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年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2-09-01 09:06刘小芳张向前
科技与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活力科技

刘小芳 张向前,2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418;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上海201418)

0 引 言

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要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造宏大规模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1],阐明青年科技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青年科技人才是祖国的中坚力量,要挑起建设科技强国的重担,但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力激发存在着系统性缺失、人才流通不畅、同构现象严重、激励评价机制过于功利、评选标准单一化、薪酬构成名目杂乱、资源分配不均、缺乏突破式创新等问题[2-5],针对我国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力激发存在的问题,陈恒等提出要合理配置人才要素、重视政府作用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培养创新型人才[6]。李宁等指出应扩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范围、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综合培养体系[7]。

2022—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阶段,要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通人才流动通道,提高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用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8]。创造性人才对经济发展存在潜在积极影响,要掌握创造性的决定因素,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9]。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是衡量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决定性要素,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人才创新,要构建环境、资源、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使用多元化方法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如将数据可视化技术和批判性思维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机器人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设计机器人辅助人才培养模式等[10-13]。

本文结合我国时代背景与2035年远景目标,分析面向2035年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培养机制,为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培养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1.1 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博、硕、本、专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硕士招生人数为990 504人,博士招生人数为116 047人,相比于2019年的硕士、博士招生人数分别增加了179 170人与10 878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增强。随着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人才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大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人才质量难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国家亟需大批应用技术性人才投身到建设中来。总而言之,我国人才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但人才的空间结构还不太合理,缺乏创新型人才及高层次研发人才,无法满足科技自主研发需求,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

1.2 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国务院在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写入“十三五”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激励各高校为学生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我国近几年愈发重视科技计划的资金投入与资助,主要科技计划基本情况数据见表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达2 584 293万元,2020年达2 830 251万元,2016—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也在不断增长。但随着青年科技人才数量的倍增和国家科研基金申请难度的增加,人才获得的资助往往供不应求,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激励人才发挥自身创新活力。

表1 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基本情况 万元

2 面向2035年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功利化

我国现有的一些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过于急功近利,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产出数量,而忽略其科研质量与潜力。以成果数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导致青年科技人才不断地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搞“短平快”科研,这种过于功利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周期,考核人才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功利,激励政策也多是一些物质奖励,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不够重视,严重影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激发。

2.2 青年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

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地域分布差异大,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如图1所示,我国2020年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的高校数量与教育资源等差异使得部分地区人才资源匮乏,难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求,要以人才驱动推动创新驱动,对于不同区域当地政府来说,如何推进当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形成对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吸引力的能动场,是区域人才发展的核心问题。

图1 2020年分地区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人

2.3 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一般

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在25~45岁最具有创新活力,此年龄段的青年科技人才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更容易在科研上做出创新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产出成果与基本生活需求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经验还需不断积累,研究成果的产出还需时间沉淀,且科研资助经费与基金项目的申请审批过程往往较为烦琐困难,获取科研资助经费的渠道少、难度大,在资金和政策导向上还需要给予青年科技人才足够的关照,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2.4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作用不明显

高校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高地,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但现有的许多高校为了生源而往综合性高校发展,教学课程与内容趋同,忽略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失去了自身教学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也往往缺乏创新活力[14]。一些深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制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当前人才评价、流动、使用、激励、服务等的制度、政策与各类人才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偏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较为僵化,政府对用人主体干预过多,专业组织在人才发展中角色缺位,人才法治建设滞后,一些政策落地缺乏统筹,惠普政策不足,难以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2.5 青年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我国2019年与2020年遭遇专利侵权的专利权人占比分别为13.3%与10.8%,不同专利拥有量专利权人采取的维权措施见表2。近年来我国被侵权的专利权人占比虽有一定减少,但仍有部分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成果没有得到专利保护,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够,盗版侵权的现象较为严重,需要保护好我国人才知识产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表2 不同专利拥有量专利权人采取的维权措施

3 面向2035年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培养机制构建

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却忽视了政府、用户与双创资源的作用。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政府”“研学”“产用创”三方协同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理论模型[15]。三螺旋理论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而是强调对象间的合作关系,“政府”“研究机构与高校”“产业、用户及双创资源”三方在创新中相互作用,三方都作为创新的主体,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用开放思维打破藩篱拓展创新边界,以开放式创新协作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见图2)。

图2 面向2035年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模型

3.1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领,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政府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与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应指导多方加强合作,形成“政府”“产用创”“研学”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人才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评价激励体系,树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导向,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松绑,激励人才自由创新。政府在知识产权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督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再单纯考核科研成果数量。同时政府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或设立相关奖项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政府对于产业要制定相关监管督促政策,加大政府与“产用创”“研学”间的联系,形成环形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三方有效整合,构建创新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3.2 研学:优化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校与研究机构应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向政府反馈人才培养情况,形成与政府的深度融合互动。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与产业、用户、创新创业资源形成知识交互,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要与市场接洽,充分利用创新创业资源,了解市场走向及用户需求,形成“政府”“产用创”“研学”三方协同创新,增强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16],激发人才最大创新活力,培养上接政府,下接“产用创”的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为国所用,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3.3 产用创:协同创新发展,发挥信息交互作用

“产用创”代表产业、用户、创新创业资源,三者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创新创业资源、掌握用户需求的循环,“产用创”循环之间既有市场信息,又有客户需求信息以及创新创业资源平台,基于三螺旋理论,“产用创”充分发挥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与政府以及“研学”间的反馈循环。“产用创”“研学”双方联合培养人才,可及时为合作院校及研究机构提供最新市场资讯、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等信息,高校与研究机构应建设学习型组织,对合作企业给予全面开放的教育资源支持。此外,政府应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标准,守好底线,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法制规范市场行为,强化“政府”“产用创”“研学”多方合作,形成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协同创新哺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

4 面向2035年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实施建议

4.1 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与弹性激励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面向2035年,需要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使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的发展与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接轨。要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标准,为人才树立正确的科研目标导向,在对青年科技人才进行考核评价时,要重视其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盲目追求其科研产出数量。应建立弹性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解决他们所关心的住房、生活问题,健全青年科技人才物质与精神的双层面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荣誉奖励与社会认可度,改善科研生态环境,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的创新活力[17]。

4.2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我国人才资源分布不均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部分发达地区可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大规模减少城市落户限制、解决人才住房问题、提升人才的个人薪酬待遇、保障其子女的求学等举措来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进而缩小地区教育差异引进青年科技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欠发达地区,国家应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健全相关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出台人才引进与落户政策,设立相关人才资助基金,大力倡导人才服务西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献出人才力量。

4.3 增设人才培养基金奖项,落实人才减负松绑

我国与国外的人才资助力度相比,国内相关资金奖项往往不能满足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美国设立了美国总统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沃特曼奖、怀特曼奖等,用于奖励优秀杰出的青年学者与青年科学家;日本设立了日本研究人员奖励金、开拓独创性先进技术大奖、井上研究奖励金等,鼓励资助优异青年学者以促进日本科技进步;德国设立了总统技术创新奖、卡尔·海茵茨·贝库茨奖等,激发人才创新能力。面向2035年我国还需增设相关专项基金与奖项,落实人才减负松绑,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

4.4 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助于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进程,国家政府应优化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体系,给人才普及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及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青年科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特点,青年科技人才既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合法权益,也要增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要利用合法渠道和方式及时维权,并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成果更好地应用到国家建设发展中来。

4.5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面向2035年,要打破人才“瓶颈”,就必须牢牢抓住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这个关键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国内外合作办学,建设国际化课程,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掌握最新国际前沿知识,拓宽人才知识面;促进中外人才交流,让人才思维多元发展。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青年科技人才,构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孕育大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活力科技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活力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