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 新技术对于就业岗位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机器替代人”造成了一部分岗位的消失;另一方面,新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新岗位、新就业。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的调查,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39.2 万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5%,在GDP 中所占比重约为38.6%,吸纳就业能力显著。 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超过1.8 亿个, 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达到20%以上, 并且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国内就业总体规模的增速[2]。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产业正在加速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也正在不断涌现, 必将为稳定就业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动力和机会。当前,创新对于厦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同样关键。虽然老字号的价值在“老”,但是出路在“新”。 2022 年2 月,商务部等8 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加大老字号保护力度、健全老字号传承体系、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 培育老字号发展动能4 个方面提出了13 项意见[3]。可见,结合新技术、新职业的发展,引导老字号企业运用新技术创新传统职业, 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让老字号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既是消费者对老字号的期盼,同时又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广大老字号企业的共识。
2021 年2 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将连锁经营管理师、 互联网营销师、 人工智能训练师等20 个新职业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正是顺应了新技术、新职业的变革趋势。 以新职业“连锁经营管理师”为例,这一新职业给全国1000 万连锁零售管理从业人员明确了职业归属。 而在此之前, 职业分类中零售连锁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分类只有收银员、营业员,这也是该行业就业的社会认知度低的一个原因。通过分析和梳理这些新职业,不难看出:在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那些需要处理随时可变形势的工种, 无论是相对低端的生活服务业岗位还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技术开发、艺术设计等高端岗位,其需求均相对提升。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创造了新的业态部门, 也催生一批新的就业, 例如线上服务连带的实物交易部分催生了大量物流行业的外卖和快递岗位。
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必须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进行转型发展以迎接挑战, 否则传统产业将面临就业岗位乃至市场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的风险。
老字号是历史悠久的商业企业, 是城市商业文明的集中展现。厦门老字号,是厦门商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和城市印记的重要载体。应该肯定,厦门是全国对老字号保护发展率先立法的城市, 在推动老字号保护和发展的理念上是比较先进的城市。 但是厦门老字号在品牌发展、 字号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方面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厦门老字号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拉动消费等领域的潜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激发和增强。2022 年1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中就强调,要结合节庆的特点,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广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农产品等优质特色产品。 厦门市现已认定了厦门老字号企业112 家。 受到疫情冲击、游客数量锐减等因素影响,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不少厦门老字号面临成本高、融资难、税负重、竞争加剧等压力,经济利润率下降,影响了厦门老字号企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厦门老字号企业的创新发展日渐受到商务主管部门的重视, 不少厦门老字号也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老字号产业的发展动力正在不断被激发。 当前,厦门老字号企业在新环境下融入新技术、构建新岗位、实现新发展的“三新”转型升级还面临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2020 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减少了人员的聚集,在疫情期间,大量行业,特别是对于现场办公依存度较低的部分服务业探索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办公模式以及点播电影等新兴业态模式。 新技术、新职业的出现,同时也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等新现象,本身必然会带来新的业态。 这些企业内部出现的新兴职业、 岗位分工变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机制,是老字号企业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避免被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现象所淘汰的吐故纳新和自我革命。 然而,相比这些行业,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对于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转型意愿不强烈,对于政府的政策期待也较多停留在房租减免、纾困补贴等拯救措施层面。
数字技术可以加快老字号企业工艺和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有效提高生产、流通、销售、管理效率,降低老字号企业经营成本。 但相对于新兴产业, 厦门老字号的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度较低,直播带货、互联网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新岗位还未融入老字号企业, 数字技术融合能力不足,转型数字化力不从心,软硬件基础设施都相对薄弱,加之缺乏行业规模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平台,厦门老字号企业在新技术应用和新职业迭代推进方面的发展缓慢。
新技术、新职业人才短缺,尤其是帮助老字号迈出数字化升级第一步的领军关键人才匮乏,导致厦门老字号企业转型创新的能力较弱。 在当前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老字号企业缺乏数字技术转型所必要的人才储备的短板日渐凸显, 尤其是在产品核心科技竞争以及市场营销创新等方面, 老字号企业自身人才储备不足问题就更加明显, 这使得厦门许多老字号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能力、新产品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制约。当前老字号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能力不足,而新职业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匮乏又进一步制约了厦门老字号企业数字化升级和数字经济资源重组的进程。
可见, 在当前新技术催生新职业的时代背景下,厦门老字号企业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开展老字号数字赋能、集聚街区、直播助力、展会推介、宣传促销等工作,促进老字号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在新技术新职业的驱动下有新作为。
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转型,传统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也是日新月异。 跨时空数据传播和信息交互以“快”的特征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的空间限制,厦门老字号企业依托“互联网+”实现升级与创新。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新职业, 既是创造和吸收劳动力实现更高就业的新增长点, 又为包括老字号企业在内的广大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契机。 传统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推动新职业、岗位分工和组织变革, 通过数字化升级和打造产业信息平台,引进新资本、新营销、新工艺,让新职业、 新技术成为传统产业提高竞争力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动力。 如下图所示。
生产工艺创新、 网络化传播、 人工智能化管理、 服务数字化及其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是老字号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所在。 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数字技术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二是加快建设数字营销网络;三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例如厦门老字号企业借力本地高校开展产品包装和营销创意设计。 截至2022年7 月, 厦门老字号品牌创新和包装设计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届, 许多年轻人的创意在老字号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人工成本的上升可以通过效率的提升和人工智能的替代以及灵活用工、 共享员工等创新手段加以改善。 未来厦门市的人才政策应当考虑如何引导劳动者从事新职业,让新职业引领创新风潮。要逐步提高社会对新职业的认知度、 接受度和参与度,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进入到新职业的队伍中来。 商务主管部门针对老字号企业用工成本高的问题, 可以考虑通过补贴方式引导老字号企业传承人获得新技术、新职业资格,让老字号企业传承人和核心员工可以享受新职业技能等级人才所对应的人才待遇(比如,参照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此外,在租房补贴等政策方面,可以针对老字号企业的灵活用工、 新职业岗位员工和数字化转型人才制定扶持的标准, 体现对老字号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老字号迈向数字化也就是企业掌门人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的过程。目前,厦门老字号企业中的人才队伍尚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因而必须进行新职业新技术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可以向外部吸引合适的人才团队加盟, 解决新职业新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老字号企业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进而引来人、留住人。其次,建立厦门老字号企业品牌创新云工坊、 校企科研合作平台等,加强企业内部的数字人才培养。 通过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联合培养, 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进入老字号企业就业,积极搭建老字号企业、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产学研” 合作平台,完善老字号人才的培养体系,重点是培养新时代数字化素养, 为厦门老字号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人才基础。最后,定期组织老字号创新的相关培训。依托厦门老字号协会、厦门市百年老字号研究院等行业组织和智库机构, 政府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老字号企业掌门人和内部员工进行新职业、新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推动老字号企业在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治理方面的能力, 为老字号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撑,助力老字号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局中开新局, 把厦门老字号打造成促进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烫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