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泉鉴 傅政霖
自浙江省委、省政府2021年设立“科技创新鼎”以来,嘉兴连续两年成功“举鼎”,实现了“两连冠”,彰显了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嘉兴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2021年,嘉兴成绩斐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3.4%,创历史新高;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这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贯穿嘉兴的一条科创“主动脉”,也是一个跨省市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嘉兴利用区位等优势,积极建设嘉兴G60科创走廊。
2021年,全市科技系统以《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专项行动2021年重点任务清单》为引领,牵头组建了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等创新组织。在此基础上,全市去年共举办各类科创路演活动184场,签约落地项目329个,总投资97.9亿元,实现技术交易额149.5亿元。
打造新型平台的同时,嘉兴还注重现有平台做大做强。例如,正努力推动嘉兴秀洲高新区更名为嘉兴高新区,并以此推动全市“高新区+县(市、区)分园”的“一区多园”建设。高标准建设祥符荡科创绿谷、湘家荡科创湖区、天鹅湖未来科学城等一批科创湖区,各湖区均已建有1个重点研发平台,“1+N”创新平台体系逐步形成。
此外,嘉兴深入实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根计划”,打造“1+N”综合科创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南湖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等建设发展,培育提升硬核科研力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嘉兴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和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制定并实施《嘉兴市制造业创新强工攻坚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3年)》,加大科技企业引育力度。2021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8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04家,新认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居全省第一。
提升创新主体数量以外,嘉兴还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创建或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投入388.51亿元,居全省第三;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80家、省企业研究院32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均居全省前三;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
同时,嘉兴积极对标断链断供风险点,梳理编制“四张清单”,2021年共上报省科技厅“四张清单”项目171个。围绕“实现技术安全自主可控”和“抢占科技制高点”,全力组织申报2022年度“尖兵”“领雁”计划项目,共立项40个,同比增长90%,创历史新高,项目涵盖工业、社会发展、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全市共有35家企业获得立项支持。
在创新创业服务上,嘉兴支持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能级提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孵化机构建设,发挥好孵化机构引育科技企业的作用。嘉兴共有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度考评优秀,评优数量居全省第二,取得最佳历史成绩。
此外,推进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不断提升创新主体科技攻关能力,尤其是成立了嘉兴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推动优势(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组建创新联合体。2021年,嘉兴已先后组建泛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3个产业协组。
科技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创新人才的加速集聚,同样离不开优越的创新生态。以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节点为目标,嘉兴不断加强人才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去年,在布局人才孵化站点上,嘉兴成功推荐申报省海外创新中心1家,新认定省外国专家工作站1家。在开展人才招引活动方面,举办了“浙江省海外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对接交流会”等3场活动,实现人才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在推进科技人才计划上,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入选数连续两年均列全省第二;省海外工程师入选87人次,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嘉兴推动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互认,创新推广外国人来华“一件事联办”,在创新人才服务模式上也取得了新突破。
同时,嘉兴还不断优化科技治理体系。例如,实施“揭榜挂帅”专项,形成“主体出题、政府立题、市场破题”协同机制,发布技术需求321项、成果转化需求170项。
在推进数字化改革上,嘉兴精心设计、推广“浙里加计扣除”“G60科创路演中心”“海外工程师全周期服务”“技术经纪人赋能与管理”4项应用场景,2021年全部被列入省科技厅数字化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