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恩琦,韩永升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互联网+”、深度学习、AI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纲要”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冲击和挑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因此,“纲要”课教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积极开辟网络教育新阵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传统教育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阐释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当前,教育信息化和校园数字化快速发展,“纲要”课教师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重视互联网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等优势,积极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拓宽教学实践空间。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纲要”课教师要创建并丰富网络平台。如:可以挖掘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红色经典故事、红色基地等资源进行整理,形成教学讲义、PPT课件、笔记、声频等学习资源,发布到对应的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可以创建线上辽宁红色知识学习题库,便于学生自测学习成效;可以与红色权威网站(如辽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中国红色纪念、红色网等)建立链接,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纲要”课教师要对教学平台进行维护和管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时事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平台的相关内容;要学会运用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和鲜活事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轻松活泼的表达方式为学生解疑释惑,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此外,“纲要”课教师要定期集体备课。一方面,要在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筛选和再创造;另一方面,要加大寻访红色印记、找寻红色资料的力度,确保“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和题库的及时更新。
以红色资源为主体、红色精神为主脉的“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既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效克服了单纯网络教学时空分离、师生分离的不足,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
“纲要”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矛盾,加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课程目标和预期学习效果总是难以达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目标为导向,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师生互动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在“纲要”课教学中分为课前设计、课中设计、课后设计三个阶段。
第一,在课前设计阶段,以学生课前线上学习和自主研讨为主。在慕课等在线课程平台和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发布线上预习任务和学习检测,供学生课前自主线上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设计相关研讨主题,如中共沟帮子铁路党支部作为辽宁省境内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领导辽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完整研讨报告。
第二,在课中设计阶段,以学生小组研讨和教师反馈为主。一是组内研究。组内成员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探讨,形成较为一致的小组观点。二是小组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保持中立的态度,组织学生展示、讨论和研究。三是教师反馈总结。教师要分别对各小组予以点评,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发散性思考、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述、提炼升华学习主题的同时,完成对重难点和共性问题的阐释。
第三,在课后设计阶段,以巩固提升和线下实践活动拓展为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教学学习情况,提供更为恰切的学习资源供学生继续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要及时开展线下实践活动,如开展“讲革命故事·做红色传人”“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红色精神”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习得。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有机统一,使“纲要”课教学“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于“纲要”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主要进程已有基本了解。倘若“纲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通用案例教学,学生得不到新的认知感悟,其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获得感势必会大大降低。因此,“纲要”课教师要甄选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以丰富传统教学案例,开展专题“微课”教学,实现教材、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第一,收集整合信息,确立专题名称。教师在深刻理解“纲要”课教材编写思路及教材核心内容、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分类整合具有红色特征的文化资源。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很多方面史料丰富、研究成果较多。教师可以收集某一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和文化资源,将其与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逻辑连贯的完整专题,如“早期共产党人的峥嵘岁月”“辽西抗日义勇军”“辽沈战役锦州会战”等专题。
第二,设计专题教学内容。“纲要”课教师要结合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以“四个选择”为中心,以问题导入的形式,设计“辽西地区抗日义勇军斗争”“共和国长子”“雷锋精神代代传”等专题,提出“国歌与辽宁抗日义勇军有何关系”“为什么辽宁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等问题。通过单独的模块设计,讲好辽宁的红色故事,进而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之根本在于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
第三,制作专题“微课”。“微课”时长设计为每个5—10分钟,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PPT式“微课”。教师将制成的篇幅短小的PPT转换为视频播放。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拓展课内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讲述式“微课”。“纲要”课教师既可以邀请老红军以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视角讲述红色故事,也可以邀请老革命家的后代,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讲述给学生。三是情景剧式“微课”。融情于景,寓教于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革命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学生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会对红色人物和红色事迹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将爱国情怀厚植于心。
专题“微课”教学,不仅可以丰富“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之“纲”,还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化历史发展规律性之“要”。
随着“第五媒体”(手机新媒体)的普及,“微平台”成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渠道。“微平台”依托新媒体技术,具有更新时间短、覆盖面积广、信息内容丰富等优点。“微平台”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便利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方面,“纲要”课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和论坛等微互动平台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如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专题化,制作“记忆·红色辽宁”“革命先驱的故事——百年初心在辽宁”等系列专题。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分享至班级群聊;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等大众平台发布关于辽宁红色文化的经典文献、优秀视频、学术文章等资源,并在“互动区”开展主题讨论,在完成信息传递的同时,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变化和价值观念情况。此外,精选辽宁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英雄模范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设置“历史上的今天”“辽宁历史人物事件我知道”等板块,丰富教学素材。
另一方面,“纲要”课教师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微视频平台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无纸化。如把辽宁第一个党支部成立、辽西抗日义勇军事迹和辽沈战役等红色故事,通过创新的“微故事”传播,再现辽宁的红色革命历史和峥嵘岁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采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思维,将微视频平台引入“纲要”课教学中,以红色文化厚植“纲要”课教学,保证大学生理论知识不空洞,进而以理论的生动性和系统性保障“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将VR(Virtual Reality)技术融入“纲要”课已成为时代趋势。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5]因此,将VR技术引入网上展馆进入“纲要”课,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又符合新技术革命时代下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战略部署。
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人工智能、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将现实展馆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于网络,生成“虚拟世界”。这一技术可以模拟人的感觉器官功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介绍相关知识,使人仿若身临其境。网上展馆的运用可以有效充实“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第一,“纲要”课教师要以贴近教材为原则,实现网上展馆与“纲要”课的有机结合。教师对网上展馆进行选择,制定详细的融入计划。如:讲第一章“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时,可以将旅顺万忠墓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黑岛甲午海战遗址等网上展馆引入课堂;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赵尚志纪念馆、关向应纪念馆、阜新万人坑遗址、百万日侨大遣返历史陈列馆引入课堂。此外,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抚顺煤矿博物馆、凤城市大梨树村史展览馆等网上展馆都可融入相应的章节教学中。
第二,“纲要”课教师要以贴近课堂为原则,选择适合的网上展馆充实教学。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三大战役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访问黑山阻击战纪念馆、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网上展馆,相较于单纯的文本预习,红色历史场景的再现无疑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容易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展示中受到启示,形成准确的历史情境感。教师可以在课上指导学生参观辽沈战役网上展馆。VR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和实体场景呈现在同一个时空范围内,可以引起学生的多种感知,形成“临场感”和“沉浸感”,进而增强课堂的现场感与情境感,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战士们的牺牲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后勤支援和战役的胜利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学生在课后访问网上展馆,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在VR技术的支持下,网上展馆不仅能丰富“纲要”课的课堂内容表达,还能满足学生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思政课教学和育人的基本原则,“纲要”课教师不仅要做好理论的传授,还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成果验收。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设计应结合教学目标,融入互联网元素。如安排学生考察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调研、红色微电影拍摄等实践活动,并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为例,教师在讲到第七章第四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个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等地参观。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历史的气息,目睹满载记忆的历史实物和生动珍贵的历史照片,亲耳聆听讲解员的生动介绍,深刻理解辽沈战役的过程及其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思考、感悟和抉择中,对革命先烈肃然起敬,获得精神和信仰的触动与启迪,进而表现出理论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在参观考察结束后,教师要及时验收实践教学成果。通过PPT、小论文、观后感、考察报告等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多途径发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或其他成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强化参观学习效果,使实践教学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使每一处红色教育基地都能成为“纲要”课教学的生动课堂。
总之,“纲要”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教学,利用好各种网络资源,多途经阐释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与“纲要”课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