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运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2-09-05 09:49黄笑仙滕晓婳周龙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众微信高职

黄笑仙,滕晓婳,周龙军,等

(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7;2.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一、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一)延续文化基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和“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青年学子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和智慧,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宝库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造。青年学子只有在学习、了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文化自觉才能最终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青年学子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所必需的。

(三)增强文化自信,抵御和化解西方文化的渗透

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冲击着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2017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要求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这是政府抵御西方文化冲击的一个具体举措。而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在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原则的同时,加强中华文明的内功建设,提升中华文明的自信心才是根本。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低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因其虚拟性、全球同步、全民参与、个性化等特点,迅速成为社会公众接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以快、简、新为特征,以博取网民的眼球、吸引网民为目的的低俗文化随之产生。网络上的各种文化与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需要在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上下足功夫,才能抵制低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现状与不足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状况,课题组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校生开展了专项调研。

(一)调研方法及对象

1.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19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65人,女生354人,涉及全校农牧类、理工类、管理类、医学类、外语类共40多个专业。由于大三学生在外开展毕业顶岗实习,本次调研对象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其中大一学生344人,大二学生142人,大三学生33人。

2.个别访谈。访谈对象共30人,包括大一和大二学生各15人,涵盖全校六大教学系部的学生。

3.知识问答。发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751份。答题对象涵盖全校大一至大三各年级的40多个专业的学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普遍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相关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相对薄弱

在对30名受访学生的个别访谈中,27名学生对“你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吗?你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你的思想和品行有积极影响吗?”这三个问题全部持肯定态度,占比达到90%。在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的调查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中华饮食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茶艺、中国汉字(见图1),占比分别是70.52%、63.78%、57.42%、52.02%、51.64%。其他依次是中国手工、中国诗词、中国器乐、中国武术、传统中医中药等。

图1 学生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情况

尽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认同,并对其中某些领域表现出较大兴趣,然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25道测试题中,751名学生答题的平均正确率仅为57.03%(见表1),尚未达到及格线。其中第9题仅有82人正确,正确率低至10.92%,说明学生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甚少,相关知识积累相对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相对薄弱。

表1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答题正确率统计表

(续表1)

2.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传播效力有限

在高职院校,教育传播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得以实现。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人文课程设置为例,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必修的思政课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公选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国书法、中国文学欣赏、中国茶艺、中华武术、中医(中药)或中医养生保健等。其中,中国茶艺、中国文学欣赏、国学经典三门课程最受学生欢迎。但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19名学生当中,仍有146名学生从未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占比达到28.13%。

通过个别访谈获悉,学生普遍优先选择线下授课的方式,关于“为什么没有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反映抢不到线下课。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硬件设施局限所致。虽然抢到课程,但学生对于线下课的学习效果,依然表示不够满意,主要原因是在120多人的大班上课,人数太多,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性教学。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开课科目较少,每门课仅设32个课时,因师资力量不足,所有课程基本按1∶1设置线上线下两种教育传播通道。线上通道一般由学生自行收看教学视频并参加考试。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师通过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效力都相对有限。

3.校园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丰富,但传播广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较为多见,主要基于学校团委领导下的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据统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目前注册有22个学生社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有8个,占全校社团的比重较大。在关于“你参加了哪些社团”的多选题中,519名接受调查的学生选择书画社、文学社、茶艺社、武术协会的学生比例为12%左右(见图1),有的学生甚至参加两个或多个传统文化社团。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类的社团不定期举办中国书画创作展览、手工创作展览、民族服饰展览、古筝演奏、茶艺表演、汉服走秀、诗词创作、经典诵读等活动。除了社团组织外,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以及思政部、公共基础部等教学部门也会根据所辖业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团委每年在元旦、“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活动;宣传部、公共基础部举办爱国诗词诵读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思政教学研究部举办以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等活动。活动次数多,内容丰富。

通过深入访谈,参加活动的学生往往以社团成员及教学所对应的班级学生为主,在全校超过万人的基数上,活动的参与率较低,影响力不大。经深入分析,传播效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活动形式不新颖,活动宣传不到位,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同时社团传播意识落后,新旧媒体没有融合发力,营造不出热烈的活动氛围,传播广度自然不够。

4.学生对微信公众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

各高职院校比较传统的媒体平台包括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报刊、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一台手机即可实时连接世界,关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体,有407个学生表达了对新媒体的接受和喜爱,占519个受访者的78.42%。

另一方面,学生对微信公众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持欢迎态度。519名受访学生表示对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排序先后为抖音、快手等平台(3.92分),微信公众号(3.08分),微博(2.53分),官网(2.24分),其他(0.81分)。在“你关注了多少个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公众号”方面,519名受访学生中,有403名学生表示至少关注1个中国传统文化公众号,占77.65%,数据超出课题组预期。其中关注1个公众号的学生有170人,占32.76%;关注2个公众号的学生有134人,占25.82%;关注3个及以上的学生有99人,占19.08%,没有关注的学生有116人,占22.35%。在“希望公众号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见图2)。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点相符。但是,在“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公众号内容的频率”方面,519名学生中,每天都看的学生有24人,经常看的学生有103人,偶尔看的学生有361人,几乎不看的有31人,选择“每天都看”或“经常看”的学生仅占受访人数的24.47%。

图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公众号内容呈现形式的偏好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认同,对中华饮食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汉字、中国茶艺等领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表示,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是他们经常关注的节目。一些学生热衷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参与丰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相对薄弱。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媒体的选择方面,学生更喜爱网络新媒体,其中抖音等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微博是学生日常使用最多的自媒体。然而,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数据较低,说明高职院校新旧媒体还没有建立起融合传播的有效机制,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传播的广度不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效力有限,这些都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播。

三、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对策

在新媒体背景下,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作用,构建新旧媒体融合传播的良好机制,是改善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效力的有效途径。

(一)将微信公众号融入课程教学,更好地发挥教育传播的作用

微信公众号具有开放性、传播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将微信公众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课堂以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和创作的技能。

一是从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类主题公众号里,筛选收集优质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并推送给学生,弥补课程与课时的不足,帮助学生扩充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二是以教学部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为主体,开发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作为教学事务的资讯平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平台、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学成果展示平台等。学生可以主人翁身份在公众号上发表主题文章,或上传茶艺表演、个人书画、创意手作等作品,在公众号上交流互鉴中增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在公众号内设置传统文化素材库、传统文化必读书目等专栏内容[1],达到扩充和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

三是依据“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理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中国传统文化微课教学视频,让课程变得更精巧、生动、有趣、实用;开设专属课程的微信公众号,作为这些专属课程的传播载体,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打破线上线下选修课程的名额限制,扩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覆盖面,提高教育传播的效力。

另外,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在公众号内设置课程思政专栏,内容可包括孔孟之道、榜样力量、修心养性、耕读文化等子栏目,使学生徜徉在公众号里,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田、升华思想。

(二)以微信公众号作为活动宣传的窗口,提高活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在策划和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时,必须跳出固有思维,从创新入手,设计一些沉浸式、情境化的活动,改变传统叙事的方式方法,力求打造潮品和爆品,吸引关注和流量。一要促使学生从参观活动变成参与活动,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壮族“三月三”民俗体验活动,学生参加抛绣球、跳竹竿舞、包三角棕、学唱山歌等活动,在体验中感受壮乡文化的魅力;二要促使学生从学文化转向学技艺,比如书画、刺绣、剪纸、陶艺、茶艺等,让学生在操作和实训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三要引导学生从现实走进历史,如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可借鉴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从国宝守护人的视觉,以舞台剧的形式,带领学生探索文物背后的人文历史的做法[2],让学生以故事化、情境化的方式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精神境界表现出来,使学生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活动主办单位如学校宣传部、学生社团等,以开设活动主题公众号作为传播平台,从活动筹备、活动报名到活动开展进行全程宣传。广泛发动学生关注活动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持续不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对评论热度进行排名。准备小礼品或优惠券,不间断设置各种小活动、小游戏,增加公众号和活动本身的黏性,吸引更多学生报名参加活动。活动开展期间,安排宣传采访团队对现场活动进行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公众号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活动情况传播开来,切实提高活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三)以微信公众号为桥梁,新旧媒体融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及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立体传播格局已经逐渐普及[3]。高职院校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也应借鉴这些模式。

首先,要注重新旧媒体对同一内容的融合传播[4]。同样的内容,可以根据新旧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不同的形态同时呈现,达到多媒体、多形态、多受众的传播效果。比如,关于“茶文化”的内容,除了教师在教室进行知识的讲授外,可以在课堂实训环节安排泡茶、品茶、说茶实操,并录制成视频上传至学校视频号,同时可以撰稿在校报刊登,送广播站播报,以及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推送。由此可见,同一个内容,可以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的多种形态进行呈现,可以以“群体传播+报纸+广播+视频号+公众号”的多种方式进行同步传播,使受众从教室里的学生延伸到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各界。

其次,要注重新旧媒体对同类受众的融合传播。此处同类受众专指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不可能一朝一夕即可见效,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熏陶。“00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分享交流,富有创意、乐于创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新旧媒体融合传播,不断变换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动态+静态”“虚拟+现实”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高频率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唤起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多感观的共鸣,切实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效力。

第三,要注重新旧媒体在学生之间的融合传播。高职院校除了利用新旧媒体对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之外,也要注重新旧媒体在学生之间的融合传播。如引导学生团队创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他们的视角解读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内容创作与生产,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同时接受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等校园传统媒体跟进报道,适时举办线下展演或交流活动。通过上述做法,形成新旧媒体在学生之间融合传播的稳定态势,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当中的热度和黏度。

四、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网络互联互通的新时代,结合青年学生所处的舆论环境及其心智特点,在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上下足功夫。以微信公众号为桥梁,融合校园新旧媒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像现代流行元素一样,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并获得熏陶和滋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民族精神、有理想抱负、有道德情操、有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自发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公众微信高职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信
微信
微信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