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原则

2022-09-05 01:44蒋永鸿
教育观察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公式情境素养

蒋永鸿,张 静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甘肃兰州,73007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具体而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掌握“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学会“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层次,培育“六核”,即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以及提升“三会”,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第三层次,铸造数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一、教学原则

(一)情意原则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把师生情感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在于把数学原理变换为活生生的情感,把数学知识变成充满吸引力的精神食粮,把数学教学变成不断探索真理有情趣的意向活动,给学生以乐此不疲的力量,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愉快学习,把兴趣变成乐趣,并上升为经久不衰的志趣。

在教学“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画,湖水碧波荡漾,湖边垂柳依依。接着展现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春意盎然的生命时空。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垂下”二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线面垂直的现象,继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线面垂直的探索活动。

又如,在教授“反证法”时,教师可以一幅古人弹琴的画面、一段悦耳动听的琴声和一首发人深思的诗词(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引入教学,并让学生思考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推理方法,从而把学生引入对反证法的探究活动中。

因此,教师用巧思点燃学生的热情,用知识的意趣增添学生的兴趣是情趣原则的根本。

(二)序进原则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片面到全面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3]因此,教师要把教材提供的内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组织加工,既要重视归纳、分析、类比、概括、演绎等抽象思维活动,也要重视表象、直觉、想象等形象思维活动,要为学生构建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片面到全面的思维通道。深奥问题浅显化,隐蔽问题明朗化,繁杂问题条理化,疑难问题简单化,教师需要设计和组织好一个有层次的认知序列,让数学的发生序、教材的编写序、学生的思维序、教学的活动序有效融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认知通道。

1.以故事生趣,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为学生讲述和国际象棋有关的“棋盘麦粒”传说:

一位国王非常喜欢玩国际象棋,他决定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并让发明者自己提出要求。发明者提出: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放麦粒,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第4格放8粒,依次放下去,最后一格放263粒。国王原本以为这个奖赏很少,最后发现所需麦粒铺在地面上可以把地球表面铺上三厘米厚的一层。

这一故事情境可以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样算出需要这么多麦粒。这时,教师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多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2.从定义联想,发现证明方法

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启发学生发现比教材更容易想到的推导方法。

师:等比数列的定义是什么?用等式表示。

师:由等式①与和等比定理可以联想到什么?

师:在等式②中能否用Sn简化分子、分母,分母并且用a1,q表示出Sn?

对定义的复习可以温故知新、奠定基础,学生由连等式与和式联想到等比定理,可以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

3.因结论设问,培养严谨思维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中,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忽视q=l的情形而且屡纠屡错。为纠正这一易错点,教师可以设计诧异情境,“欲擒故纵”。

师:前面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是否严谨?

生:推导完全正确。

师:求等比数列:2,2,2,…,2的前n项和。

这一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完成公式推导,而且能有效训练思维的严谨性。

4.带疑念阅读,剖析方法规律

学生自己发现的公式推导方法与教材上的不一样。教材上的推导方法是“错位相减法”,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列求和方法,不仅可以推导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而且可以解决一类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种方法的步骤。

设和:Sn=a1+a1q+a1q2+…+a1qn-1①

错位:两边同乘以q:qSn=a1q+a1q2+a1q3+…+a1qn②

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设置练习: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

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公式,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推导公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活动原则

课堂教学是师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完成既定目标的认知活动,也是师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活动。数学是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凸显学习的活动性特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交流情感。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

1.从特殊到一般,定义让学生下

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有关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觉、知觉,从而获得对数列的一些具体或感性的认识,可设计“l,2,3,4…”“1,3,5,7…”“2,5,8,11,14…”“l,2,4,6,8…”四个数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邻项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发现前三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本质特性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归纳猜想的能力。

2.从具体到抽象,通项让学生写

为了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定义,即an-an-1=d(n≥2,n∈N+)。同时,又要让学生根据定义抽象出用首项与公差d表示的an关系式,即通项公式an=a1+(n-1)d,训练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从感性到理性,性质让学生找

对定义教学,如果不能从定义的词句中让学生看到其蕴含的本质属性,那么学生的理解始终会停留在表象阶段,更谈不上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在等差数列的定义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下列性质:若n1,n2,n3,…,nn成等差数列,则an1,an2,an3……也成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p+aq。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对定义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4.从理论到实践,练习让学生做

学生的学习始终遵循着由理论到实践的规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对上述定义、通项、性质的认识程度,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鉴别、巩固和深化。因此,笔者在课后为学生精心配置了练习题。

(四)反馈原则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生成系统,要想使系统有活力,就必须有信息的及时交换与畅通,有对系统活动的有效调节与控制。一方面,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为基础的,这种信息的接收要靠良好的反馈渠道。如果课堂教学缺少信息交流渠道,或不重视信息交流渠道的设计,那么教师的教就可能因缺乏信息的支持而失去“准头”。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接收来自教师和教材的知识信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掌握所需要时间不同,理解的深浅程度不同,反应的快慢也有差异。[4]因此,课堂教学应遵循反馈原则,精心设计反馈渠道,促使教与学的信息收发同步、接收同频,进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反馈原则有以下四步法:一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说出困惑,教师做针对性答疑;二是上课观察学生,及时提问,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的速度、难度和进度;三是让学生进行板演,暴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四是课前做诊断性测试题。

二、教学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质选择切入点,创设能触景生情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科学情境,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用高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数学家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引入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

二是用杨辉的方法推陈出新。我国数学家杨辉曾提出以下问题:“今有草一垛,顶上一束,底阔八束,问共几束?答:36束。”他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图表示:设想有另一堆同样的草,将其倒置,并和原来的草堆拼到一起,就得到8×9的草堆,一共72束,因此,原来的草堆共有36束。教师可以利用“本末倒置”图形引导学生探索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写相加法”,从而架起数学家的思想与学生的思维之间的认知桥梁。

三是用图形的直观强化记忆。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的特点创设联想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到梯形的面积公式和求和公式的相似性。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体现了整体代换、对称、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准确的切入点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

(二)寻求发散点

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找根源,讲述数学的文化背景;找方法,凸显数学的思想方法;找变化,展示数学的多姿多彩。例如,在教学求过圆x2+y2=r2上一点P(x0,y0)的圆的切线方程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推陈出新,从一题多解的视角寻找发散点。二是同性同法,让学生在了解切线性质法、几何法d=r、判别式法的基础上发现向量法和勾股定理法。三是借题发挥,从一题多变的视角寻求点:若点在圆外,过点作圆的两条切线,求过两切点的直线方程;如果点在圆内,过该点作圆的弦,过弦的两端点做圆的切线,相交于一点,求这点的轨迹方程。四是小题大做,从引申推广的视角寻求发散点:如果点在椭圆上、椭圆内、椭圆外,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如果点在双曲线、抛物线上,结果又将是什么?

(三)点击兴奋点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给学生问的机会,给学生思的方法,给学生悟的空间,给学生做的时间。例如,在“正切和角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公式的推导,然后突出公式的应用方法,凸显转化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联合用公式,具体做法如下。

1.顺水推舟,正用公式

(1)设tanα,tanβ是方程x2-3x+2=0的根,则tan(α+β)=______。

2.逆水行舟,逆用公式

3.扬帆催舟,变用公式

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

tanα+tanβ+tan(α+β)tanαtanβ=tan(α+β)

(1)已知A+B=45°,则(1+tanA)(1+tanB)的值为________。

(2)化简: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________。

4.碧波荡舟,活用公式

(1)已知△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求证: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3)A+B+C=nπ,n∈Z,求证: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四)提炼整合点

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抽象概括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提炼成知识系统,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教学的整合点主要包括知识的盲点、方法的节点、思想的高点、思维的难点和素养的落点。以“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为例,其知识的盲点是“知道求导数,不知道设切点”,其方法的节点是“设切点坐标,列方程组”,其思想的高点是“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其思维的难点是“列方程组的条件①y0=f(x0),②k=f'(x0)③y-y0=f'(x0)(x-x0)”,其素养的落点是“数学推理,数学运算”。

因此,教学函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总结以下规律:先求函数定义域,再定函数偶与奇,三判增减有成竹,四画图像难变易。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做题时从思路找出路,抓细节定成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更是思维的艺术。教师需要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精炼、拓展、延伸,把情意原则、序进原则、活动原则和反馈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运用好找准切入点、寻求发散点、点击兴奋点和提炼整合点等教学策略,让学生提出数学之问、探究数学之谜、体验数学之妙、经历数学之旅、认识数学之功、欣赏数学之美、建构数学之思,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数学精神。

猜你喜欢
公式情境素养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