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彬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蒲县开拓煤业公司,山西 蒲县 041206)
山西潞安集团蒲县开拓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地处蒲县乔家湾乡井上村一带,行政区划属乔家湾乡管辖,距蒲县县城23 km.开拓煤业为生产矿井,现阶段正开采3号煤层,煤层厚度1.15~2.60 m,平均1.93 m;属稳定可采煤层。根据采掘巷道的揭露情况,煤层顶板多为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多为泥岩、炭质泥岩,巷道均沿3号煤层底板布置。现阶段在3号煤层一采区布置有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为3107综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为3109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和3109进风巷掘进工作面。工作面采掘巷道布置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3109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开拓煤业3号煤层原沿空巷道,支护方式为锚杆+钢筋网+锚索+W钢带支护。巷道锚杆主要参数为:杆体直径20 mm,杆体长度2.4 m,间距为0.9 m,排距为01.0 m,锚索直径18.9 mm,长度8.5 m,间距1.8 m,排距3.0 m.以3107进风巷为例,与采空区之间留设15 m煤柱掘巷。由于未合理回避矿山压力,导致沿空巷道变形严重,服务期间需多次返修,严重制约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依据统计拟合公式计算支承压力峰值点距煤帮的距离B为[1]:
B=15-0.475f0-0.16Rc-0.2α+1.6m+1.7×10-3H
(1)
式中:f0为煤层硬度系数,取2;Rc为顶板岩石单向抗压强度,35 MPa;α为煤层倾角,取8°;m为采高,1.93 m;H为煤层深度,取515 m.
将各参数代入上式算得B=12.8 m,即支承压力峰值点距煤壁12.8 m.
工作面回采后,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一侧采空区边缘煤层内,将形成破裂区、塑性区、弹性区和原岩应力区,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采空区侧煤体内塑性破坏深度x0为[2]:
(2)
式中:m为工作面采高,取1.93 m;γ为上覆平均岩层重力密度,取0.025 MN/m3;A为侧压系数,取1.5;H为巷道埋深,取515 m;φ0为煤体内摩擦角,取30°;C为煤层界面黏聚力,取0.5 MPa;K为应力集中系数,取2.0;P为邻近工作面巷道煤柱帮支护强度,取0.07 MPa(锚杆支护)。
将以上参数代入式(2),计算得x0=12.1 m,考虑沿空掘巷宽度为4.6 m,则合理的煤柱宽度不应大于12.1-4.6=7.5 m.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是应力、围岩强度和支护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空区侧向煤体存在应力降低区,这是沿空掘巷得以实施的基础环境。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应力降低区内煤体次生裂隙发育,强度损伤严重。而随着深部煤体应力增高,其次生裂隙密度逐渐降低,强度损伤程度缓解。不可追求过度低值应力,否则难以保证巷道围岩变形可控。
如图2所示,煤柱宽度选择在阴影部分,既使巷道位于低值应力区,又保留了相对低损伤煤体护帮成巷。根据前述计算,煤柱尺寸应控制在4~7.5 m之间。
图2 采空区侧向煤体应力与裂隙度关系
小煤柱两侧边缘易松散破碎,需双向对锚后对其形成三向约束维持承载性能。煤柱尺寸应以能实现双向对锚为基准。上个工作面巷道煤帮采用D20 mm×2 400 mm螺纹钢锚杆支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煤帮不可退锚。3109工作面沿空掘巷一侧应采取规格不低于D22 mm×2 400 mm螺纹钢锚杆支护,加大承载圈厚度,在煤柱中部形成承载核区。据此,小煤柱宽度应设置为5~6 m.
根据已有工程案例[3-4],煤柱的宽高比大于0.8时有助于承压期间姿态稳定。由此确定煤柱宽度应大于2.6 m.
总结上述煤柱宽度确定结果如图3所示,由各项确定方法的交集得到最佳煤柱宽度为5~6 m.小煤柱最优尺寸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煤柱及沿空巷道应力集中程度低;②煤柱帮锚杆能够锚杆在较稳定岩体内;③保证巷道围岩变形在合理范围内;④煤柱能够起到隔离采空区的效果;⑤尽量多的回采煤炭资源。综合考虑以上原则,结合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结果,确定最优煤柱宽度为6.0 m.
图3 小煤柱宽度的选择范围
工作面回采后,沿空巷道顶板将形成图4所示结构,顶板“大结构”主动卸压控制,通过窄煤柱帮的高强支护,促使坚硬顶板沿此位置断裂,并以断裂线延伸方向引导老顶以上其它岩层断裂。主动卸压不仅转移了顶板断裂位置,也缩短了沿空巷道的扰动周期,改善了应力环境,还避免了巷道围岩直接承受老顶的“给定变形”造成压裂破坏的问题。
图4 沿空巷道围岩“卸压-锚固”一体化协同控制技术
巷道“小结构”主动锚固控制,在卸压结构的掩护下,于采空区侧向扰动区内构建相对稳定的锚固圈层,进一步降低围岩变形量。由于次生裂隙大量发育,锚固应以短锚杆构建基础承载圈,并以长锚索构建厚层强化圈,既防浅表裂隙导通松碎破坏,又防基础圈层整体失稳。顶板卸压为巷道锚固提供了良好的应力坏境,维持了采动岩体高效锚固性能,巷道锚固保障围岩结构稳定,进一步强化了卸压的效果。
支护长度优化,促进锚杆、锚索高效耦合承载。当锚固长度一定时,锚杆和锚索的轴向敏感度(反应抑制变形的能力)随着杆体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若锚索长度过长则支护效率下降。而与之对应,承载层厚度随着锚杆长度的降低而降低,若锚杆长度过短则锚固层厚度不足。通过加大锚杆长度、缩短锚索长度,形成长短组合间隔支护,促进锚杆和锚索高效协调承载,既能保证锚固层的厚度,又能维持杆体的高敏感度。
1) 顶板支护:① 柔性锚杆:顶板每排采用5根D21.8 mm×4 300 mm柔性锚杆压钢筋网支护,间排距为950 mm×1 200 mm;每根柔性锚杆搭配2节MSCK2370型树脂药卷;使用D28 mm钻头,外露长度150~300 mm;预紧力不小于200 kN.②锚索:每隔两排柔性锚杆补充2根D21.8 mm×6 300 mm锚索支护,间排距为2 850 mm×2 400 mm;每根锚索搭配1节MSCK2370型、2节MSK2370型树脂药卷;锚索预紧力不小于250 kN.③ 网片:顶板钢筋网规格为D6.5 mm×4 600 mm×1 300 mm(网孔100 mm×100 mm).
2) 煤帮支护:① 螺纹钢锚杆(配M3钢带、M3托盘):帮部每排布置4根D22 mm×2 600 mm左旋螺纹钢锚杆(屈服强度为500 MPa),间距不一,排距1 200 mm,上部3根锚杆配M3托盘压M3钢带支护,底部1根为单体支护。每根锚杆搭配2节MSCK2370型树脂药卷;螺纹钢锚杆预紧力矩不小于300 N·m.② 网片:帮部纵向铺设1片金属菱形网,规格为3 200 mm×1 300 mm.支护布置图如图5所示。
3109工作面掘进留设6 m小煤柱,采用上述支护方案掘进期间,采用十字断面法布置测点,测站布置于自迎头0~160 m范围,观测工作与掘进工作同步进行,并及时进行观测。在掘进期间,测站多次受巷内施工影响,遭到破坏后,在原有测站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继续观测。工作面回采期间同样布置测点监测巷道表面位移情况,监测结果整理后如图6所示,沿空巷道掘巷期间,成巷60 d内,表面位移量呈增长趋势,60 d后表面变形基本不再增大,顶底板移近量稳定在147 mm左右,实体煤帮内移量稳定在132 mm左右,煤柱帮内移量稳定在126 mm左右,围岩稳定性良好。工作面回采期间,至工作面回采到测点位置,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值为365 mm,煤柱帮内移量最大值316 mm,工作面一侧煤帮内移量286 mm,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良好,巷道断面轻微收缩,能够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
根据开拓煤业10-1002工作面具体的地质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分析得知,10-1002工作面采用留小煤柱沿空留巷煤柱宽度为6 m较合理,10-1002运输巷采用“锚杆(索)+W型钢带+注浆”支护方式,现场应用后进行围岩位移量观测,10-1002运输巷掘进期间,顶底板移进量最大值为300 mm,实体煤侧最大变形量为273 mm,煤柱侧最大变形量为249 mm.10-1002工作回采期间,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约为80 m,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进量为376 mm,实体煤侧最大位移量为270 mm,煤柱侧最大位移量为299 mm.通过注浆加固有效的改善了煤柱的力学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支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