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外宣传路径与国际传播

2022-09-05 09:49喻欢欢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喻欢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之一[1],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这一论断就成为指导我国处理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历经多年沉淀、发展与完善,该思想体系已日趋成熟,形成了完整的论著《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外文版也在不断跟进出版中。总体而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仍需探讨合理策略以助益该思想的进一步推进。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的现实意义与国际环境

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直是我国政界、学界关注的问题。中国软实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源自中国的理念[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一个既能体现中国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审美追求,又能引发国际共鸣、赢得国际支持的中国思想,它的对外传播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诡谲,国际旧秩序正在瓦解,而新秩序正在生成[3],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正在进行力量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以经济力量为主的硬实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有所增加。自2017年2月被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已被多次载入联合国文件,引发了国际共鸣。另一方面,西强我弱的世界格局尚未改变,西方一些守成大国坚持“国强必霸”的陈旧理念,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4],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强势打压。近年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战、华为之禁、5G风波、推动所谓对新冠病毒源头的独立调查、反对涉港国安立法等就是对我国经济、科技、外交、政治的压制。除了官方遏制,西方一部分无良媒体在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时,也存在恶意曲解中国的行为。例如,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丹麦、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媒体上均出现了辱华漫画或具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不当文字;而在我国人民众志成城封城闭户、全力避免疫情传播外扩之时,美国顶级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却刊登了一篇题为“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文章,借机侮辱中国、煽动种族歧视[5]。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国际社会上一些人对我国的误读、敌意和猜忌,而这种排华心理也严重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认同度的提升。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外宣传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理念[7],它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改善我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外宣传路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治理论著作出版、翻译与国际推广

2018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理论著作《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版,其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的重要文稿85篇,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天下情怀。而后,应国际传播需求,该论著对应的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俄文版、阿文版、德文版、西文版相继出版发行,其国际影响力正逐步增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一大方略。同时,译本中对中国方案特色术语的处理充分考虑到了国际语境,为此前相对混乱的译文表达作了规范化指导,较大程度地避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中歧义的产生。

(二)多渠道媒体宣传

理论研究最终是要为指导实践而服务的[8],因而政治理论对时事政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对外宣传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各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人类实际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9]。当前正处于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处处彰显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大国担当。我国的主要对外宣传媒体,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也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渠道跟进相关报道,树立国家形象,表明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与决心。例如,2020年7月25日的新华网文章“Interview:COVID-19 Pandemic Should Not Be Politicized,Says Indian Expert”,在对比中美在疫情中的表现、分析国际局势后,引用了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前主席库尔卡尼的话“It is time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10],这一表述便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uild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的精准呼应。由此可见,通过结合时事来宣传政治理念,既能对时事进行深度概括,又能提高我国叙事话语的影响力。

(三)外交活动与民间交往

外交活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的官方途径,在领导人外交、国际事务中我国一直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如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世界其他地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众多外国政党政要、智库学者的赞扬。塞尔维亚前进党副主席久里奇曾肯定“中国坦诚、坚定地与世界各国分享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急需的医疗支持”,并盛赞中国“为各国团结互助树立典范”[11]。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认为,在此次人类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时,中国向百余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提供支持和援助,真正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1]。这些政界、学界精英的赞誉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民间交往、交流也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2019年,内地居民出入境达3.5亿人次,外国人入出境达9767.5万人次[12]。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9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4%;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同比增长3.3%[1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与外国的民间交往已十分频繁,人们通过民间传播中国声音。在广泛的民间交流中,外国公众提高了对中国的认同、加深了对我国精神内涵的了解,无形中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建议

(一)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政治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我们要改变单纯就事论事、只为服务内政外交时事需要而进行对外宣传的模式,在对外宣传中兼顾对现实事件的考量与价值观的植入。例如,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周边国家提供高铁等公共产品、加大对外援助力度,这些都表明了我国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决心。2019年末至2020年初,我国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展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多点爆发,我国向一些国家提供医疗救援物资和捐款、派出医护人员并无私分享疫情防控经验,这都是我国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冠肺炎疫情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倡议[14],这是在疫情背景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完善与延伸,表达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共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张。在2020年5月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2021年5月全球健康峰会等多个国际国内重大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这一思想进行重申。对外宣传工作应结合这些时事,与时俱进,应势而动,在热点话题的叙事中融入“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感召力的价值导向,充分结合时局展开宣传。

(二)打造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

传媒业巨头默多克曾言“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15]。就目前而言,国内媒体虽层级完整,但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通讯社“主宰了全球80%以上的国际新闻的报道”[16],而我国国家级、中央级媒体如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影响力仍有不足,至今尚未有一家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媒体[17]。在这一情形下,国际受众对中国声音、中国形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仍被西方主流媒体左右,涉华舆论的主导权仍把握在西方手里。这一被动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的一大痛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强劲增长、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情势下,由西方主流媒体掌控的旧有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已无法确切描绘中国的发展模式、无法准确刻画中国的国家形象,“无法满足全世界对中国资讯的旺盛和深度需求”[18]。因此,打造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加强与其他国家媒体的合作、改变我国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的国际话语地位已成当务之急。

(三)重视新媒体的力量

根据We Are Social与Hootsuite于2021年10月联合发布的报告“2021年10月全球网络数据统计报告(Digital 2021 October Global Statshot Report)”,全球目前有约48.8亿网民,约占全球人口的62%;手机用户已多达52.9亿,约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已达45.5亿。且这些数据增长迅速,已大大超出全球人口增速,如网民数较过去一年增长了4.8%,手机用户数较过去12月增长了1.9%,社交媒体用户数年比增长9.9%[19](见表1)。

表1 2021年10月全球网络使用数据统计

另外,We Are Social与Hootsuite于2021年1月发布的年度报告“2021年全球网络概览(Digital 2021:The Latest Insights into the“State of Digital”)”显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网民数量增长速度最快(见图1)。16—64岁网络使用者的日均在线时长达到了6小时54分钟,人们使用网络的前三大动因为:查询信息(Finding Information,占63%)、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络(Staying in touch with friends and families,占56.3%)及了解最近的新闻时事(Keeping up to date with news and events,占55.6%)[20]。

图1 2020年网民数量增长率超过5%的地区

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已具有相当的普及率,并且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时网民群体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与传播模式,政府、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皆可能利用新媒体对舆论走向造成影响。在这一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的新机遇。尤其是,国际受众易将官方宣导视为政治宣传,从而产生排斥心理;非官方话语主体则贴合普通民众,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话语效果。具体而言,利用新媒体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主动发声,消弭误解。与其让敌意舆论对我国进行误读性解码、进而引发国际误解及国民猜疑,不如变被动为主动,由主流媒体通过多渠道提供信息,并引导网民群众做好热点话题的跟踪、阐述和讨论,塑造良性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变革技术,多元传播。当前社交媒体、大数据、VR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在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终端、新渠道,深入结合图像、音乐、视频、表情等多种模态,综合运用虚拟现实、直播、微视频等多种方式,用外国受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三,因人施策,分众传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中,应考虑到受众国别、性别、年龄、阶层等各方面的差异,做到一国一策,甚至一人一策、一时一策、一事一策,精准传播。例如,可以利用云技术和大数据收集用户数据,挖掘分析用户画像和舆情走向,预测不同用户群体和个体的信息需求,增强宣传的靶向性与感召力。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和合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一环。宣扬此思想能帮助我们在全球舆论战中获得优势、获得国际认同。同时,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有助于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国际环境。我们应努力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上更进一步,让世界人民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勠力同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6]。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