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充气加压预防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2022-08-31 02:21周婷
智慧健康 2022年18期
关键词:血流血栓重症

周婷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呼吸系统的疾病包括肺癌、慢阻肺、哮喘、感染、肺结核等,而重症患者由于制动、心肺功能不全、机械通气、使用缩血管及镇静药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1]。由于DVT起病隐匿,未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但该病进展迅速,一旦栓子通过血液流动可造成肺部栓塞,加重原发病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在对患者以往的治疗中,主要以预防措施为主,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极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然而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以及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导致患者对自身的防范意识较差,进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有明显的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临床中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式也有着较大的突破,对于患者而言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最初用于下肢动脉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淋巴水肿、促进骨折预后等,随后发现在防治血管外科相关栓塞症方面也有显著成效,故具有防治继发DVT患者的理论基础[2]。本院对接收的49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IPC治疗,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9年1-12月接收的98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抽取49例列为参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9~73岁,平均(56.98±5.13)岁。另49例列为研究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57.16±5.24)岁。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宣教、药物指导、呼吸道护理、雾化吸入治疗护理等。

(2)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进行IPC干预:使用前确保IPC治疗仪(韩国大星LymPha Trom型号)性能完好;向患者解释IPC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促进患者的配合;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的下肢周径选择合适的压力腿套,并包裹双下肢;设置充气压力为45mmHg,充气的部位依次为脚踝、小腿、大腿;待气体充满后将所有部位的气囊同时放气,片刻后继续充气治疗,周而复始;治疗时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对于清醒患者应询问其感受,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适当调整压力及间隙时间。每次治疗30min,2次/d;两次治疗间隔时间≥4h;疗程为2w。

1.3 观察指标

①下肢DVT发生情况:根据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DVT,统计DVT发生率。②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分别采用超声仪对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血流平均速度进行检测评估,并对患者的血流量进行计算和分析。③恢复情况: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计算采用SPSS 22.0软件,以“χ2”“t”对检验结果进行表法,“%”表示为计数资料、()表示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DVT发生情况

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为6.12%,低于参照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下肢DVT 发生情况[n(%)]

2.2 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

在进行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的差异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干预后参照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s)

表2 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s)

2.3 恢复情况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恢复情况对比(d)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疾病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的增加,其中DVT的发病概率也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的慢性疾病患者来说,相较于其他人群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更大,同时对其本身也有着巨大的影响。DVT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影响,同时也对患者本身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当患者的病情进展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一定的威胁。DVT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滞缓、血管壁受损,而呼吸系统疾病重症患者同时具备着三大诱因:由于长期CO2潴留、肺部炎症因子溢出、缺氧等因素,导致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致使血液高凝;各种有创性诊疗操作导致静脉壁受到损伤,以及体内应激反应产生的炎症因子对血管壁的损伤;重症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缓慢,故造成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高[3]。目前低分子肝素是临床用来预防DVT的主要方法,但抗凝剂的长期使用会产生较大的出血风险,限制临床用药的选择。虽然在对患者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对患者本身造成的负担较大,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而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在临床中对于DVT的治疗方式也有了创新式的进步,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便是IPC干预。鉴于此,临床选取新型预防措施干预,保障治疗期间患者治疗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率发生率。为此,本研究对49例患者进行IPC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临床中,IPC装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对DVT患者的治疗中了,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同时还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并且对患者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在临床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IPC装置为一类物理治疗,其特性为无创性,临床作用为预防血液凝集,发挥抗凝作用,进一步防范肌肉萎缩,并缓解疼痛。若患者长期卧床后,血液流速缓慢会影响肌肉收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升[4]。此时四肢肌肉收缩后,通过泵样作用为静脉血液、淋巴循环并提供原动力,进一步促进血液流动,对长期卧床所致运动量减少患者,此时肌肉泵样作用则发挥不良,以血液流速缓慢为表现,并引起静脉血栓[5]。IPC治疗主要是将具有一定梯度压力的气体作用于肢体,进行反复加压和卸压,通过调节袖(腿)套各腔的压力和张弛循序,引起肌肉收缩与舒张,使其泵样作用重新有效发挥,而形成定向、渐进的运动,增加作用部位的流体学压力,起到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产生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6]。同时,对老年患者而言,IPC可促进血液流动,且肌肉疲劳进一步缓解,经压力仪空气波反复泵张及收缩,患者血液循环进一步改善,且体表温度提升,能起到局部肢体血液流速加快作用,从根源上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障碍所致静脉血栓栓塞症[7]。本研究将IPC作用于双下肢,结果发现该组下肢DVT发生率为6.12%,低于常规护理组16.33%,差异显著,说明IPC干预对于防治下肢DVT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在进行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的差异变化,P>0.05,但在经过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同时,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得出,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IPC依次从脚踝、小腿、大腿进行充气加压和放气减压,形成对下肢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的挤压,从而增加血液速度,减少血液滞留;IPC产生的压力可传导至下肢肌群,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缓解下肢肿胀;还能有效清除代谢产物,促进机体抗血凝、纤溶和血管舒张效应,从而起到改善局部循环、减少血液瘀滞、降低血液高凝的疗效[8]。通过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肺部功能恢复,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促进患者早日康复。IPC应用于呼吸系统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且患者整体预后改善显著,整体康复效果明显[9]。并且通过本次的研究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对DVT患者的实施IPC治疗的应用效果不仅十分显著,还能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预防,相较于在患者发病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便对患者采取预防措施效果更佳。同时在患者接受治疗后,也需要加强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增加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尽量在根源上避免DVT的发生,以此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IPC治疗能够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

猜你喜欢
血流血栓重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