟设计精美,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制作者们的工匠精神、先民的独特智慧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人的生活形态、思想状况和精神世界。在文物考古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价值观。
实践可以砺人,在文物考古知识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引导学生利用文物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探寻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路径,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玉璧。教师在文物考古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将文物考古与学生的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相融合,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创业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中国美术史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具体的文物考古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探寻中国美术史文物考古中所承载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培育、思想启发和创意引导。文物考古案例选择的是中国美术史课程夏商西周时期美术,案例选题是“殷墟妇好墓考古”。
首先,进行学情分析。一是学生的专业和知识背景分析:课程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美术学专业大一新生,学生对美术表现的相关技法较为熟悉,但对美术的历史知识掌握并不系统。通过先秦时期美术的学习,学生对青铜器的造型、纹样、类型等知识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结构为接下来文物考古案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学生的思维结构分析:中国美术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美术学专业学生往往具有形象化的思维,对于视觉形象较为敏感,学生更加喜欢参与式、启发式和富有趣味的课堂。三是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分析: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并借古以开今,在美术史知识的学习中积淀自己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的文化根基。
其次,进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课前自学和课后巩固等。
再次,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一是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理解妇好墓出土文物的造型特点、空间观念和纹样类型等。能力目标为运用妇好墓出土文物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产品的创意设计,培养学生将古代文物进行现代转化的思维,不断提高艺术实践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物、纹样的学习兴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长远目标为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营造技艺精髓的基础上,锤炼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二是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对妇好墓出土文物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商代审美观念和作品中包含的“工匠精神”;通过妇好墓出土文物的鉴赏,培养学生对传统纹样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通过具体文物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精神。
1.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与思政融入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课前主动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编写故事剧本,制作道具等,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大家有趣味性地介绍妇好传奇的一生。
教学方法及思政融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商代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课堂,体验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转化成趣味性故事,在参与和表演过程中深化对美术史的学习。
2.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与思政融入
教师介绍妇好墓考古的相关情况,使学生了解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学习考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思政融入:学习考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3.妇好墓文物鉴赏与思政融入
对妇好墓出土文物的鉴赏,重点分析《妇好鸮尊》(图1)。它是一件鸟形青铜器物。妇好鸮尊共有两件,其中一件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45.9厘米,重16.7千克),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近。《妇好鸮尊》身上布满了繁缛的纹饰,有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等多种纹样。在引导学生对《妇好鸮尊》纹饰的手绘练习中,使学生学习传统纹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思政融入:引导学生从器物的造型、纹样等去了解先民的造型方式和审美观念等,学习先民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图1 妇好鸮尊
4.知识拓展:文化创意的启迪与思政融入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美术创作能力,完成设计方案。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讨论总结。教师指导学生从空间意识、纹样、设计方法等方面用自己的文化创意进行现代产品设计(图2),让文物“活”起来,这也是将古代风尚进行现代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恰好说明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一个例证。在课程中自然进行思政融入:“古为今用”,“知行合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图2 妇好鸮尊的文化创意设计(汪娇语)
一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小组角色扮演、参与课堂交流互动等。二是生生互评,学生对课堂交流互动进行相互评价,对线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相互评价。三是线上学习通系统根据教师设定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客观题和线上参与讨论互动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历史情境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特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从武丁与妇好的故事开始讲起,学生容易被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多元地探索趣味性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物考古知识的学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启迪学生的文化创意和设计灵感,使作品更有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史课程是对中国美术从古代到近现代发展历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在视觉图像审美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是自然而然融契的。教师在对具体章节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展开教学。首先,从审美教育着手,以美悦人,使学生在视觉和审美的感受中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情感浸润是从美的感受中自然生成的内心震撼与感动;接下来的思想价值观引领则是进一步思考的结果,引导学生在视觉的审美和内心的震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最后的实践练习环节,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获得现代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不断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