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房 慧,田金兰,赵秘密
(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 遂宁 629000)
病例1:患者女,32 岁,因阴部瘙痒10 天就诊。患者10 天前外出旅游后出现阴部皮肤瘙痒。未见明显皮疹,未诊治。瘙痒逐渐加重,以夜间为主,影响睡眠,余无特殊不适。1 天前患者自觉阴部有虫爬感,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不洁性交史。
专科检查:阴部见散在红斑、抓痕及点状血痂,少许细碎鳞屑,未见丘疹、水疱;阴毛毛干可见针尖大小黑褐色及灰白色颗粒状物附着,附着紧,不能擦除;肛周、腋下未见异常。
皮肤镜检查:阴毛发根见多个紧密附着的黄褐色扁平虫体,部分成虫一半虫体钻入皮内,体内可见暗红色血液流动(图1)。毛干上见较多芝麻粒状褐色虫卵及透明空卵,尖端呈锐角黏附于毛干上(图2)。
图1 成虫头部钻于皮内,腹部见流动的血液(偏振光×30)
图2 未孵化的卵圆形褐色虫卵及牢固抓附于发干的弯钩足(×30)
诊断:阴虱病。
治疗:刮除阴毛并烧毁,局部予以强力碘溶液兑水清洗,外用10%硫软膏,2次/d,同时换下内衣裤、床单、被套等烫洗。1 周后复诊,临床症状消失,查体未见异常,痊愈。
病例2:病例1 患者之女,4 岁。因头皮瘙痒1周就诊。患者平素与母亲同住,2 周前曾与母亲外出旅游,1 周前不明诱因出现头皮瘙痒,部位不固定,夜间尤为明显,无头屑、脱发等。于当地诊所予以“酮康唑洗剂”洗头等治疗后无好转,瘙痒加重。因母亲于我科检查诊断阴虱,为明确诊断,遂至我科就诊。既往体健,无特殊疾病史。
专科检查:头皮散在点状暗红色点状血痂,发根及毛干见棕色卵状物及寄生虫移动,未见丘疹、脓疱、鳞屑,毛发无异常。
皮肤镜检查:毛根部见扁平螃蟹样虫体,两侧粗壮弯钩足抓附于发干(图3),毛干散在灰褐色虫卵,卵盖处见褐色虫影(图4)。
图3 成虫虫体扁平呈蟹状,见两对粗壮的后足抓附于毛干(×30)
图4 椭圆形虫卵,近卵盖处见褐色虫影(×30)
诊断:头皮阴虱病。
治疗:硫磺皂液洗头,1 次/d,强力碘溶液涂擦头皮,3 次/d,同时用密齿篦子梳头。1 周后临床症状消失,皮肤镜检查未见少许灰白色虫卵及白色空卵,未见虫体。继续上述方案治疗,1 周后再次复诊,未诉不适,查体未见虫体及虫卵,痊愈。
阴虱病(Pediculosis pubis)是指阴虱反复叮刺皮肤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阴虱通过口器吸血获得养分,同时也往人体内注射唾液,释放抗凝剂等毒素成分及其他过敏原,引起皮肤剧痒,出现红斑或丘疹[1]。经搔抓可出现表皮剥蚀、抓痕、血痂等湿疹样损害或并发细菌感染,临床常被误诊为湿疹、瘙痒症、疥疮等。阴虱体型小且活动范围不大,裸眼较难发现,应用皮肤镜检查患处皮肤和发毛有助于识别虫体及虫卵,通过调整放大倍数及偏振光模式,能清楚地观察虱卵及虫体特征,从而确认虫体为阴虱而非头虱或体虱[2]。阴虱与头虱、体虱相较,虫卵及成虫尺寸均较短小,在皮肤镜下虱卵形态表现基本相同,而虫体形态有明显区别[3]。体虱和头虱的纵轴明显大于横轴,比较瘦长,三对足都较细,而阴虱纵轴比横轴短小,虫体扁平呈蟹状,后2 对足粗壮,足远端见蟹钳样弯钩[4]。阴虱一般寄生于人类阴部阴毛上,也可寄生在腋毛、胸毛、腿毛、胡须、眉毛、睫毛、头发等毛发上[5-8],其寄生部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接触部位及毛发粗细。阴虱一般通过性接触在夫妻之间相互传播,也可经由密切接触以及衣服、头巾、帽子、被褥等的间接接触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9]。皮肤镜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直观的检查技术,解决了肉眼观察的局限性问题,给人类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帮助,也大大减少了临床误诊、漏诊[10-11]。病例1 采用皮肤镜检查技术,发现了正在活动中的寄生虫体,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例2 通过皮肤镜观察虫体特征,明确诊断为阴虱而非头虱,且患者平素与母亲同住,发病前有外出旅居史,因此推测感染途径可能为居住不卫生环境或通过与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感染部位剃除毛发,局部外用灭虱药,或予以碘溶液每日多次涂擦头皮,配合密齿篦子梳头,均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注意环境个人卫生,严格消毒污染物,家庭成员避免交叉感染是阴虱防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