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小荧星艺术幼儿园 华 娜
“你是不是拉臭臭了?怎么又没有跟老师说呢?”刚开学那几周,班里几乎每隔两天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小班入园将近两个月,飞飞小朋友没有出现分离焦虑,却出现了频繁如厕的问题。而据了解,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平时很少与外人接触,也不会说普通话,更别提生活自理了。因此,入园后类似“如厕”这样的情况就成为了飞飞入园适应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在游戏活动中,飞飞一直呆坐着,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他裤子尿湿了。我给他换好裤子后,他又开心地去娃娃家玩了。没过一会儿,他又站着一动不动,我上前一摸,裤子又湿了……飞飞连续两天频繁尿湿裤子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
针对幼儿在园的多种问题,多方有效的信息收集是帮助教师妥善解决幼儿问题的重要保障。而关于幼儿频繁尿湿裤子的行为,在有效的家访中获取信息、分析成因,帮助教师确定下一步的教育指导策略是应有之义。
一来到飞飞家,他就很开心地欢迎我们。针对频繁尿湿的问题,飞飞爷爷说:“他一直这样也不行,要不中午我们接他回家睡觉吧!”这个想法一提出,我和孩子妈妈一致反对。这种方法无法帮助飞飞适应长期的幼儿园生活,唯有彻底解决才是长久之策。
教师:“孩子平常在家说到幼儿园时,情绪怎么样?”
妈妈:“他很乐意去幼儿园,到幼儿园门口经常开心地说‘你们走吧’!回家了也很愿意讲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我排除了环境改变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孩子小便失控的原因。)
教师:“孩子在家想大小便时会说吗?尿湿情况多吗?上厕所频率如何?”
妈妈:“偶尔也会尿湿,每次很急了才会说,一上午三次左右,不过都是坐在他的小马桶上。”(我猜测如厕环境改变是造成飞飞如厕困难的原因之一。)
教育不是一方作用,而是家园共育产生最大合力,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的责任是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意见,并请家长密切配合。起初,孩子家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但孩子妈妈能够说服家人统一意见,这为之后的教育引导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这周,我们鼓励飞飞学说“老师,我要小便”,带他重新认识厕所,指导他如何站在便池前小便。一天游戏时,他突然跑到我的身边轻轻地说“小便”。虽然只是一句家乡话,但我们喜悦无比。慢慢地,飞飞尿湿裤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幼儿的发展有着普遍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因家庭环境、周围环境、先天遗传等不确定因素而引起的个体差异。飞飞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尤其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教师个别化的指导与自由宽松的氛围对于幼儿来说是最自然舒适的环境基础,幼儿积极的改变也都源于正向的引导。
对于飞飞小小的改变,我们都很欣喜。本以为难题已经解决,可家长又提醒我们要留心飞飞的大便问题。新问题又产生了——飞飞想大便时也不愿意说,而且伴随大便带来的紧张感,尿湿的情况又出现了。这天在开展美术活动时,飞飞一直沉默不语,眼眶里满含泪水,表情僵硬,还未靠近我就已经闻到了臭味。随后我陪着飞飞去厕所,他大哭着说“不要拉臭臭”,且拒绝踏上厕所的台阶。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肯说,而是害怕“蹲厕所”。第二天,我抱着他尝试去厕所蹲着小便,而第一次被我抱进去,他千万个不愿意,一直说“我不会,我怕,我不要”。我一直尝试用语言和动作安抚他,借此分散他的注意力,最后他慢慢地接受了。
1.做灵敏的问题发现者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教师就是灵敏的问题捕捉者,教师发现问题并尝试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幼儿。在案例中,飞飞对盥洗室较为排斥,这是孩子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自我保护状态,而他安全感的缺失是因为幼儿园的盥洗室与家里卫生间不同,他无法接受这个“大厕所”。为了帮助飞飞消除紧张的情绪,教师采取“陪伴+语言”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便很有效果。
2.做有效的家庭指导者
教师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家长应通过教师给予的建议去细化幼儿的问题成因,多方面尝试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首先,教师应从心理上鼓励家长认识到幼儿适应社会环境的必要性;其次,在生活上多鼓励幼儿运动,多吃粗粮、水果,多喝水,不要过度保护和宠溺幼儿;再次,家长可以每天早上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马桶上坐五分钟左右,用语言鼓励他上厕所;最后,针对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是因为没有“小鸭子”(坐便器)的问题,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机会去体验幼儿熟悉的坐便器不同的厕所,帮助幼儿进行关于蹲的练习,让幼儿在情绪放松的情况下学会蹲着上厕所。
这天活动时,飞飞很开心地去小便,但出来时表情呆住了。我上前帮他整理裤子,发现裤子上有些大便。于是我把他抱进厕所,问:“你是不是还要‘嗯嗯’?”他轻轻地说:“嗯!”我握着他的手,鼓励他自己蹲好,小手拉好把杆。他紧紧抓住我的手,蹲在那里默不出声,我分明看到他眼睛里有泪水,我开始用轻缓的语言和他聊天,于是他慢慢放松了,紧紧拉着把杆的手动来动去,小脚也开始移动、调整。上完厕所,他一直不离开,我说:“看好哦!我一拉绳子,大便就被水冲走了。”他看着自己的大便被冲走,竟然开心地笑了。看到他心情放松、神情愉悦,我说:“以后你就在这里大便,然后一拉绳子,大便一下就被水冲走了,好不好?”他没有说话只是笑,我心里有些小欣喜:这个如厕难的问题总算解决了一大半。
第二天午餐时,飞飞突然对我说:“嗯嗯!”这次我只是陪在一旁,任由他自己抓着把杆上厕所——他终于可以自己上厕所了。
虽然飞飞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但是他的身体动作与反应却是最真实的。良好的教育契机是什么?就是那个能够峰回路转、帮助孩子调整的时机,也是一个不经意间来到的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应创设温馨的人机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小班幼儿入学后,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健康领域的关键目标,而生活能力的提高往往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变化。
这个案例看起来是一个如厕问题,但背后却隐藏着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中的焦虑状态以及语言表达的障碍,其中一个问题的解决能够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综上所述,针对幼儿出现的多种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做问题的发现者、跟踪者、记录者
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方式很细微,教师只有细致地关注幼儿的每个动作,才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助力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任何行为的纠正及问题的解决都具有过程性,因此连续不断的追踪记录、根据实际做出的策略调整都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指导的精准性和专业性。
2.做优化家庭教育的发动者、引领者
教师与家长应组成积极的教育联盟共同助推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与发展,除了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关以外,有意的引导与干预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除了满足家庭教育理念一致以外,教师还需要在问题尚未出现时,做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要将教育理念及方法借助多平台、多机会传播给家长,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互通进步,做发动者,也做引领者。
3.做教育路上的学习者、创新者
作为教育者,把握幼儿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当教师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撷取书本中的方法或他人的经验,将其吸收、内化成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提升专业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