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 薛婷彧
开学初,教师对班级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了调查,30%的幼儿选择了球类游戏,10%的幼儿选择了呼啦圈游戏,20%的幼儿选择了跳绳游戏,40%的幼儿选择了沙水游戏。
“我要在沙地里做一个大大的、美味的蛋糕!”
“我最喜欢在沙池里修建迷宫了。”
“我要建一个公主住的城堡!”
……
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对沙水游戏充满了期待!孩子们画下了自己的游戏计划,经过分类统计,幼儿的沙水计划分为四组:塑形组(常见的沙水游戏——单层、双层、多层)、宝藏组(常见的沙水游戏——找到各种有趣的东西)、迷宫组(由热门区域游戏“插片迷宫”延伸而来)、水池组(集中解决蓄水的问题)。
1.遵守玩沙规则,爱护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不随意将沙子和水溅到自己和别人身上,学会保护自己,体验玩沙的乐趣。
2.合理巧妙地借助多种挖沙工具和辅助材料进行沙水活动,学习挖、压、拍等技能,锻炼肌肉以及动作的协调性。
3.能友好地讨论、协商、制定游戏计划,在分组活动中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建构,如构建城堡、迷宫、水上乐园等,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
4.敢于在同伴面前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沙水游戏的内容、过程及作品。
5.在游戏活动中提高社会交往、语言表达、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幼儿的沙水游戏需要连续性经验的支撑,教师从环境、时间、材料等方面满足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和需要。
1.有准备的环境:除了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两块沙池场地,教师在教室靠近水源的地方还增设了沙水区,同时投放大小、形态、颜色不同的沙子,支持幼儿对沙水的感知和认识。
2.充足的游戏时间:充足的时间是幼儿游戏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观察、支持幼儿,教师采用分组游戏的形式,并安排每周三次以上的沙水游戏,每次不少于1小时。
3.材料的多元收集:为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趣味性,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邀请家长共同收集各种低结构材料。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幼儿迫不及待地冲入沙池,但在自由玩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还没搬好材料箱,小伟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铲子;来到沙池后,阳阳拿着工具开始挖沙子,“哎呀,眼睛好疼啊!”因为没有浇水,扬起的沙子吹进了阳阳的眼睛里;涵涵正忙着用铲子、水壶、漏斗等工具接水,“咦,我的水去哪儿了?”看来选择合适的工具也很重要;“老师,我的裤子湿了。”浩浩指着自己的裤子很是难过。
游戏结束后,幼儿边回顾边画下了遇到的问题,并同时在分享交流中形成了思维导图,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场景一:蛋糕塑形记
果果的“蛋糕计划”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彤彤说:“我上次吃的蛋糕是两层的。”“我还见过三层的蛋糕呢!”悠悠连忙补充道。可在实施过程中,果果尝试了很多次也没能成功制作出蛋糕。“为什么果果的蛋糕一直没能成功呢?”教师的提问让幼儿讨论开来。琪琪说:“因为沙子太干了。”熙熙说:“也有可能是水太少了!”幼儿找来了吸管、托盘、沙子、水杯等材料做起了实验。“沙子宝宝的肚子真大,喝了好多水!”“看,沙子沉到水底了!”“我用小棒搅拌,沙子就开始跳舞啦!”……教师鼓励幼儿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并和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沙子里究竟放多少水才能做成蛋糕呢?通过在沙盘中反复实验,幼儿发现将沙子浇透变成湿沙子更加容易塑形。“果果每次只浇一点水就着急做蛋糕。”熙熙补充道:“我在家和爸爸做城堡的时候在模具里加了不少水呢。”
掌握好沙与水的比例,再来看看新出炉的蛋糕。“咦,瑞瑞的蛋糕上怎么还有模具?”原来,她把小模具放在了最下面。在收纳工具时,果果找到了不同形状的模型,有圆柱体、长方体还有四棱锥模型,于是认真地给它们排排队,原来这些模型里还藏着许多小秘密,它们不仅大小不一样,还有正反面。经过不断尝试,幼儿发现将模具宽的一面朝上,蛋糕更容易塑形。彤彤准备开一场生日派对,她制作了双层生日蛋糕,菲菲摘来了种植园的鲜花做装饰,周周捡来了树枝作为蜡烛。“今天是我的生日,你愿意来参加吗?”“还需要一些招待客人的甜品。”——从一个蛋糕到一场生日派对,幼儿充分享受着同伴们的祝福!
场景二:迷宫升级版
迷宫组的幼儿挖了很长的通道,但他们发现水流到管子下面就不见了。“沙子能吸水!”泽泽一边说一边将水倒入沙池中。“我们得建更长的迷宫。”为了继续延伸迷宫,幼儿选择了更多的材料——剖面直管和支架。在仔细观察了红色支架底座和黄色支架的特征后,熙熙这一组很快就将支架搭好了,可同组的琪琪却抱怨道:“搭这么高,我都不好放水了。”“哎呀,这边都倒下来了,快帮我扶一下。”回到教室后,我们和幼儿一起分享了拍摄的视频,越越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支架搭得太高会倒,我在建构区搭积木就是这样的。”瑞瑞说:“支架搭矮一点不就好了?”“沙池里有别的班小朋友挖的水渠,可以在里面修建迷宫。”琪琪连忙补充道。
“沙水计划”由班级热门的区域游戏“插片迷宫”延伸而来。第三次沙水游戏结束后,幼儿发现搭建的迷宫基本是“直线型”的。阳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妈妈手机里有迷宫游戏,路线都是弯弯曲曲扭扭的。”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阅读绘本故事《友情迷宫》,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迷宫的复杂多变。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关于迷宫的游戏材料,豆豆和阳阳还勇敢地挑战了“迷宫插片”的游戏,并设计出有多条路线的迷宫。
皮皮找来了小球、石头、塑料袋、报纸等材料。“小球和石头谁跑得快啊?”皮皮在管道迷宫中不停地尝试、观察;“咦,小船怎么不动啦?”一旁的浩浩很是着急,“让我来对着它浇水。”皮皮拿来了水壶。
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究竟是什么影响了迷宫里物体的滚动呢?在科学活动“滚动的物体”中,幼儿经过实验、对比发现物体的滚动与其重量、形状、坡度、作用力都有关系。孩子们收集材料——乒乓球、木珠、纸板、瓶子等,不断丰富区域游戏材料。每一次游戏后,他们都会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通过不同的表征形式分享已有的经验并获得新的认知。
场景三:船儿游历记
有了前期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不再满足于模具塑形、搭建管道。在主题活动“有趣的鱼”中,蕙蕙提出了搭建渔船、海底隧道的想法,并在户外建构中进行了尝试。“我想在沙地里造一艘大船。”蕙蕙的想法引起了其他幼儿的讨论。“模具太小了,造不了大船。”在绘本故事《沙子城堡》中,幼儿发现了新方法——小宇说:“除了模具,我们还可以用木板来造船。”小宇先用木板围城了一个方形,往里面倒满沙子,踩一踩、压一压,还根据设计图纸增加了台阶、方向盘、窗户等元素。完成作品后,小宇轻轻地将木板拿掉,但船并不牢固,边角的沙子会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浩浩没有将木板压紧。”“水太少了。”“我们可以用大一点的木板。”经过调整,幼儿尝试建构更大更多的船,在美工区选择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旗杆、装饰船身。看着沙池里气势不凡的船队,幼儿很是欣喜,彤彤还给它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海盗一号”。
西沙池旁有一个小水池,幼儿很是眼馋。“要是我们能在水里玩就好了。”“沙池旁有水池。”“我们在里面玩什么呢?”“把小船放进去。”“不行,这个船是沙子做的。”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怎样才能做一艘能在水里游的船呢?幼儿画下了自己需要的材料——纸、木板、箱子、轮胎等。纸船、贝壳船、牛奶盒船、易拉罐船……真是脑洞大开!他们迫不及待地穿上雨衣、雨靴,带着自己的船尽情地在水池里游戏。瞧,锦锦还能划水控制木板小船的方向呢!
虞永平教授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中提到:“幼儿园课程是与幼儿操作、探究、交往、感受等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幼儿用行动获取经验的轨迹,是幼儿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幼儿沉醉其中,用多种感官参与并全身心投入和行动的,从而改变环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1.在发现问题中推动游戏进程
“沙水”课程来源于开学初对本班幼儿喜欢游戏的调查。游戏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及时进行调整、及时捕捉问题,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从而挖掘问题的价值,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当幼儿总是不能成功做出蛋糕时,教师提出问题:“塑形时加多少水合适?如果一直倒水又会发生什么情况?”适时的引导让幼儿的探究持续进行,从而促进幼儿更加深入探索。
2.在投放材料中丰富游戏形式
随着游戏进程的推进,挖掘类、容器类等基础性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所以教师及时拓展游戏材料,并积极引导幼儿自发寻找创意材料。在迷宫由直线向曲线过渡时,各类接口、管道的材料投放是必不可少的,能吸引幼儿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材料的投放中提高游戏水平;在探究物体的滚动时,幼儿收集了很多材料,通过观察、感知、操作、实验进行了探索,提高了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养成了乐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3.在经验迁移中促进个性化发展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建构经验的迁移引发了新的游戏内容,从自我兴趣、自我探索、产生愉快情绪到主动探索。每一次的游戏,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经验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体验到发现、创造、交流的快乐,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拥有丰富可塑性的沙与水能够带给幼儿非凡的感官体验,沙水游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皆有体现,教师可以在四季交替的时间里变化游戏内容。每位教师都应善于发现幼儿个性化的表达,引导幼儿把已有经验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适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使幼儿的游戏化探索与学习能更深入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