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轩
天津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 天津 300387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自编自导的经典之作,讲述了饭店经理古斯塔夫与门童则罗的传奇故事,透过大饭店的兴衰窥见战争期间欧洲的时代变迁。该影片获得第87届奥斯卡九项提名,并最终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四项视听类奖项,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影片情节内容深刻,包含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情节,如同披上浪漫主义色彩外衣的暗黑童话。因此,对于此部影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叙事结构、艺术风格分析以及隐喻意味的探析上,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该片色彩的文章很少。本文以色彩心理学以及艺术心理学著作《艺术于视知觉》为理论依据,分析影片人物、场景的色彩结构以及不同色调给受众带来的心理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及学术研究价值。
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提到:“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这一事实是没有争论的。”· 列宾也有过“色彩即思想”的阐述。格式塔心理学表明,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对色彩一类的视觉要素较为敏感,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而在诸多影响视觉的要素中,色彩占据最重要的一部分。色彩心理指受众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在影视作品中,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之后产生色感,此时会导致观影人产生带有主观情感的心理活动,进而诱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在影视艺术中,色彩一方面可以刺激人们的神经系统,传递影片所要表达的情绪,唤起情感状态;另一方面可以表明影片中“不便言说”的隐喻意味,给观者予暗示,方便观众更好地意会导演意图、角色的心理变化以及影片的氛围。此外,色彩带来的具有美感的视觉语言可以奠定影片的基调,是电影风格的有效传递。因此利用色彩心理学来进行影视分析,可以更好地辅助观众理解影片的意涵。
导演韦斯安德森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描绘出和谐又富有节奏感的色彩步调,使整部影片在色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进行视觉分析绕不开艺术心理学经典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书中提到:“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不能进行艺术品的创造和欣赏行为。”
因此分析电影中色彩的风格特性必须要注意整体性:一方面,色彩在电影中不能作为单独的元素存在,而是必须要依附于具象的实体,与影片的叙事、人物、空间、场景等相结合才能共同构筑整部影片的主题;另一方面,色彩可以为电影的具体物像注入灵魂。综上所述,我们需要结合影片的叙事和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色彩的风格特性。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观者可以从酒店柔和的粉色、蓝色外墙和低饱和度的暗红地毯中感受到欧洲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气息。同时色彩的整体性与“强迫症”式对称构图相辅相成,使电影更具平衡的美感。在情节的转折中,会出现使用纯度、明度及色相对比,让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唤起观者情绪波动的同时也预示着情节的走向。
鲍瑞英在《实验心理学史上的感觉和知觉》中写道:“只有当我们对各种色彩值按照标准化的客观分类法加以分析时,才有可能找到这样一些处方。”因此我们在分析影片色彩风格中,采用了电影画面色卡提取的方式,分别从色彩三要素中明度、纯度和色相的角度来找寻规律。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整体色调同海报一样为低饱和度、中高明度的粉色,具有和谐统一性,使观者对于影片整体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明确的印象。粉色作为主色奠定了影片整体的色调(图1),淡粉色与蓝色的互补色彩搭配在影片中高频率使用,自然又融洽。因为高明度的“马卡龙”式调和色彩在自然界中不容易出现,搭配起来会让观者产生影片故事是虚构的印象,披着浪漫主义外衣的童话故事由此展开。相同明度,不同色相的色彩让整体画面不会太过单调,色彩层次的变化可以在视觉上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感体验,从而引发审美上的愉悦性。
图1 《布达佩斯大饭店》色卡提取(图片来源:作者截图自绘)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纯度对比是指纯色与稀释过的暗淡色彩进行并置,形成的对比关系。可以体现为同一色相不同饱和度的对比,也可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比如纯红和纯绿色对比中,红色的鲜艳度会更高。
影片中使用了多处色彩对比,使整体画面的色彩更富有节奏感,但是色彩却形成了调和与和谐,因此有人说,对比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影片中使用中、低纯度的色彩居多,整体变化微妙、均匀,温柔协调,可以形成一种宁静效果。
色相在光影世界里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不同波长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图2中是饭店服务员的圆形工作台,圆形的地毯和四位员工形成了完全对称的构图,如同古典主义的花纹纹样。暖色的色相出现在画面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面积的大红色以及奢华的紫色带给观者优雅高贵的视觉体验。所有邻近色的局部关系对比都富有鲜明的层次感,同时显示出令人愉快的和谐一致。邻近色色调的色相感,要比同类色色调更鲜明、完整、丰富。画面中采用了红色和橙色系的邻近色调,在多样中通过色彩面积的不同形成统一。既保持了色相倾向的协调,又稳定了画面的平衡。
图2 《布达佩斯大饭店》色卡提取 (图片来源:作者截图自绘)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色彩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影片中每个情节的色彩选择都与影片故事的结构层次相呼应,在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将每个情节的色彩选择融合在整部影片的叙事和整体风格中。
心理学家认为,色彩的美感由生理上的满足与生理上的快感共同决定。色彩的情感表现依靠人们的联想而得到。曾有实验证实了肉体对于色彩的反映,例如在彩色光的照射下,肌肉的弹力能够加大,血液循环能够加快,其增加的速度“以蓝色为最小,并依次按照绿色、黄色、橘黄色、红色的排列顺序逐渐增大。”
导演习惯利用色彩烘托剧情。有时候色调阴冷得像惊悚片,暗示着剧情进入紧张的高潮;而有时色调又转变为或热烈或甜蜜,就像把观众置入了另一部梦幻的摄影作品中。本章节对《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粉色、红色、蓝色和灰白色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学效应进行具体分析阐释。
导演韦斯安德森用童话般浪漫的色彩来反映出主题略显沉重的故事,来致敬茨维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在影视色彩中,导演用代表艺术和爱情的粉色给粗鲁的动乱和战争蒙上一层温情柔和的滤镜。
色彩的一般表现力及其特定的温度,不光取决于色彩本身,还受明度及饱和度的影响。粉色由红色和白色混合而成,是自然界不常见的低饱和度混合型色彩。与热烈浓重的大红色相比,粉色更显得纤弱而娇柔,是一种温柔、甜蜜的色彩,拥有妥协和顺从的特性。
布达佩斯大饭店以楼体外墙低饱和度的粉色展开,山上笼罩着一层浓浓的粉色薄雾。在电影的叙事中,出现粉色的镜头多与女性角色阿嘉莎有关,代表甜蜜和爱情,布达佩斯大饭店以和平优雅粉色呈现于画面中,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建筑外墙、小蛋糕的包装中皆有展现。
门童泽罗与阿嘉莎掉到蛋糕车里已经成为这部电影的经典一幕(图3),画面中相同明度的粉色与蓝色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粉色的蛋糕盒与阿嘉莎身上的粉色衣服,蛋糕盒上的蓝色丝带与泽罗身上的天蓝色服饰,天蓝色与粉色的碰撞象征着浪漫甜蜜的爱情。
图3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粉色 (图表来源:作者截图自绘)
康定斯基在《艺术活动中的精神作用》中提出了“世界上有冷的色彩,也有暖的色彩,但任何色彩都没有红色所具有的强烈的热力。”红色作为色彩三原色之一,不能被其他色彩调和,是一种浓烈的、混杂的、高强度的感性色彩,具有极端的特质。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同样的红色就会因为场景和语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其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种心理色彩耐人寻味(图4)。
图4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红色 (图表来源:作者截图自绘)
一方面,红色有奢侈的意涵,这是因为红色服饰面料在古代欧洲历史上因其媒染式工序复杂,染料“明矾”需要从埃及和土耳其进口而价格昂贵,在中世纪只有拥有权力的贵族才可以穿着红色长袍。因此红色在欧洲文化中可以代表昂贵和奢侈感。
影片中华丽复古的红色传达着酒店的富贵与荣光(图4-1-3),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室内装潢的时代气质。浓郁的高饱和红色的地毯富贵奢华,在一开头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官上的冲击,从这里走过的人们都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度,有着无限的荣光与尊严。负责接待工作的饭店经理及侍从身着紫色燕尾服配红色领结,这些浓郁的色彩透露出尊贵考究的气息,传达出饭店井然有序的氛围感。
另一方面,红色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能够促进人们的血液循环,带给人焦虑和压迫感。这源于红色的两个基本经验“血与火”,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灾、战争、流血事件和死亡,红色在生理上能够使人更加激动,加速人们的血液循环。因此在一些危险、爆炸的环境里往往会用红色标示。
在影片中,红色的电梯里传达着D夫人离开酒店后对于死亡的警觉和焦虑(图4-4),电梯里大面积的红色在画面中过于跳跃,会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和压迫感,这昭示着夫人的悲剧性结局。大红色与深紫色的配合与第一章中粉色和紫色的悠闲浪漫感格格不入,也预示着影片将会迎来一个情绪基调上的转折,整个事件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一隐喻通过色彩的叙事性传递给受众。同样电梯里的红色还能体现阿嘉莎和杀手同乘一部电梯的危机(图4-5),我们可以感受到红色传达出的强烈紧张感。
战争打响后,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了指挥部驻扎的根据地(图4-6),这时布达佩斯饭店内部的红色的色彩明度降低,浓度加深,勾起人们对于战争沉重血腥的印象,唤起观者心理上的想要躲闪逃脱的心理感受。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分析,蓝色属于冷色调色彩,看到蓝色会让我们联想到遥远的蓝天和开阔、深不见底的海洋,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阴森、寒冷、恐惧。
蓝色带有忧郁的本性和神秘莫测的内涵感,“当蓝色处理得昏暗时,它就象征着迷信、恐惧、痛苦与毁灭”,低明度与低饱和度的靛蓝色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使用场景比较多,包括被杀手追杀的律师,监狱逃窜的古斯塔夫和泽罗,以及饭店上空笼罩着的代表战争的阴云(图5)。监狱里面的古塔斯夫先生身穿灰蓝和白色相间的条纹囚服,铁窗和边框都是阴郁的蓝色,蓝色属于冷色调的色系,既可以令人集中精神注意力、稳定情绪,也能带有死亡、悲痛、压抑的心理效果,监狱服低饱和度的蓝色让古斯塔夫先生暗淡无光,这与之前在饭店优雅高贵的紫色着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代表着战争时期一个时代落幕,古斯塔夫先生之前坚守的浪漫情怀与尊贵气质正在逐渐消亡(图5-4)。
在战争到来之时,影片出现了一个布达佩斯大饭店夜景的全景镜头(图5-6),浓重的蓝色预示着饭店已经物是人非,为下面营地上的军官驻扎在饭店这一事件做情感烘托。
图5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蓝色 (图表来源:作者截图自绘)
黑白灰是无色,也是终点与希望的开始,充满了圆满和虚无性。黑色在多数文化中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否定姿态,代表着黑暗。“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黑色像是尸体火化后的骨灰余烬”。而白色则象征着完整和光芒。康定斯基称白色为“一个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前的虚无和地球冰河时期”阿恩海姆也提到白色如同圆形一样,可以作为象征完整和统一的符号。
D夫人充满阴谋的古堡散发出黑色气息,黑色反映了觊觎D夫人遗产的亲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贪婪。当古斯塔夫先生被关进监狱,影片的整体色彩基调变得更加阴冷灰暗,无彩色的低饱和度色系映衬了人物内心的沉痛与苦闷。监狱外观的灰黑色,绣红的石头外墙、被大雪覆盖着的黑色树木、白雪皑皑的山谷以及灰蒙蒙的天空等,这些低饱和度和低明度的色调可以引发观者心理上的不适与恐惧。
古斯塔夫和泽罗两次都是冬天坐在火车上,厚实而纯白的雪作为画面主色调,让人感觉到寒冷和空旷。采用色彩饱和度低的黑白色系能够降低画面对观者的视觉刺激,传达出年代的气息,军人与白雪的搭配透出孤独的史诗感。洁白的雪可以掩盖战争的血腥,同样也掩盖了人性中的情怀。
在色彩的心理感知中,观者可以在黑白灰的色彩中体会到沉重、压迫和战争,却也能在白色的雪地里寻找到人性的光辉(图6)。在监狱野蛮的屠宰场上,灰色的军官例行检查寄来的食物,横刀切开了所有食品,却唯独没有对象征希望的绿色小蛋糕下手(图6-2)。杀手坠崖后,被警方追捕的古斯塔夫和门童依然抽出时间为这个忠实的仆人默哀(图6-4)。雪地落了一片白茫茫之后,或许就能找到重生的希望。
图6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黑白灰 (图表来源:作者截图自绘)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巅峰之作,这部影片的色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带有欧洲风格的美学特征,折射出政治隐喻色彩和时代性背景,暗示了故事发展的走向以及人物命运的结局。我们通过色彩心理学进行影视分析,可以把握影片的整体脉络,感受到画面所要传达的不同情绪和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内核,对于故事情节进行理性思考。因此色彩心理学研究对于影视语言的色彩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可以帮助受众理解影片所表达的隐性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