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色彩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2022-11-06 07:10:55韦周凝
流行色 2022年7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文化遗产色彩

韦周凝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随着广西地域文化的发展与滋养,当地的民族色彩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和技能,培养专业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往往具有“生存教育”的功利目标,其文化传承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凸显,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通过研究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的应用方式,以便为今后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当地的色彩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一、广西壮族色彩的常见符号意义及美学特征分析

(一)常见的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符号及其意义

广西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历史、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色彩方面更加喜爱重彩,并且使用的色彩通常都来源于当地常见的植物和有色土,使得当地色彩方面的设计、搭配的民族化、自然化特征越发明显。红色使用土朱、胭脂花、苏木提取,黄色则来自黄泥、姜黄,蓝色一般是以靛蓝为主,绿色来源于树皮和绿草。在广西民间艺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色彩元素搭配在民族服饰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始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其原有的内容、审美风格以及标准都蕴含着当地独特的民间精神文化符号,更好地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征。

壮族作为广西地区分布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崇拜蛇、鸟和蛙三种图腾。当地的青蛇、乌鸦和青蛙以青黑色为主,这也是壮族图腾的主要色彩,这种色彩赋予图腾驱邪功能。在广西壮族民族当地的色彩体系中,白与黑相对而生的关系与传统中原地区文化的色彩认知维持一致,白色代表着阳光的颜色,蓝色则能够使得人们联想到大海和天空的颜色,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的蓝色和青色同义。壮族人民将蓝色视为一种朴素、善良的象征。白色和蓝色是壮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十分喜爱的两种色彩,在壮族服饰中十分常见,并多用于男子服饰。此外,广西壮族民族对于红色、黄色和绿色的色彩也相对较为广泛,一般常见于刺绣、编织等工艺品。壮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搭配以五色为主,织布以花鸟状为主,而绣球则是以红、黄、绿作为底色,展示了当地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二)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符号的美学特征意义

色彩鲜明是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文化的重要特征。结合当下美学认知看来,物质需要在保持完整、完美的情况下,拥有适当的比例以及鲜明的颜色,这就是物质的美感所在。广西壮族民族色彩艺术中的色彩十分艳丽,倾向于原色形成明显对比,广西壮族民族的色彩元素追求色相、明度、纯度、补色之间的对比。虽然色彩设计方式诞生在国内的偏远地区,却具有了现代设计理念中的色彩构成要素,更加凸显色彩在设计中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的运用在壮锦和花鞋等传统工艺品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壮族花鞋作为当地的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在色彩方面,年轻人使用亮色作为底色搭配白花,通常以石榴红、深红、青、黄和绿等艳丽的颜色为主,鲜明的色彩搭配展示了少女的青春以及活力。在配色上面,通常是以红、黄、蓝、绿作为基本色彩,其余颜色作为补色用以形成鲜明颜色对比。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红色作为背景色,则会使用绿色进行烘托,从而形成一种热烈活跃的颜色气氛,如果使用黄、绿进行搭配则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广西壮族民族的色彩元素在搭配中同时也关注色彩冷暖之间的对比,通常会使用青色在内的冷色彩衬托包括红、黄在内的暖性色彩。

二、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在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民族色彩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跨专业现象的出现,现代高校艺术要以跨专业的思维模式为主要发展基础,从现代高校艺术教育传承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艺术专业并设置了相关创意课程,但是受到实际培养能力的限制,这些专业涉及素描、图案、设计等基础课程。但有关色彩方面的教学以及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的内容,通常分散在不同专业课程中的课程中。教师在完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之后,向学生展示广西壮族当地传统艺术品,并且将其中的色彩搭配技巧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被动跟随教师的思维,理解有关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的搭配、应用。但实际上,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经历长时间发展之后,基于传统五色体系的色彩文化体系基本发展成熟,其中的内容含量巨大。在课堂教学时长以及学生信息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导致广西壮族民族色彩部分的内容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记忆,直接影响到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这也对学生今后艺术创造的思维产生限制,致使其艺术作品缺乏民族性、创造性。

(二)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加入色彩方面的元素

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注重培养民族技能人才培养,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广西当地的壮锦及传统服饰作为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的颜色搭配和图案搭配也是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应用的艺术结晶。但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中尚未将有关学生对当地的色彩理解、应用,导致有关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方面的含义以及搭配设计内容发展不完善,绝大部分高校对于美术色彩设计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教师并未将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引入其中,并且教师对于传统色彩文化体系的知识涉猎不多,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分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导致学生对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的理解较为散乱,无法在今后的艺术设计和创作中合理引入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同样会影响到这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一是学科专业人员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较少且不稳定。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和民间技艺大师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长时间学习、传承的过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色彩元素含义以及搭配理解较为深刻,对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的诞生、发展、精神内涵等理解较为透彻,是今后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教学的重要助力,但师资结构还是有待加强。

二是对于外聘民间技艺大师虽然专业性比较强,但基本都是临时的,他们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不高,在文化课方面不能透彻地进行教学。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虽然外聘的民间技艺大师在传统文化体系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教学经历,但对于广西壮族民族当地色彩元素以及文化体系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于在教学过程中讲述的各种色彩知识与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文化认识将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会直接影响到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文化的推广和应用。这种形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极其不利于广西当地色彩文化的稳定发展。

三是专业培训较少。艺术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对于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的理解通常都是来源于学校的集体组织培训。但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的文化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得十分深厚、完善。因为广西当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求生欲望,色彩搭配和运用与当地的山地环境和农耕文化产生了紧密联系。服饰色彩设计与其祖先的迁徙路线有着紧密的关联,裙子下摆的条纹展示了先祖迁徙过程中的山川和河流,蓝色代表着河流中的水浪,红色代表当地的红河,白色代表着当地的黑河,色彩应用、搭配始终遵循着人、地、天、道、自然五位一体关系。这种深深植根于当时自然环境以及民族文化所形成的色彩元素体系,教师无法凭借短时间的学习培训掌握其中精髓,自然无法在艺术教育环节中凭借色彩基础方面的知识引入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文化知识,影响到学生对传统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的认知和应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广西壮族色彩在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应用策略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广西壮族民族色彩传承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针对性”,并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培养多元复合型传承人应从本地区的长远利益出发,使能够保护、继承、创新和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重新焕发活力。这种传承人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能从事经济建设,又能适应文化建设。高校的艺术教育需要将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引入传统色彩体系构成、色彩装饰和色彩应用搭配三项内容,实现广西色彩元素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系统传授广西地区的色彩文化,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利用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势来改变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实现学生在文化遗产制作、传统色彩应用、审美设计方面的综合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高校艺术教育应从技术传承、精神传承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学校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尤其是他们的工匠精神。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结合当地传统的服饰工艺品方面的色彩搭配案例,以广西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和来源作为支撑,引导学生对于包括红色、黄色、黑色、白色、青色在内的五色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深刻的理解,确保学生可以基于传统色彩文化的内涵,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合理选用色彩进行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在色彩应用方面的“工匠精神”。

(二)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广西壮族色彩的应用策略

高校教育应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专业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运行体系中体现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教育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选择与某些高校某些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之与色彩文化结合作为课程内容。专业设置是传承教育课程体系的“源头”。广西高校在今后设置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色彩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需要在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关广西传统民族色彩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在向学生讲解广西传统五色体系传统文化以及内涵的同时,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引入其中,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古今结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综合运用广西壮族民族传统色彩进行艺术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引入需要包括当地的传统色彩体系构成、色彩装饰和色彩应用搭配三部分内容,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广西壮族民族色彩元素教学体系。

高校艺术教育在融合广西壮族民族色彩的过程中,色彩的应用需要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广西高校需要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坚守民族技能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其细分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将广西壮族民族色彩认知、应用加入其中,做到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设计理念等方面保持同等地位,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的大背景下,后续的教学内容调整和专业设置才能够保障民族色彩内容的系统化发展。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之后,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需要结合色彩学科的教学特征,借助理论学习、写生和实践训练等方式安排学生适当参与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绘画色彩教学中,引入广西当地传统的五色体系,结合当地的色彩搭配教学,让学生进行室外的风景绘画或者是写生。装饰图案教学中的实训练习及其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又可以分为各种工艺美术品上的装饰图案和服装设计上的染织图案的理解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当地的传统文化色彩的内涵,并合理运用到今后的专业实践中。

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民族文化类师资建设,是民族文化类高校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具备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在实现文化教育功能中是重要的支柱和智力保障。高校在招收有关艺术教育方面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对应聘人员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文化元素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察,节约在这方面的培训时间,逐渐建立一支广西壮族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在内的综合性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培养了解广西壮族民族色彩文化内涵的艺术教师,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对广西壮族民族文化研究深刻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角色,将当地色彩文化的来源、内涵等多个方面知识进行传授,确保教师能够在艺术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尤其是在色彩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合理引入广西壮族民族生态元素,保障学生对于当地的传统色彩文化的了解逐步深化,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自主地进行艺术设计创新。

结论

现代高校艺术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广西壮族色彩元素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从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多方主体联合出发,将民族色彩元素知识加入到艺术教育中,实现现代设计和传统色彩的结合,促进当地民族色彩文化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文化遗产色彩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8:14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神奇的色彩(上)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 01:02:08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