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萍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服务于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1]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着力依靠大一、大二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而在随后两年本科学习过程中,缺乏其他必修英语相关课程来提高英语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不仅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是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校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iSmart智能学习平台为依托,集在线课程和新形态教材于一体,创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科技”的内容体系,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从事涉外工作所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新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英语知识水平与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思辨能力。
作为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堂是大学生接受英语语言知识与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之间进行语言互动的最佳场所,更是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规则和语言技能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场所。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新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两者严重脱节等。此外,因近年来大学英语学分和课时不断缩减,教师既要完成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还要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所以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成为多数教师的首选。虽然课堂上也会有讨论环节,但这种讨论只局限于课文主题导入时的口语训练活动,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导致讨论效果不理想。课后,教师基本上都会留作业,但是作业通常并未落实到具体的任务和有效评估方式中,学生多数不愿付诸实践。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本文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践实例等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致力推进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授内容,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机械地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强势灌输与机械输入导致课堂教学缺少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始终是单向的、填鸭式的过程,只能解决传授知识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的有效发挥,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了基于脑科学的高效课堂:对分课堂(PAD Class)。对分课堂源于脑科学,其核心是对迁移能力的培养,并且整合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和教育学三大教学理论的65个教学原则,从外在的奖惩激励到内在的成就激励,让学生爱上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对分课堂的重要特点在于它具有以往教学方法所缺乏的科学性,而这种科学性来自四元教学:一是教师讲授;二是学生独立学习、作业、反思、内化;三是同伴讨论,互相答疑、评价;四是教师答疑,针对学生共性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评价[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传统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课堂,一半课堂时间留给教师讲授,另一半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3]。内化是对分课堂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再次促进学生理解和内化所讲授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有备而来进行讨论。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由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组成,简称为PAD课堂。讲授是教师在课堂上凝练紧凑地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知识框架与重难点,精讲留白促进学生课后的独学;内化吸收是在教师讲授后学生灵活安排自己合适的时间并进行独立学习,对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内化与吸收;讨论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与探究之后,带着自己的成果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分为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对分课堂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其创新点立足于讲授和讨论的错开,让学生在讲授与讨论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两者优势进行科学的有机整合,实现生生、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即先教后学,合作探究,通过“对分”的形式进行充分而不过分地引导,让学生独立学习与主动汲取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增强学生自主建构学习内容的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师的讲课时间,但并未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赢得了相应尊重。对分课堂强化讲授,既提升了教的效率,又增强了讨论的质量,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大学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切入点,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是汲取英语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能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成为实际工作中的第一需求。大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能否快速且高效获取有利信息,而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又会影响学生语言知识、语言交际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水平。语言知识是交际的基础,是阅读能力的最基本成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以韶关学院2020级新生所用教材为《大学创新英语综合教程1》,该课程共48学时,教学12周(1~4周新生军训,5~16周授课),其中听说8学时,2学时/单元,精读12学时(精讲Passage1),3学时/单元,泛读、翻译、写作各4学时,1学时/单元,每两周约8~9学时完成一个单元,共完成5个单元的教学。由于听说课包含听力理解、视频理解和口语活动等,以学生练习实践技能为主,在课前采用iSmart平台预习环节布置讨论内容,实施当堂对分。本文以《大学创新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单元课文1为实例,主要采用当堂对分形式,但时间分配不同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跳读、略读、概括)与促进学生充分掌握文章中心大意和结构,开发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授课采用当堂对分课堂模式,侧重框架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效内化吸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对分课堂讲授时间缩减一半,这使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宽度与深度成为讲授环节的重要环节。在整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制作课文的教学内容(见图1)。针对此教学知识点,教师在讲授环节根据课文难度重点介绍篇章结构、体裁、找寻段落关键词句、概括段落中心大意、长难句解析与重点语法结构,明确但不穷尽课文内容。同时,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型结构进行造句训练,并归纳文章主题思想写出总结。在课堂设计中,采用45+20+20+5时间分配方式进行对分课堂模式授课(见图2)。
图1 教学内容设计
图2 对分课堂实践流程
知识内化过程是对分课堂教学的核心精髓,强调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能对知识内容有切实的体会和体验。教师由浅入深、精心设计课堂任务,采用“亮、考、帮”形式,让学生对课堂讲授进行内化吸收。学生独立完成课文1的思维导图——乔布斯与盖茨的奇特关系,在线提交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估。这个课文阅读实例既考查学生阅读时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还对其概括、归纳能力进行系统检验,内容涉及乔布斯与盖茨的合作、竞争和朋友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IT行业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归纳课文知识点,学生有了自己独立学习、思考的结果,包括收获、困惑和疑难,完成“亮、考、帮”书面作业。上述两个环节结束后,学生需总结出独立的分析、思考和感悟,将自己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写下,即“亮闪闪”;学生针对其他同学可能存在困惑的内容,可以是单词、语法或背景知识点,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列出考点,即“考考你”,简称“考”;学生要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一列出,可以是完成课后作业时遇到的难题或课文中长难句的翻译难点,在小组讨论时请教其他同学,即“帮帮我”,简称“帮”。学生可将已完成的作业通过超星学习通、微信、邮件等提交。
课堂讨论由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与教师总结4个环节构成。根据韶关学院大学英语各班的实际情况,大班授课且人数为60人以上,要求学生课前以4人为一组确定分组,并让每组学生分享各自的收获,确保每位学生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时,教师监督确保各个小组的讨论有序进行。组内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组间讨论。随之教师抽查2~3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组员代表分享本组课堂讨论的精华部分或提出讨论时大家未能解决的问题,或选取一些之前上传的“亮、考、帮”作业展示并邀请部分学生发言,针对个人或者小组最终没有解决的或存在严重意见分歧的代表性问题,教师给出相应的解答,帮助学生进行透彻地理解。为保证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能踊跃参与讨论,教师要记分考核每个成员的表现,可以满分10分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这一环节是检验与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掌握该单元重难点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知识点,拓宽自身视野,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简单总结小组讨论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复习、消化与吸收,希望学生做到“横扩(横向上能够拓展知识)、纵深(纵向下能够深挖内容,即课文隐性知识)”。
在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后,笔者就对分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两者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表
对分课堂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以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内化吸收、分组讨论等方式,不但有效地延缓了学生的遗忘速度,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使大学英语学习更高效。对分课堂通过师生对分课堂时间和对分权责,恰到好处地取得了“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两者之间的平衡。在对分过程中,教师运用一半时间进行精讲和答疑,另一半时间则用于小组讨论,实现了师生“对分”课堂时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提纲挈领方式将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使之自主承担起相应的学习责任。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空间和自主的权利,允许学生有疑则问,并鼓励他们运用个性化的解决方法,以此实现师生“对分”学习权责。总之,在大学创新英语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和高度,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构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对分模式,是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其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对分课堂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学期中的参与度,这恰是体现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这时需要把平时成绩的比重拉大,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对分课堂活动。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在英语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鼓励并督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一套自我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