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桓媛
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 阳江 529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出现异常凝结,致使管腔受阻导致静脉回流发生障碍[1]。DVT极易并发肺栓塞,其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因为孕妇的生理特征比较特殊,相较普通人其血液更加黏稠,所以围产期发生DVT比率较非孕期要高。下肢DVT是严重并发症,对孕期及产褥期母婴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治疗不及时,会诱发下肢水肿、静脉曲张,严重会演变成急性肺动脉栓塞,致孕产妇死亡。DVT还会诱发瘀滞性溃疡等,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致患者瘫痪。孕妇发生DVT的因素有许多,如:围生期没有定期接受产检、剖宫产、长时间卧床、出现妊娠期并发症等,所以产科要高度重视[2]。本文分析新型护理模式在预防妊娠期妇女深静脉血栓产生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妊娠期孕产妇,入选条件:所有孕妇经产前检查确诊为单胎、头位,且胎儿发育都正常。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障碍孕妇;意识不清、精神障碍者;脑损伤者。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29.3±2.8)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3.4)周。对照组年龄23~34岁,平均(28.5±2.6)岁;孕周36~41周,平均(38.5±3.1)周。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检测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首先接受多普勒加压超声检测,再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检测,安排从事孕期保健、影像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记录两种检测手段的检测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下肢DVT产生标准:制定实验对象下肢表面温度曲线,遵循以下原则确定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诊断标准。①测量值为两个单独的分布曲线,没有交叠情况;②测量值为连续的分布曲线;③测量值为两条交叉分布曲线,两条曲线下存在交叠的区域。
1.2.2 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帮助患者接受产前检查,给予分娩期与产后护理,对行剖宫产术产妇开展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新型护理模式展开护理。新型护理模式是于全部研究对象接受常规产前检查时,重点开展围产期预防血栓的自我护理指导,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1)妊娠期护理:①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亲切接待孕产妇,主动与孕产妇交流,向产妇与家属介绍待产知识。部分产妇因为缺乏分娩相关知识,不可避免会出现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关怀、安抚,使产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面对分娩。同时,向产妇讲解产生DVT原因、表征、预防措施等,扩充孕妇有关DVT知识,使其主动配合护理。②评估产前发生DVT风险。生产前,护理人员应当科学评估孕产妇发生下肢DVT的危险等级,分成三个等级:高危等级、中危等级、低危等级。再依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以更有效预防发生下肢DVT。③护理人员要多与孕产妇交流,掌握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调节孕产妇的负面心理。④给予饮食指导,建议孕产妇控制摄入脂肪、盐与胆固醇,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且易消化的食物。⑤指导孕产妇进行适量活动,经常开展屈、伸、抬四肢的运动,尤其是双下肢。教会孕产妇按摩腿部、脚部双下肢肌肉方法,从下到下使用拇指指腹,以环形状进行按摩,注意按摩力度,每次按摩10~15min,每天按摩3次,加快下肢肌肉收缩。下肢出现水肿者,使用软垫抬高下肢20°~30°,减少压迫腓肠肌,以助于静脉回流,加快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降低血流淤滞。
(2)产后护理:①基础护理,监测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细致观察产妇下肢情况,包括皮肤的肿胀情况、温度、色泽,并开展护理干预,建议产妇于床上进行自主活动,用热水泡脚加快下肢末梢血液循环,从而避免发生DVT与血管痉挛。在护理外周静脉时,护理人员不可以使用高浓度的抗生素、氨基酸和高渗糖等药物,避免血管受到刺激而产生血栓。产妇为正常分娩且无并发症时,可以放置软垫在产妇足跟下,抬高下肢,防止压迫腓肠肌,而影响到静脉血回流。嘱咐产妇在分娩后6~8h后进食,12h后如厕,24h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活动,依据恢复情况加大运动量,促进尽早恢复。②护理会阴侧切产妇,针对接受会阴侧切的产妇,要实施止痛治疗,指导产妇于产后6h在床上运动,24h后鼓励产妇下床活动。③护理剖宫产产妇。定时给产妇腿脚部进行按摩,手术时应当放置软垫于产妇足跟下方,抬高下肢,防止压迫腓肠肌,影响静脉血回流。等产妇麻醉恢复意识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其活动手足部,并教会产妇家属按摩产妇双下肢肌肉的方法,以助于下肢肌肉收缩,加快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防止产生血栓。④护理异常产妇,对于妊高征、肥胖、高龄产妇,开展对症护理。⑤护理妊娠合并心脏病者,嘱咐产妇卧床3d以上,指导产妇家属每间隔2~4h,帮助产妇进行1次被动双下肢屈伸运动,定时帮产妇翻身,以助下肢静脉血顺畅回流。要定时观察产妇大腿肿胀、胀痛与小腿压痛的状况,以及时发现产生DVT的现象,从而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依据多普勒加压超声检测与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结果,分析两组孕产妇发生DVT情况。自制调查表,调查两组孕产妇对护理的认同情况,总分100分,得分大于90分代表十分认同,得分70-90分代表比较认同,得分不到70分代表不认同;总肯定度=十分认同率+比较认同率[3]。
此次实验采用SPSS 19.0处理全部数据。计量资料通过()形式来表达,行t检验,计数资料确定以(%)形式来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观察组发生DVT 比率远较对照组要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发生DVT 情况[n(%)]
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产妇更加肯定护理服务措施(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认同情况[n(%)]
静脉血栓(VT)是血液于静脉中发生异常凝结所诱发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可能转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可引发肺栓塞而致患者死亡。
通常情况下,产生血栓后,极少部分可以自行消融或仅聚集在病灶位置,大部分延伸到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如果无法及时诊断与治疗,大部分都会进展成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产生肺栓塞致患者死亡[4]。相关文献指出,静脉血栓比较常见,通过静脉造影证实出现症状的静脉血栓发生率超过1.5%;妊娠期孕妇出现DVT的概率是同年龄段的非孕妇的5~7倍,年龄超过40岁的孕妇、怀孕超过4次的孕产妇出现妊娠伴肺栓塞的概率比年龄30岁以上初产妇高出20倍,剖宫产出现肺栓塞的概率比自然分娩高出20倍[5-6]。据调查统计,妇产科术后下肢DVT的表征是典型静脉炎、静脉回流障碍,然而只有大概1/3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或只是下肢出现较轻的酸痛与压痛,采用常规方法筛查,很容易出现漏诊[7]。所以,有许多产妇在分娩后未能及时接受检查而发生DVT,还有以下因素同样会引发DVT:体重超过标准的20%,患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产后大出血等。DVT会导致患者下肢出现疼痛、压痛与肿胀,还会产生浅静脉曲张,与此同时,血栓脱落会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8]。
发生DVT的主要原因是血流放缓、静脉管壁被损害、血液呈高凝状况[9]。妊娠期,孕妇机体中凝血因子浓度变大,抗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血小板活性变强,致使血液维持在高凝状况。与此同时,扩大的子宫会对下腔静脉产生压迫,阻碍血液回流,下肢静脉压上升,静脉扩张,血流速度变慢。妊娠期发生DVT概率就大大加大。
产后发生DVT的原因在于:首先,妊娠当中,胎盘会产生许多雌激素,使得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其次,产后卧床休息使得下肢肌肉放松,放缓血流速度;最后,妊娠合并症引发血管痉挛与管壁受损,比如高血压[10]。在上述三种原因的作用下,产妇血液一直维持在高凝状况,再加其他因素的干扰,很容易发生下肢肌肉松弛的现象,下肢活动变少,使得血流放缓,最后引发下肢DVT产生。发生DVT会大幅度降低患者生活品质,还会给产后恢复带去不利影响,引发肺栓塞等不良后果,从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高度重视,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
于新型护理模式下开展护理服务能够向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干预,较好转变预后[11]。妊娠期,密切追踪孕产妇各项生命体征,科学分析引发疾病的高危要素,以利于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案,指导孕产妇进行有效预防,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较好消除孕产妇的应激心理。生产后,重视饮食护理与生活护理,引导孕产妇自行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从而提升护理效果,改善生活品质。
本次研究,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生DVT要低,且孕产妇更加肯定护理服务措施(P<0.05)。据此可知,实施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给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孕妇发生DVT的概率,并转变预后。
综上所述,同孕产妇高危群体运用新型护理模式,可以较好降低发生DVT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