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引领的高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首钢朗泽为例

2022-09-05 09:23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15期
关键词:首钢尾气乙醇

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朗泽”)成立于2011年,是首钢集团控股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现有全资子公司2家,控股子公司3家,员工419人,2020年营业收入超2亿元。公司采用世界领先的气体生物发酵技术,将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乙醇、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工业尾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2012年,首钢朗泽在首钢京唐公司院内建设了全球唯一的300吨/年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中试装置,经历多次技术优化及几十轮的试验,成功打通了全系统工艺流程,将世界科学家几十年潜心研究的实验室技术中试转化成功,产出合格燃料乙醇并从无到有开发出全新的饲料蛋白新品种,制定产品企业标准,填补国际空白。2015年10全球首套商业化项目(河北首朗)启动建设,2018年5月完成建设并一次调试成功,产出燃料乙醇合格产品,成为全球唯一从中试跨越“死亡谷”到大工业化成功落地的企业。经过10年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截至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130余项,授权60项。先后承担科技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京津冀专项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重点研发课题。在公司全球首套大工业化项目的成功运行和示范作用下,公司以京津冀为中心,实施“挺进西北、跨越西南”战略,重点向宁夏、贵州、内蒙古等地区进行推广复制,已初步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格局。该技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的有效举措,是工业体系流程再造的典范,对减少碳排放,替代化石能源,保障国家能源、粮食安全,促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发展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科技创新引领的高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的支撑、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生物基新产业发展的需要

2018年8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国家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会上明确开展秸秆、钢铁工业尾气等制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2020年12月21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推进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产业化发展。2020年我国进口原油5.42亿吨,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进口依赖度达到73%以上,汽油表观消费量达1.4亿吨,若按照10%的燃料乙醇添加比例,燃料乙醇需求1400万吨,而目前国内燃料乙醇产量不足300万吨,市场缺口巨大。因此,大力发展气体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产业,符合我国非粮生物液体燃料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降低原油进口依赖度,保障能源安全。

我国作为饲料生产第一大国,对优质蛋白资源的需求是持久且关乎国计民生。饲料中鱼粉和大豆蛋白等主要蛋白质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非常高。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10032.7万吨,较2019年增加13.3%。其中美国大豆进口量占我国消费量比重大,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自有耕地仅18亿亩,其中1/3粮食收成用于动物饲料生产,畜牧业发展所需要饲料用粮不能依赖于土地的扩充,因此,需要开辟新途径生产蛋白饲料以解决进口依赖及与人争粮问题。

(二)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冶金行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是全球钢铁产量最高的国家。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产业碳排放量高达1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5%,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仅次于火电。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任务艰巨,面临着诸多现实条件制约,对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技术需求强烈。首钢朗泽气体生物发酵制乙醇技术可对钢铁工业尾气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实现工业流程再造及体系重塑,有效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在“减碳”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钢铁产业节能降碳的必经之路。

(三)落实集团发展战略,加速培育新产业的需要

首钢集团“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按照变“养马”为“赛马”的理念促进培育新产业发展,将发展前景较好,盈利模式清晰,能对接资本市场的产业纳入培育新产业,给予重点资源支持,促进新能源产业形成十亿级营收,实现集团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目标。

作为集团“十四五”期间培育的新能源产业,首钢朗泽拥有世界最为先进的全流程气体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技术,真正实现了“从无机碳到有机碳”的革命性突破,填补了我国非粮生物燃料乙醇及菌体蛋白的空白,促进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资本高度融合,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北京市高精尖、重点支持的产业方向,具有一定先发技术优势,已纳入首钢集团“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新产业。

(四)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首钢朗泽作为典型的创新创业型企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同样存在科技创新与管理协同不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人才成长通道不畅,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制约了公司可持续规范化发展。

首钢朗泽的发展大致分为中试研发、产业化落地、推广复制三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生产调试、项目拓展等工作需要同时开展,各项业务互有交叉,需要相互支援,在有限的人才资源条件下,高效的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有机调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首钢朗泽气体生物发酵技术是一项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联动的高科技产业,涉及生物化工、能源、饲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产业领域,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及时培训,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搭建人才成长的事业发展通道和合理的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建设一支管理专业、素质过硬、执行力强的人才队伍,为推动公司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科技创新引领的高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首钢朗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效益和效果为目标导向,以科技成果、人才培养和资金赋能为载体,实现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双轮驱动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一)打造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创新体系高效协同

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包括科技创新规划、知识产权中长期规划、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框架下,强化内部研发创新体系和外部合作创新体系的协同建设。

1.内部研发创新体系高效务实

研发中心、中试工厂、工业生产紧密衔接,把生产运营中发现的问题,用户使用中产生新的需求,市场调研中新的方向转化为科研项目立项研究,从项目立项到结题验收建立系统化管理流程,以结果和效率为导向,缩短项目周期,实行闭环管理。技术中心与中试工厂及工业化生产一套人马高效运作,避免了研发系统、持续改进系统及工程集成系统的界面阻力,把中试工厂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工程化设计参数,工艺路线和设备选型,把第一个工程化建设的经验固化下来,优化完善推广复制到其他工程项目。

首钢朗泽经过6年多中试研究,攻克了原料气预处理、发酵、蒸馏脱水、菌体蛋白浓缩干燥、尾气处理及热能回收、污水处理等六大关键工艺,形成了系统集成工艺技术体系。2018年5月,全球首套4.5万吨/年钢铁工业尾气生产燃料乙醇工业化装置——河北首朗成功投产并成功稳定运行3年,进而实现推广应用,2021年5月,全球首套4.5万吨/年铁合金工业尾气生产燃料乙醇工业化装置-宁夏首朗吉元成功投产,新增贵州金泽、宁夏滨泽2项落地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余项。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粮燃料乙醇生产新途径。成功开发一种蛋白饲料新产品,进入国家饲料原料目录。经北京金属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授权专利60项。燃料乙醇产品进入中石油、中石化销售体系。年均利润5000万元,生产1吨燃料乙醇可实现CO减排2.5吨,添加到汽油中还可实现CO二次减排1.5吨。与燃烧发电相比降低NOx排放90%以上。开辟了高值化利用钢铁工业尾气新途径,有利于推动钢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发出非粮燃料乙醇生产新工艺,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节约耕地,在钢铁冶金、电石、炼化等行业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2.外部合作体系协同顺畅

首钢朗泽建立了以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石化联合会、北京金属学会等为战略合作层,以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中石油中石化为紧密合作层,以首钢集团、新西兰唐明、朗泽科技、上海德汇等为核心层的外部合作体系。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战略咨询等领域加强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利用清华大学的优势力量,开展了合作攻关,与清华大学化工系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开展《含CO气体生物发酵制乙醇工艺优化和反应器技术研发》;与南京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南京工业大学-首钢朗泽联合研发中心,并开展《PDMS/陶瓷复合膜透醇技术用于燃料乙醇生产试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合作,开展生物发酵技术及蛋白饲料产品研发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借助相关协会和学会力量,聚集科技和研发资源。

(二)搭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平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首钢朗泽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首钢朗泽在创始之初就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程度高、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以全球首套工业化项目和全球唯一中试装置为平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及核心技术骨干,承担着“黄埔军校”的使命,同时以宁夏、贵州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强“传帮带”,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锻炼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梯队。

1.坚守信念,创业之始初露峥嵘

首钢朗泽在组建团队初期,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所有人员的面试均由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人才招聘的主要标准,除专业素质过硬外,政治思想也要过硬。2012年第一批入职人员中,党员人数占比62.5%;硕士研究生人员占比37.5%,本科生人员占比62.5%。

当时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属于前沿生物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尚无中试以上规模的应用,且国内没有相关专业的人才。如果我们不具备创新能力,只是单纯的引进朗泽科技公司的技术,引进技术只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在此背景下,公司确立了创新发展的道路——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掌握、人才必须自主培养。因此,在创业之始就分批次选派人员赴新西兰、美国技术研修,这些丰硕的学习成果为制定国内商业化设备设计、施工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做了重要的前期积累工作。这一时期,公司处于技术储备期,人才培养以走出去为主,完成了本土人才国际化。

首钢朗泽在初创期人才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汲取中西方近代管理思想精华,以爱国爱党爱家为精神内核,以减碳环保、造福子孙后代为奋斗目标,培养了一批既有首钢集团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良好工作作风,又有国际化视野,接受过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培训,且掌握前沿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截至目前,第一批初创团队成员,仅有2人离职,几乎完整保留了初创团队的火种。

2.千锤百炼,成功跨越“死亡谷”

首钢朗泽投资建设年产300吨的中试装置,但在中试前期,生物发酵工段、中控室控制等关键技术节点由合资方朗泽科技公司人员主导,关键技术参数对我司技术人员保密。公司意识到技术自主可控,才能保证产业安全,于是公司领导层打破人员部门、专业限制,打破级别限制,跨学科、跨工段培养人才。通过项目建设、开车试验来学习,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操作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并在实践中提炼升华。快速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土木建设,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从中试中后期开始,首钢朗泽已经掌握发酵工段技术,可在真实的工业尾气环境中进行原始创新,如对发酵参数控制、反应时间、发酵效率进行技术改进;同时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完成整体技术集成,并成功开发出蛋白粉、CNG等新产品。

伴随着从中试到工业化过程,跨越“死亡谷”,全球首套大工业化项目——4.5万吨/年产钢铁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项目成功落地,经过三年连续稳定运行,形成完整的技术应用体系。

这一时期,首钢朗泽经历了技术引进期到技术创新期的过程,人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才培养也从单一专业培养,转变为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3.快速复制,加快大工业化进程

随着技术成熟期的到来,企业进入项目商业化运作期。为使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具备全球竞争力,公司必须走可快速复制道路——即管理可复制、技术可复制、人才培养模式可复制,从而形成地域辐射、行业辐射。

在新建项目各个不同时期,派驻各专业团队,参与项目并培养后备管理人才队伍。并依托首个商业化工厂——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培训基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工艺的培训,构建了科技人才成长通道。

图1 科技人才成长通道

各子公司建立厂级培训、车间培训及班组培训三级培训体系,对技能人才进行技能培训,构建了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图2 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具体设计了可高效复制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独特的“3+1+1”模式。解决日益增长的项目人才需求:管理人员缺口、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技能人员缺口问题。

“3”指各子公司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技术副总经理这3类高级管理人员,全部由首钢朗泽公司派驻,实际管理各子公司日常运营,以“传帮带”形式、言传身教,保证各子公司传承首钢朗泽的文化基因,完成管理可复制性。

“1”指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派驻各项目地实地工作,协助组建团队,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同时“以战代练”,让年轻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逐步积累相关项目管理经验以及管理经验,确保技术可复制性。

“1”指派驻项目地参与实际工作,实践锻炼、学习的储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具有专业背景、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但我公司装置为全球首套,并无同类企业,引进的人才必须在生产一线工作,在工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人才培养开始引进来,将国际化人才本土化。

北京公司累计派出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包括财务、项目管理等)19人次,河北公司派出人员13人次;北京公司及各子公司在项目地实际工作人员23人;派驻项目地学习人员77人。

十年磨一剑,通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壮大,公司技术成熟,进入全面技术创新期,人才培养进入精细化培养阶段,人才培养形式随着企业发展几经变化。人员从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人才梯队建设,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保驾护航,有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作为中坚力量,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作为后备力量。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司将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目前,从中试前期开始经历完整项目建设周期、经历历次开车试验过程,培养的人才中,有80余人走上关键管理岗位,20余人担任子公司领导。

(三)创立资本助力产融结合平台,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首钢朗泽成立之初,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中试研究阶段,经过近6年中试研究,首钢朗泽掌握系统集成技术,意欲建设全球第一个商业化工厂,在商业化发展之初,就确立了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助力企业发展的原则。遵循此原则,2016年至2020年,首钢朗泽连续四次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混改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本、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助力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A轮融资开启实现全球首套商业化工厂的建设

2016年,首钢朗泽实施了A轮融资,以投前4.5亿元融资1.15亿元,引入唐山曹妃甸京冀协同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此次融资,首钢朗泽只有中试基地和尚未得到商业化工厂验证的集成技术,在这种情况下,首钢朗泽克服重重困难,引入绿色产业基金,正式启动了全球首套商业化工厂的建设。

2.B轮增资助力全球首家产业化生产基地落地

2017年,首钢朗泽以投前7亿元融资1.5亿元,引入了上海德汇集团有限公司。此次融资除考虑增资价格外,还将是否具有业务和战略协同性、是否认同融资方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理念、是否具有或投资过相关配套技术、是否拥有相关平台资源等因素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在新老股东的支持下,总投资4亿余元的全球首套年产4.5万吨的钢铁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清洁能源及蛋白饲料的商业化装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5月一次调试成功,当年即正式投产。

3.C轮融资开启商业化工厂复制之路

市场的持续拓展,核心技术的加速推广,让首钢朗泽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开始走出首钢,接受市场的检验,C轮融资就此启动。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新项目的建设。此次增资扩股的同时,首钢朗泽拟首次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为公司尽快达成上市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首钢朗泽良好的发展前景及上市预期,首钢朗泽在2020年以投前16.9亿元融资3亿元,引入了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唐明集团有限公司、珠海今晟优选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青岛佰伟智合投资有限公司。同时,首钢朗泽员工持股平台北京嘉业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原股东德汇集团和唐明集团(惠灵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参与了本次增资。

首钢朗泽此次增资投前估值比上次增加一倍,由此可以看到首钢朗泽在产权市场完成B轮增资后,资本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企业与投资人的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4.C+轮增资加速商业化工厂复制推广

技术加市场,让厚积薄发的首钢朗泽开始了一路的高歌猛进。在全球首套大工业装置成功运行的基础上,重点在西北、西南等工业尾气丰富的地区加速商业化工厂复制推广。C+轮融资就此启动,最终以投前23亿元融资2.6亿元,引入了福建睿泓、广州泛美。C轮融资和C+轮融资间隔很短,但投前估值由16.9亿元提高到23亿元,这也说明投资人对首钢朗泽发展及未来的认可。

回望历次增资,首钢朗泽在业务发展关键期,通过融资,实现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混合持股,混改力度进一步加强,股东、企业、员工多赢局面正在形成。

首先,新投资方的加入不仅为首钢朗泽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公司导入了业务发展所需的各类战略资源和技术支持,比如上海德汇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三井物产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及世界影响力,这些投资人为公司未来发展,拓展业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首钢朗泽的融资在公司治理和经营团队上做到了有机融合。通过引入投资人和实施员工持股,合理配置新老股东的权利义务,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钢朗泽的融资正是这一轮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引入战略投资者到加大混改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完善市场化经营体制等改革的全面铺开,首钢朗泽也在改革纵深化的推进中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并在改革中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实现了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动诠释这一轮国企改革的意义。

(四)构建高效运行管理体系,保障企业行稳致远

首钢朗泽根据十年来自身发展实际并结合中西方管理理念,打破部门与人员限制,按照业务需要形成建立了独特的八大新型高效管理团队。

图3 管理团队运行体系

1.交叉协同,军令如山战区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机组合,不再受限于部门和人员职务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性和整体性优势,起到交叉协同的作用。以“谋篇布局-开疆者”为例,当负责商务拓展的人员在进行前期考察和技术交流,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以及法律条款的沟通确认时,技术、工程、法律等各专业人员甚至公司高级别领导均以项目拓展工作的目标需要为核心,形成以“开疆者”为主导,各专业全力支撑的业务开发模式。

宁夏、贵州、内蒙古等西北、西南地区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区域,根据公司的规划布局,各区域项目布点较为集中,为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强化人员调配、物资供应、技术支撑、工程管理等使用效率,适时导入“战区”管理模式,在项目相对集中的片区组建战区管理团队,战区负责人为“司令员”,负责统筹各项目公司的生产建设和运营管理。

2.数字化转型助推管理提效

为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效能,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开发“首钢朗泽APP”,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与业务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和业务模型分析,使信息系统符合业务及项目工作需要。

坚持通过信息化管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行专人专责、授权操作,确保数据完整、真实、高效录入系统,降低内部沟通及管理成本,避免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性工作占用公司人力资源,降低人员工作效率,破除内部管理壁垒,加强信息化系统与管理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作为日常生产运营和项目有序运转落地的保证,促进企业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基于科技创新引领的高效管理体系的效果与展望

(一)建成国际首套工业化生产装置并快速推广复制

2012年首钢朗泽投资6000余万元在首钢京唐公司院内建设了全球唯一的300吨/年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中试装置(研发中心),经历多次技术优化及几十轮的试验,成功的打通了全系统工艺流程。2015年10月首钢朗泽全球首套商业化项目启动建设,2018年5月完成建设并一次调试成功,产出燃料乙醇合格产品,成为全球唯一一家从中试跨越“死亡谷”到大工业化成功落地的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正式进入国家E10销售系统,成为中石油和中石化燃料乙醇供应商;菌体蛋白产品供应国内水产饲料市场及高校、科研院所,质量及性能良好,两大主营产品均实现即产即销。同时部分燃料乙醇产品出口后经深加工转化为航空煤油,洗手液、清洁剂,化妆品外包装及运动服装材料等日化生活用品,从而实现碳固化。

在全球首套大工业化项目的成功运行和示范作用下,确立了以京津冀为中心,“挺进西北、跨越西南”战略,重点向宁夏、贵州、内蒙古等地区进行推广复制,截至2020年底已成立项目公司3家,签署合作协议10余份。2019年5月,公司与吉元冶金集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合资成立宁夏首朗吉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宁夏建设全球首套4.5万吨/年铁合金尾气制燃料乙醇项目,已于2021年5月6日建成投产。2020年9月,公司与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绥阳产业有限公司、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贵州金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6万吨铁合金尾气制燃料乙醇项目,目前正在按计划开展项目建设。2020年11月,公司与滨河碳化硅、宁源冶金和吉元冶金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6万吨铁合金尾气制燃料乙醇项目,目前正在按计划开展项目建设。2020年12月,公司与石嘴山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在石嘴山市规划建设30万吨燃料乙醇产业集群项目,并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石嘴山市“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3月宁夏代表团将《关于加快推进利用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开发的建议》提交全国“两会”进行审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2021年重点处理建议。

2021年4月28日,公司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包钢集团共同签署“20万吨/年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合作协议。2021年5月12日,公司与陕西省神木市人民政府签署“20万吨/年工业尾气生物发酵制燃料乙醇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公司还与宁夏乾洋循环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陕西东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云南玉溪玉昆钢铁集团、内蒙古新蒙新材料有限公司、惠州大亚湾美誉化工仓储贸易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储备项目乙醇产能超过100万吨。

(二)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先后获得环保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国家发改委循环化改造资金支持,承担科技部“绿色生物制造”“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另外还获得北京市、石景山区、曹妃甸区多个科技项目支持(见表1)。

表1 各项课题名称、时间及资金

申请专利130余项,获2020年度首钢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被中国环境报社评选为年度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企业,通过国际可持续生物材料圆桌会议(RSB)认证。2021年被国际能源署作为生物燃料案例收录、被中国环境报社评选为年度环保突出贡献企业、获得第六届国际创蓝奖。2020年被列入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9月,首钢朗泽申报的“工业尾气生物固碳利用新技术”成功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二十大低碳技术。

(三)绿色低碳的引领者,科技和管理创新的实践者

含碳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及环境效益:(1)开辟了一条高值化利用工业尾气新途径,有利于推动钢化联产,实现跨产业耦合;(2)可有效减少CO、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3)以工业尾气为资源生产燃料乙醇,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4)作为非粮燃料乙醇新工艺保障粮食安全、节约耕地,每生产1吨乙醇可节约粮食3吨,节约耕地9亩;(5)为钢铁冶金、电石、石油炼化等行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乙醇作为基础化工原料,经过深加工可制成生物塑料、包装材料、家用清洁剂及服装面料等多元化产品,实现碳固化,为民众创造低碳美好生活。

2020年全国汽油消费量达1.4亿吨,若按照10%燃料乙醇添加比例,燃料乙醇需求1400万吨,国内产量不足300万吨,市场缺口巨大。据测算,中国钢铁冶金等行业每年至少可产生约1.2万亿立工业尾气,如将20%工业尾气采用生物发酵高效清洁利用,可年产乙醇约2000万吨,满足我国燃料乙醇市场需求。到2030年首钢朗泽产能预计可达到燃料乙醇500万吨、蛋白饲料50万吨,可替代化石能源 1000万吨,节约粮食1500万吨,实现CO减排 2000万吨。

猜你喜欢
首钢尾气乙醇
乙醇的学习指导
活性炭生产尾气处理技术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CBA第三阶段最强队!7胜1负的首钢回来了!雅尼斯功不可没
【首钢】“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一种陶瓷窑炉湿式尾气处理装置
世界主要国家乙醇燃料生产情况
“悲催”的开心鼠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