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琳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杭州市及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荣获“科技创新鼎”。这不仅彰显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也清晰传递出杭州各地结合实际,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R&D经费投入强度3.59%,居全省第一、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居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全国第二,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1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杭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健全创新治理体系为突破口,持续推进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等创新高端要素快速集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优势逐渐显现。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天目山、白马湖、湘湖等3家省实验室落户杭州,形成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省实验室覆盖南北两翼的“七星伴月”格局。全市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省实验室7家、省重点实验室39家,2个大科学装置获批并启动建设,科技“硬实力”不断增强。
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着力培养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双倍增”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全市“国高企”两年翻一番、总量超1万家,“省科小”三年翻一番、总量达2.2万家。上市公司269家,其中16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创新人才引进方面,着力牢筑创新活力“蓄水池”。进一步发挥重点人才项目牵引作用,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办理改革,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2021年,杭州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紧随北京、上海,位列榜单第三。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杭州又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在杭单位共有192项牵头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占浙江获奖总数的63%,再一次释放出杭州作为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头雁”,正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最强信号。
自去年11月出台《西湖区争创“科技创新鼎”实施方案》,已连续两年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前三的西湖区,终于在今年如愿以偿。“此次能拿下‘科技创新鼎’,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了很大作用。”西湖区科技局局长杜昊说。
针对我国复杂装备自主正向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系统设计阶段缺乏一体化模型支撑、跨域协同困难等问题,杭州华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经多年研发、实践,突破国外软件“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出能解决上述问题的系统设计软件。“该技术由我们自主研发,完全可控,填补了在航天、核工业等国之重器行业应用国产软件的空白。”该公司创始人刘玉生说,“目前已迭代至4.0版本,大幅提升了产品研制效率,降低了成本,已量产投入使用。”
正因为西湖区引导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去年共有10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3个“卡脖子”项目入选省“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辖区12家企业的1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量,增加值占比达89%以上。
与此同时,西湖区加快引进优质科技项目,打造创新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创新发展牵引力。据了解,该区去年集中开工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175.5亿元;集中签约招商项目117个,总投资340.8亿元,成功招引蚂蚁链产业创新中心、数智交院科创基地、纯白矩阵区块链国际生态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项目入驻。
从十几年前的农业大县蝶变成为全省创新高地的核心密码,余杭区一直立足于搭建科技创新的“塔尖重器”,吸引、孵化更多的重大科技型企业在这一黄金赛道上精耕细作。
从2017年9月之江实验室横空出世、随后成功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到2022年6月天目山实验室精彩亮相,十家省实验室“战略拼图”余杭有其四,余杭正以超常规举措助力浙江构建核心战略科技力量。如今,四大省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正形成科研重器集群发展之势,余杭全区创新能级和密度日益提升。
在这些科技创新的“塔尖重器”辐射下,余杭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目前,余杭辖区企业累计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区内单位累计获得69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神威量子模拟器获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成为全球首款使用“混合3D键合堆叠技术”实现存算一体的芯片。
基于“塔尖重器”自带光环,余杭在创新资源集聚、赋能的“强磁场”效应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的启动,余杭加快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计划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企业培育链条。2021年,余杭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新增数全省第一。此外,余杭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聚焦产业科技需求,持续做强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49家。
壮大优质创新主体队伍、引培高端研发机构的同时,余杭还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深度融合,现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隐形冠军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