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笑,马 捷,马宏裕
(如皋益寿皮肤门诊部,江苏 如皋 226500)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常见皮肤病,全球患病率(所有年龄段)约为9.38%,主要累及面部、胸背等毛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长期不缓解可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对患者心理、生活及经济造成巨大负担[1]。轻度痤疮常在青春期后逐渐好转,中、重度痤疮需要联合治疗,异维A 酸为痤疮治疗常用药物,具有抑制皮脂腺分化和皮脂分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作用,但皮肤屏障功能易受损,引起皮肤黏膜干燥、瘙痒,其中口唇干燥、脱屑最为常见[2]。笔者认为痤疮不论是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还是痰湿瘀滞证,皆可瘀热互结,导致气滞津伤,如蒋仪《药镜》所言:“内热则瘀,瘀则气滞,滞以津枯”,痤疮治疗应注意清热与润燥。我院长期应用中药润燥汤联合异维A 酸口服治疗中度痤疮,有效降低患者皮肤粘膜不良反应发生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门诊就诊的中度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 例,男21 例,女27 例,年龄16~40岁,平均24.94±6.8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5.21±2.96 年;对照组:49 例,男20 例,女29 例,年龄16 ~38 岁,平均25.16±6.48 岁,病程1 ~9 年,平均病程4.86±2.47 年。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 >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临床资料
1.2.1 诊断标准 ① 西医诊断标准[3]: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痤疮的诊断标准;② 中医诊断标准[4]:符合《中医外科学》中痤疮的诊断、辩证分型标准;③ 中度痤疮临床诊断标准[5]:中度(Ⅱ级)有炎性丘疹,中度(Ⅲ级)出现脓疱。
1.2.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痤疮诊断标准;② 年龄(16 ~40)岁;③ 临床资料完整;④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 治疗前2 周内使用过治疗痤疮的药物;② 合并妊娠、哺乳、精神疾病、肿瘤或感染中任一项;③ 有相关药物过敏史;④ 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⑤ 严重的聚合型痤疮或其他皮肤病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在同一组医师指导下接受治疗,两组均予以异维A 酸软胶囊(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201,规格10mg/粒),0.25mg/kg 每晚1 次随餐服用;克痤隐酮乳膏(黑龙江天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5530,规格15g/支)2 次/d 外用,治疗期间少食乳制品、高升糖负荷饮食、巧克力、饱和脂肪酸等,注意日常清洁、保湿。育龄期女性嘱其在服异维 A 酸期间及停药后3 个月内严格避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润燥汤,组方:白茅根60g、北沙参10g、麦冬6g、生地黄15g、茯苓10g、蒲公英15g,丘疹脓疱较重加金银花15g、连翘10g,皮脂溢出较重加白花蛇舌草15g,面部红烫加生石膏15g、知母6g、牡蛎15g、代赭石30g。每剂煎煮得500ml 左右药液,每日分两次饭后温服。中药和异维A 酸均服用8 周,外用药维持治疗至12 周。每4 周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6 个月后进行随访。
1.4 疗效评价 ① 采用皮损计数及评分方法[6]: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炎性丘疹、粉刺及脓疱等痤疮症状进行评分。炎性丘疹评价中≤3 个计0 分,4 ~8个计1 分,9 ~15 个计2 分,16 ~30 个计3 分,>30 个计4 分;粉刺评价中<8 个计0 分,8 ~20个计1 分,21 ~30 个计2 分,31 ~50 个计3 分,>50 个计4 分;脓疱评价中,无脓疱计0 分,1 ~3个计1 分,4 ~5 个计2 分,6 ~20 个计3 分,>20 个计4 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12周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指数>90%为痊愈,60%~90%为显效,30%~59%为好转,<29%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 不良反应评估。③ 比较两组治疗结束6 个月后复发情况。患者出现新发的炎性丘疹、粉刺及脓疱等痤疮皮损,且评分≥1 分,即定义为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 0.05 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皮损评分比较 纳入患者中无退出实验者。治疗12 周后两组皮损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1)。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皮损评分比较(±s,分)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皮损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2 周后 t观察组 48 10.06±2.20 2.21±1.99 18.363 0.000对照组 49 9.86±2.06 3.43±2.17 15.035 0.000 t 0.475 2.886 P 0.636 0.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4,P < 0.01)。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评估 两组不良反应中,皮肤粘膜副作用、血脂异常、爆痘为常见不良反应,观察组皮肤黏膜副作用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343,P < 0.01),不良反应在减量或停药后均可逆转。见表3、表4。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n(%)]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比较(n,%)
2.4 治疗结束6 个月后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14 例(29.17%),对照组复发28 例(57.14%),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30,P=0.005)。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轻症患者25 岁左右可自然消退。痤疮发病与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相关[7]。内分泌异常、情绪起伏大、饮食不当、遗传等存在一定联系[8]。早期、足量、有效的治疗,是痤疮缓解与减少后遗色素沉着或瘢痕的关键,常用于系统治疗痤疮的药物有三大类:抗生素、抗雄激素药物(口服避孕药或螺内酯)和异维A 酸[9]。
异维A 酸是全反式维甲酸的一个异构体,属于第一代维甲酸类药物,常规使用日剂量为0.5 ~1.0mg/kg,总剂量120 ~150mg/kg,是目前唯一能够作用于痤疮发病4 个关键环节,同时可以治愈或延长缓解中度至重度痤疮的药物,还可显著减少皮脂腺的大小和皮脂的产生,使毛囊皮脂腺导管正常角化,同时可显著降低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10]。有研究表明[11],异维A 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痤疮,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异维A 酸的服用剂量,从而提升临床安全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副作用(90%)、致畸形、血脂异常、转氨酶升高、皮损加重等,不确切的不良反应包括精神方面异常、炎症性肠病、女性不孕等,大部分不良反应为剂量相关,减量或停药后可逆[12,13]。异维A 酸口服可对皮肤屏障功能造成损伤,可引起经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和表皮水分含量减少,使皮肤角质层渗透屏障受到损害,皮肤易出现炎症、脱屑和敏感等表现,研究表明痤疮患者皮肤屏障的损伤程度与痤疮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4,15]。临床上,许多患者因无法耐受皮肤黏膜副作用中止治疗,可提前告知患者做好保湿,并使用乳膏类外用药,但是缓解作用有限。克痤隐酮乳膏成分中丹参酮提取物可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的产生,甲氧苄啶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维生素A 能溶解角质[16],内服药物停用后可以起到很好的维持作用。
中医学中痤疮归属于“酒刺”“粉刺”“面疮”等范畴[17]。有研究表明,580 例痤疮患者中肺胃热盛证(53.54%)和阴虚内热证(35.37%)最为常见,常因肺胃之热得不到宣泄,热气循经上行,熏蒸面部不散而致病,或因肾阴不足致肝阳得不到收敛,郁火游走发于外,肺阴和心阴不能有效地固定阳气,皮肤得不到阴液的滋养,水又不能有效地制约火气而致病[18]。患者以青年人多见,喜食高脂、高糖、辛辣刺激食物,工作学习紧张、压力大,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导致气滞津伤,阴虚肺燥,服用异维A酸治疗后,更易引起皮肤黏膜干燥、灼热、脱屑等不良反应。中药润燥汤既能清肺胃之热,热去则血和,血和则瘀消,治疗痤疮炎症性皮损,又能润燥生津,有效缓解异维A 酸口服引起的干燥症状,内专凉血、外润肤荣泽。本研究中,观察组皮肤黏膜副作用及停药6 个月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方中:重用白茅根清肺胃热、凉血生津,为君药;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生地黄凉血滋阴、生津止渴,共为臣药;白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共为佐药。脓疱较重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皮脂溢出较重加白花蛇舌草抑制皮脂腺分泌;面部红斑、燥热加生石膏、知母滋阴降火。在治疗中,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中药润燥汤疗效好,药味甘凉不苦,患者易于接受。
中药润燥汤联合异维A 酸治疗中度痤疮,疗效好,可有效缓解皮肤黏膜干燥,降低痤疮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