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价值与培养策略

2022-12-27 15:12:10陕西省西安市第八保育院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绘本创设心理健康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保育院 王 梅

心理健康影响着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幼儿园时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黄金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较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倾向,因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聚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人在成年后的许多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大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纳入幼儿健康领域发展目标,指出幼儿阶段保持愉快情绪、形成安全感、乐观态度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幼儿时期应重点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好奇心、创造力、自制、坚持、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与乐观等。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与否,目前尚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界定。而综合众多学者的相关论述,我们发现心理健康大致有自我认知、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人格品质等方面内涵。其中幼儿的心理健康着重表现在:具有自信、乐于表达表现,对外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情绪情感稳定,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社会友好型行为较多;有较强的适应各种新环境的能力,并逐渐培养起坚持、乐观、团结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有限、无法大规模地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法。

把握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教师应着力创设民主平等、丰富有趣、积极愉快的环境氛围。

1.创设民主、平等的环境氛围

教师在班级中扮演着“道德模范”的重要角色,其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氛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将幼儿视为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幼儿的劳动成果、人格及隐私。例如,遇到幼儿尿裤子、拉裤子等情况,教师应带幼儿至卫生间或活动室一角等较为隐蔽空间帮助幼儿处理;不因幼儿认知经验少、行为能力弱于成人而轻视幼儿、含糊是非,教师应始终对幼儿保持真诚,与幼儿平等相处,常对幼儿说“谢谢”;在班级展示墙上,教师应为每一位幼儿留出空间,不以成人审美武断决定作品是否展示。同时严格落实“师幼共同讨论制定班级规则”“举手表决”“轮流”等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呵护幼儿心灵。

2.创设丰富、有趣的环境氛围

教师应当基于儿童视角、儿童兴趣、儿童需求为幼儿创设生活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对班级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愉悦感。例如,创设柔和、开放、难度适宜、动静交替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可以在图书区安心阅读、美工区尽情创作、建构区随心搭建、益智区充分操作、角色扮演区大胆想象等,使其在相对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感知、操作、游戏、探索;基于各年龄段幼儿心理需求的不同调整充实班级环境,如,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容易产生入园焦虑,教师可以布置家庭照片展示区,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的家庭故事,抒发爱的情感,相互传递爱的信息,分享喜悦和甜蜜。

3.创设积极、愉快的环境氛围

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用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幼儿,用鼓励支持性的语言正面引导幼儿。首先,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每天笑脸相迎每位幼儿,微笑服务每位家长,在相互的微笑和关心中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常对幼儿说“谢谢你帮助大家”“我看到了你的努力”“这个想法多么独特”“继续坚持,加油”“我就知道你可以”“你的乐观感染了我们”等正面引导性话语,创设鼓励支持性的环境。

二、多载体设计开展聚焦心理健康的集体活动

在把握心理健康内涵、创设心理健康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情景再现小剧场、情绪情感类绘本、体育游戏等载体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以情景再现小剧场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回顾、重现真实生活中的情景,师幼一起分析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例如,走廊里一名幼儿想从两名正在对话的幼儿中间通过,于是用两只手臂将正在对话的两名幼儿推向两边,自己从中间挤了过去,从而造成两名幼儿不愉快。教师请幼儿以情景剧的方式在全体幼儿面前重演这一幕,引发班级幼儿关于“礼貌”“沟通”“文明用语”“换位思考”等方面的讨论,并一起为情境中的三名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教师利用情景再现小剧场,可以让幼儿关注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困惑,并在班级形成讨论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习惯和机制,引发“不快乐时我该怎么办”“关爱身边的人”“保持好心情”“关心残疾人”“热爱集体”等方面的讨论,从而让幼儿获得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以情绪情感类绘本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绘本作为图文并茂讲述故事的图画书,其中的故事情境容易让幼儿产生共鸣,情绪情感类绘本有助于幼儿识别委屈、生气、伤心、不安、焦虑、难堪、自责等消极情绪,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情绪情感得到疏解和释放。例如,绘本《菲菲生气了》讲述了小女孩菲菲生气之后离开家,情绪平复后回到家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故事。其中菲菲生气的表情、着火一般的心情被作者用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具象化的情绪使幼儿产生共鸣,以此提升幼儿对生气的认知,引发幼儿进一步讨论、思考。此外,还可以进行故事续编,以绘本故事为剧情进行角色扮演、绘本剧排演,让幼儿的情绪情感在综合的艺术形式中得以宣泄和升华。

3.以体育游戏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适时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体育游戏中,关注幼儿成长中自信心、社会性、意志力等心理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打沙包”游戏中,幼儿通过接住沙包便可获得救助一个队友的权利,以此有助于幼儿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在“跳大绳”游戏中,幼儿克服对绳子的恐惧心理,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并成功跳到大绳下方,方能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心情。发挥体育运动本身促进幼儿身心愉悦、健康发展的价值,通过设置游戏规则、创设游戏情境,使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唤醒自信品质、凝聚合作之美、铸就坚毅品质。

三、把握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点滴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契机以及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环节。

1.设计添加情绪情感表达相关的生活环节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添加情绪情感表达类素材,在幼儿自主活动环节引导幼儿操作使用。例如,添加“情绪温度计”环节,让每个幼儿都用情绪温度计表示自己早晨来园的心情;幼儿互相观察“情绪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如果哪位幼儿情绪不好,其他幼儿便会询问原因,并主动提供帮助。

2.过渡环节渗透相关律动、游戏

把握幼儿游戏化活动特点,利用律动、游戏等活动丰富过渡环节,增加幼儿体验感与兴趣。例如,早晨来园带领幼儿进行律动“我真的很不错”,开启充满活力、阳光自信的一天;就餐前带领幼儿进行表情游戏“表情变变变”,在欢快的节奏中,教师根据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添加“生气”“开心”“郁闷”等心情,幼儿则通过表情表达不同情绪,提升认知。

3.日常教育契机中渗透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注意观察,通过对幼儿碎片化、随机化的语言表达以及涂鸦式、符号化的书面表达捕捉、倾听、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心理问题或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利用直接安慰、转移注意、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策略进行介入;引导幼儿从被动应付、宣泄表达基础的自我调节策略向转移注意、自我安慰、问题解决、认知重建越来越复杂和高级的策略发展。

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使幼儿受益终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内涵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幼儿的心灵充满阳光,从而茁壮成长为国之栋梁。

猜你喜欢
绘本创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绘本
绘本
绘本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