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光
“一见钟情”,是小米(图1)描述自己跟拼布之缘时首先想到的词。从小就喜欢各种手工,希望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的小米,遇到拼布,恰好满足了她对工作的向往。当周边同学都忙于所学专业相关的事项时,小米却在一针一线里坚定着自己以后要做的事,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幸运。
图1 小米
“当时被拼布老师的工作状态打动,发现或许真的可以以自己的爱好为业,于是决定未来也要做一名拼布老师,然后就开始了我的拼布学习。我记得那个时候,同寝室的同学要么在泡图书馆备考公务员或者考研,要么投简历四处面试,大家都行色匆忙,只有我在寝室里一针一线地做着我的拼布作业。那个场景的反差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惊讶,我那个时候为什么那么坚定,完全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并且我的父母也特别支持,我爸爸就是一个热爱自由的美术老师,画画也是他一生最喜欢的事情,我妈妈也曾对我说,如果我能坚持做好这一件事,那未来也可以做好别的事情。后来想想,或许就是命中注定吧!我从来没有投过简历,也没有做过其他工作,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小米一直比较喜欢做小物、包包之类的作品。近年来,她的牛仔裤改造系列作品(图2)在社交媒体广受欢迎。
图2 牛仔裤改造系列作品
“最初开始做这个系列是来自一个线下展览的邀约,展览的主题是环保旧物改造,牛仔裤改造刚好契合这个主题。当时我刚开始做自媒体,一边制作展品,一边学着录视频、剪视频。我为这次小展览设计了一个巨型口罩(图3),因为当时正是疫情刚开始暴发的时候,口罩突然成了我们生活必备的物品,所以我想通过这个用很多条旧牛仔裤拼接成的大口罩,纪念那个特殊的时期。”
图3 巨型口罩
“展览中还有一个用裤腿制作的收纳筐(图4),做法非常简单,我把制作的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没想到受到了很多朋友的点赞、收藏,也让我解锁了手工博主的新身份。”“之后我也在陆续更新这个系列(图5),我想它之所以受欢迎,大概是因为对于普通小白来说,这是个容易上手,又非常实用的主题。虽然一开始从事拼布教学,我就是教授专业的拼布课程,但我发现很多的爱好者更需要一个简单易上手的体验过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有机会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深入地学习,毕竟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上,我开始试着往两端延伸,一端是降低学习门槛,让更多人可以有机会体验并了解拼布,另一端则是从艺术的角度提升拼布创作的美学价值,让大家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这一点也是我未来教学的一个重点,当然,这于我自身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很多的努力和沉淀。”
图4 裤腿收纳筐
图5 衬衫改造
图7 手拿包
小米的作品往往是在课程设计中诞生的,包包是她作品里非常丰富的一类,有手提包(图6)、手拿包(图7)、挎包(图8)、团子包(图9)、拉链小包(图10)等等。
图6 六边形拼接手提包
图8 自由切割曲线斜挎包
图9 团子包
图10 拉链小包
“这个蜡染拼接手提包(图11)是我和另一位老师合作尝试的作品。用到的蜡染布都是她亲手绘制染成的,除了常见的蓝白配色,我们也尝试用其他彩色素布来画蜡染色,虽然是传统的蜡染工艺,但我们没有画传统的纹样,而是自由创作了一些抽象图案,想要打破原本蜡染的印象。在制作包包的时候,我也选择了这种几何拼接的方式,并且包型是一个非常规尺寸,看起来会更现代一些。对于这次尝试,我们都还挺满意的。”
图11 蜡染拼布包
“《苗族妇女肖像》(图12)是我尝试将拼布和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第一个作品。我爸爸是美术老师,他的油画作品有很多是少数民族主题的,于是我就想到可以用拼布来描绘一个苗族妇女的头饰和服饰。苗族有很多支系,我做的这个属于毕节地区的小花苗,她们的头饰是用橘色的毛线盘出大大的发髻,披肩也很有特色,很漂亮。为了突出桔色,我选用了一块蓝色的晕染布做背景,并且将苗族的铜鼓通过图案简化设计成了压线的样式,四角的压线图案也用了蜡染和刺绣里常出现的一些纹样。”
图12 《苗族妇女肖像》
拼布教学带给小米很多对拼布的反思以及做拼布的享受,化繁为简的过程,也是学习、思考、凝练和输出的过程。小米热爱教学,喜欢和拼布朋友们交流各种想法。在教学和制作拼布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摸索,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小米一开始接触学习的是日本的拼布教学体系,严谨、精细的工艺让小米一度认为拼布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在教学中逐渐沉淀的经验,小米说,她渐渐感受到繁复的工艺最终是为美感(艺术拼布)或实用性(实用拼布)服务,而不必要的技法堆砌或许只是炫技而已。“所以,经历过各种尝试和反思,以及持续地学习之后,我现在更喜欢思路纯粹、偏重质感、工艺恰到好处、色彩具有独立性的作品创作—应该说是在做减法了。减去不必要的杂念,专注作品的审美判断,排除‘既想、又想’的不确定性,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除了教授日本手艺协会的课程,小米也一直在完善自己的系列课程。“比如适合零基础小白的入门设计课,我把总结的几大基本针法融入作业中,也会教给大家设计的原理,鼓励大家尝试自由创作;之后又推出了进阶设计课(图13),在基础技法上,增加了不同技法的组合,也给大家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后来还增加了专门针对机缝的入门课程(图14),机器让我们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制作思维。之后还在酝酿一个专门针对包包设计的训练营,想要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让大家更多地体验作品设计的各个环节,而不是只学习一个封闭的作品。我一直很认可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老师,而是启发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13 进阶课程-2
图13 进阶课程-1
图14 机缝入门课
小米的工作室叫觅己布作,这个名字是有一天她突然在纸上写下的。“多年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大家来学做拼布,其实更像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行。做拼布的时候,不必扮演生活中的其他角色,也无须按照别人的要求,只要专注地按自己的想法,用双手制作即可,所以在做拼布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心流,常常做完一个作品,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我也从最开始的兴趣使然,慢慢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每周大家会等着收看直播,会认真完成作业,也会有同学私信告诉我她的收获……我觉得我在带领大家做自己的同时,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小米说,疫情或许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对于她而言,却意外地带来了转机。
“我是一个对时间、空间自由要求比较高的人,以前的工作以线下课为主,有时也去大学给学生上课。线下总是需要和学生约时间,而我的课程基本是小班课,所以学生多的时候,时间也排得比较满。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家都不能出门聚会,我的线下教学也逐步转向线上。其实在2019年的时候,我就开始录制了一些线上课程,当时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进入了一个碎片化学习以及知识付费的时代。没想到,疫情的到来,加速了我线上课程的开展。在好朋友的建议下,我也开始学着做自媒体(小红书,抖音等),意外的是,一条牛仔裤改造的视频一下子收获了不少粉丝。这也让我很受鼓舞,原来有很多人都喜欢手工。我每周会有一次直播课,其他系统的线上课程也在近两年逐步完善起来。线下转线上后,一方面大家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认识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我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时间,可以给自己充电或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没想到突发的意外让我找到了更适合的工作方式,并且通过网络,我还遇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从我的学生变成默契的搭档,帮我分担一些日常的工作,让我可以更专注地做自己擅长的部分。”
不过小米也不是完全做线上教学,随着疫情的缓解,她也开始恢复一些线下课程,并到各地考察手作市集等,也会和当地的同学见面,让大家可以有更全面的交流机会。对她来说,线上或线下没有绝对的好坏,而是针对不同的需求。未来,小米会结合线上线下这两种教学方式,更好地开展拼布教学和传播。
关于之后的拼布创作,小米也有一些思考,“作为一个贵州人,我常常听到‘应该将非遗融合进现代拼布’的说法。当然这个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之前我也参加过一些非遗培训,对少数民族手工技艺有过一些学习和实践,在贵州民族大学授课期间,也常和学校的老师们交流这个问题。但我一直没有轻易地‘嫁接’,我始终认为,如果只是搬运一些非遗元素,叠加一些非遗工艺,很难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我们传承非遗,既不是照搬原来的做法,因为之所以难以传承,或许就是因为原来的工艺或审美有些脱离现在的社会;也不是在不了解的前提下盲目创新,非遗是无数劳动人民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集体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和地域很难捕捉到其中的价值。我想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原点上,发现更本质的东西,再从那个点出发,寻找属于当下的传承路径。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到的,学习是从100到1,设计是从1到100。这个‘1’很关键,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找到的,但如果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相信总会不断靠近。”
从遇见拼布一见钟情,到坚定地投入拼布中,再到发现转机、遇见更好的自己,小米的拼布之路仿佛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源头是不会枯竭的热爱,随着一路上不断地学习成长,拼布与生活变得更加贴合、融洽。而这条小溪也将流淌着,带着更多人发现自己、安定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