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龙,莫晓辉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2.玉溪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西南联合大学应国民政府1938 年颁布的《师范学院规程》要求,于同年8 月4 日增设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下称联大师院)。截至1946 年西南联大复员北归时,联大师院本科毕业生共179 人。其中,一部分人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一部分人走上了中学行政岗位和任教,还有一部分人则成为学者,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949 年前后,联大师院的本科毕业生任省教育厅科长的有5人,任市教育局局长的有12 人,任省立中学及省立师范学校校长的有23 人,任省立中学及省立师范学校教务、训育主任的有14 人,任县立中学校长的有16 人,任县立中学教务主任的有8 人,任私立中学校长及私立中学教务主任的有17 人①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1938-1949[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2):110-111.。此外,在联大师院的本科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如严倚云、孟宪德、刘兆吉、卢濬、李廷揆、萧德厚、钟启禄等人。从整体来看,联大师院的本科毕业生中大部分人选择扎根于一线教学岗位。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联大师院在知识思想、态度、理念与人格四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诸多优质的一线教师、行政人员和学者。而联大师院对学生的要求与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所强调的“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探析联大师院的本科教育的特征,剖析联大师院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对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联大师院的建立不单是切实执行教育部规程的结果,还是统筹考虑国家发展需求与云南教育需求两大社会现实因素的结果。这一点可从1940 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报告书》中看出,该报告书写道:“一年有半以来,本院仰体政府之意旨,根据部颁之规程与历次之命令,秉持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之指示,斟酌国家与地方之需求……以拟定其一切施设。”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39.之所以“斟酌国家之需求”是因为其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山河破碎之时,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国人学子对于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黄钰生也因此秉持着“人才靠教育,教育靠师范”的教育救国情怀艰苦创办联大师院,并为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与严格的规定要求。而之所以“斟酌地方之需求”,是因为其时云南中等教育师资的匮乏导致中等教育质量的低下。1937 年3 月云南省教育厅对全省中等教育的全面调查统计显示:1936 年全省失学儿童多达125 万之多,省教育厅虽然将全省划为9 个师范区,拥有完全师范39 级,简易师范41 级,然而教职员人数却只有331 人②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1938-1949[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2):23.。造成这一窘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近代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断续发展。云南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发端于1905 年“云南高等学堂”设立的“师范部”,1907 年“云南高等学堂”改为“两级师范学堂”,内设有优级师范选科,1908 年增设初级简易科。而自1913 年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优选科停办后,经过10 余年的时间,云南都没有中等学校师资的培养院校。直至1924 年,在唐继尧和董泽的支持下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于昆明双塔寺的新建中学校址上成立,云南才又拥有了中等学校师资的培养院校③朱鸿运.论西南联大对云南教育的影响[C]//“一二·一”运动与西南联大.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357-358.。然而好景不长,云南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教育专修科仅仅只招收了一届就因故停办。1928 年龙云任云南省主席,龚自知任教育厅长,将指定卷烟特捐为教育经费专款,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中等教育也稍有发展,然而中等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为此龚自知自兼筹备委员会主任,在富春街原八属联合中学校址筹办云南省立师范学院,接办原云南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专修科。1934 年,为统一云南省的高等教育,省教育厅决定将私立东陆大学、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和云南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省立云南大学④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长编:卷十三:近代第八[M].昆明:云南新华印刷厂,1983:133.。云南省立师范学院改组为省立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后改为云南大学教育系,规模也越来越小。至此,云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又成为空白。当时云南省这种由于高等师范教育的断续发展导致的中等教育师资的荒缺与中等教育质量的低下形成了恶性循环。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高等师范教育无法培养出充足的中等教育师资,致使中等教育的质量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中等教育的质量低下,导致高中生能进入大学者寥寥可数,又造成了中等教育师资的荒缺。
而联大师院的成立不但填补了云南自20 世纪30 年代初期形成的高等师范教育的空白,而且此后仍一直引领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在联大复员北归之际留下的师范学院,后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 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成为了西南联大驻留在祖国西南边疆的永恒纪念碑、红土高原上培养师范人才的摇篮。
“春风熙熙时雨滋兮,桃李向荣实累累兮。”作为院长的黄钰生期望师院能够培养出似春风春雨般的优秀教师,桃李满天下。历史证明,联大师院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的教育理念,通专并兼、学术并行的课程设置,刚柔并济、以质为本的实践教学这三者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奠定了其在云南省高等师范教育中不可磨灭的地位。
黄钰生认为师范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在“作教、作师、作学、作人”四个方面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也就是“学生的知识思想、态度、理念与其整个人格,必须足以领导青年,为人师表”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45.。在黄钰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联大师院逐渐形成了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的教育理念。联大师院的领导和教师也一致认为,“无广博之基础而先钻研于窄而深之专题,纵然能成为专家,绝不适为师资”。从《师范学院国文系课程意见书》中的培养目标也可以体现这一理念:(1)训练宜“能”与“知”并重;(2)读书须“博”先于“精”;(3)要提倡对中学国文教材及教法的研究;(4)要注意培养有利于推行国语教学的人才①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1938-1949[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2):72.。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联大师院通过“通识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博闻强识、博见洽闻、应付裕如的“博雅人士”。此外,联大师院实行读书指导制,“使学生读其本系所未读而又不可不读之中西要籍”,院方专门设立一个阅览室,室内聘请专门导师,规定每个学生一学期读两种中西文要籍,每两周写一篇读书报告,交导师批阅并展开讨论。故此,“博学于文”这一宗旨成为联大师院教育理念的基础。
联大师院的整体风气是“整齐严肃热烈活泼”,这种风气体现出联大师院对学生在“作学、作人”方面的要求。在学业学习方面,联大师院规定每学期每周上课为一学分,实习或实验2~3 小时为一学分。每个学生一学期所选课程学分不得低于14 学分,不得高于24 学分。成绩考核分为平时、学期、学年三种。一学期中,必修课不及格要重修,连续性课程或选修课程不及格者不得再选后续课程,如有1/2 课程不及格者勒令退学、1/3 课程不及格者留级一年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委员会.西南联大在昆明——纪念西南联合大学成立75 周年[C].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318-319.。联大师院本科学生须修满170 个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合格方可毕业。这种对“作学”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是为了让联大师院学生达成“学高为师”这一教育目标,同时也通过这种学业学习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联大师院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为以后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打好“身正为范”的基础。在日常管理方面,联大师院要求除了家住昆明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一律在校住宿,未经允许不得外宿;男女生的交往见面限制在主楼接待室;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早上6 点半举行升旗仪式和朝会;学生的衣着要整洁而不华丽,仪态端庄而不放荡,口不出秽语,行不习恶人③刘六生,宋文龙.黄钰生:教泽遗爱永留西南边疆[N].中国科学报,2021-8-2(08).。为了增强联大师院学生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院方创建了一项类似营火会的“传播光明”的活动制度,每年“始业纪念日”,师生围着篝火,边跳边唱“传播光明”的歌曲。对联大师院来说,“约之于礼”中的“礼”既是学生学业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约束和规定,更是对一位未来教师提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因此联大师院的学生管理和学业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师院同样给予了严肃处理,1940 年8 月14 日第151 次会议上,就因师院两位学生行为不端的违规违纪给予了处分,一位“妨碍公益,着即开除学籍”,一位“不知悔悟,应即勒令退学”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会议记录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46.。
联大师院的课程同样实行学分制,尽管整体上来说是按照西南联合大学的规定实行,但联大师院以“培养中等学校之健全师资”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西南联合大学的其他学院不尽相同,在课程设置目的方面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和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授能力。为此,联大师院的课程设置表现出通专并兼、学术并行的特点。
联大师院学生不仅要修共同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要加修教育原理及心理学必修科目,学分也要比西南联合大学的其他学院要多,学生须修满170 学分才达到毕业标准之一。联大师院的共同必修课延续西南联合大学“通识教育、教人与育人并重”的基本育人理念,凡国文、外国文、哲学概论、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军训、体育等课程均为共同必修课,还必须选一门或二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这种以古今相融、中西贯通、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确保增长了联大师院学生在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与此同时,联大师院学生还必须加修教育原理及心理学必修科目,即通过教育概论、中等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普通教学法四科的学习来补充对于教育一般原理知识的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博而反约,通而入专”的基础。
然而,联大师院除了教育学和公民训育系外,各系学科专业课程多数不得不与文学院、理学院相关学系合班上课,这是因为名义上联大师院建立之际虽然拥有50 多名教师,但实际只有22 人,大多是“原属他院由本院加以名义者”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42.。将1945 年公布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学程说明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学程说明书》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03-413.进行对比,如表1 所示。
表1 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学系课程与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课程对比
不难发现,联大师院国文系合班授课的专业课程占2/3,这种合班授课的方式虽然实属无奈之举,但“文学院国文系之主旨,在培植国学之研究者,国文之创作者”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42.,合班授课的方式也使得联大师院学子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知识获得较为精深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学理性和研究性。西南联合大学其他学院各系的主旨也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故联大师院合班授课的课程对师院学子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通识性的也是专业性的,其通识性表现为它在某些知识范畴方面超过了联大师院学生应用于教学的实际需要,起到的更多是一种“博”的作用;其专业性体现为这一类知识又是中学各科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联大师院学生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将这一类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因此这类合班授课的课程对于联大师院学生而言是通专并兼和学理性的。
当然,黄钰生也认识到“或他院原设课程,名义上与本院相同,而宗旨相殊,观点各异,亦难收本院所期之效果”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142.。因此,联大师院为突出师范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在院内对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各科中学教材教法等师范类课程单独开班上课,此外一些即使是与外院所上为同一名称的课程,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也完全不一样。对比联大师院和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所开设的同名课程《文字学概要》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就会发现:前者是“灌输‘音’‘形’‘义’三方面之基本知识,期能切实了解,充分运用。俾对于目前其他各课之学习,及将来担任教学,皆可稍有裨益”,而后者是“本学程讲述文字之起源、结构、性质;字体之种类及其变异原因。介绍历代字书及古器物上之文字,使学者既能自动地阅读字书,同时稍具备古文字学之基础”。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或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联大师院都更显“注重工具之运用,与国文之教学”,具有应用性和技巧性。这种注重应用性的课程设置同样也体现在师院教育学系的课程之中,为满足提升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需求,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教育行政管理人才,以“1940 年至1941 年的师范学院教育学系开设选修、必修课程一览”⑤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316.为例,其中开设的教育行政、教育及学校行政等必修课程,学校教育及行政问题、中学教育行政问题、中学教育行政问题、教育财政学、教育法令等选修课程都与教育行政管理有着紧密关系。
此外,联大师院所表现出学术并行的课程设置特点在如国文教材教法研究这一类课程上有集中体现。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当时中学国文教材教法进行批判,说明中国国文教学质量较差的现象并分析相关原因;二是设计中学国文教学的改革方案并说明国文教学与教育文化诸问题的相互关系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13.。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学国文教材教法的现状、问题等表象来探究其本质及其与其他教育文化领域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而提出中学国文教学的改革方案。通过将“事理”与“学理”相结合授课方式,使学生不仅理解了中学国文教材教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机制性的事理,而且也明晰了按照教育的本质中学国文教材教法应当如何发展的观念学理。这一特点还在师院教育学系的毕业论文这一课程中得以体现,根据1941 年至1946 年之间毕业生的论文题目,如昆明市小学教育之实际、我国现行中学教育制度之研究、两部初中国文教科书之分析、一个县教育财政之改进、一个县立中学之改进等毕业论文题目都以学术研究的思维关注地方现实教育问题,以期加以应用及改进现状。
联大师院的教学见习是在第三学年的分科教材教法研究科目中进行的,试教则在第四学年的教学实习科目中进行,试教时由各科教授担任指导,试教时数为每个学生每周必须达到3 个小时。学生充任实习教师原先规定在第五学年的第二学期内进行,后改为在第五学年内进行即可。自联大师院的附设学校(下称附校)建立后,联大师院便开始定期组织学生到附校进行教学实习,而在此之前联大师院学生只能去附近的中等学校进行实习,如1939 年4 月3 日,教育学系、公民学系第2 次联席会议就公民训育系二部学生实习的问题作了讨论,决定派人与学院附近的天南中学接洽教学实习①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稿1938-1949[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2):98.。自1941 年12 月起,联大师院学生的教学实习主要就在附校进行了,但附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儿童(小学及初中)教育为首,其次才是作为联大师院学生参观与实习行政、训导与教学方法的场所。而1942 年联大师院有四、五年级学生共计70 人,如果全部集中于附校实习,各班必须经常更换教员,对附校的教学质量发展不利,再加上考虑到当时中等学校师资缺乏和学生见习补贴不足等社会现实因素,所以又采用“离校实习办法”这一弹性方法,以服务成绩代替实习成绩。1942 年3 月18 日,西南联大第209 次常委会议就有决定:“可以用服务成绩代替实习成绩,由师范学院负责制定办法。计有3 条原则:一是学生应聘须得院方许可;二是离校实习以教学为限,如果担任行政工作,仍需兼课;三是如果有的愿意留校实习或继续研究,可由学生自己确定,但需要先期呈报”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会议记录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223.。可以看出,师院对于学生实习见习的要求是突出师范性的要求,必须要求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然而,由于离校实习组织的并不严密,要求也不明确,加上时间仓促,所以实习效果并不好,学生所呈交的实习报告大多数不符合要求。为了保证实习质量,联大师院重申教学实习必须切实遵循以下4 条规定进行:一是先请指导教师;二是将教学计划送请指导教师审查并讨论;三是指导教师实际视导;四是实习报告每学期写一次,送请指导教师审查。
面对新时代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培养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四有”好教师,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当积极借鉴联大师院的办学经验,通过嵌入通专并兼的课程设计、构建学术协同教学体系、打造院校—中小学双向互动机制,在专业知识方面力图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会贯通,从而使得师范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又能以学术研究的思维对待教学问题;在人格情感方面确保学生坚定爱国守法、潜心育人的理想信念,秉持立德树人、公平公正的道德情操,践行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仁爱之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权力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单边主义势力与全球化浪潮并行,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量子技术蓬勃发展,这些新形势、新变化、新格局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挑战、新要求、新使命。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当学习联大师院通专并兼的课程设置,把人文通识类、师范通识类、学科专业类三类课程作为突破口,把基础教育的现状作为出发点进行考量和设计。相关专业负责人要进行长远考虑和及时调整,明确哪些课程对应这三类课程。
人文通识类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中帮助学生扩展学科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产生新师范教育所要培养的“通才”型人才的基础,以高标准、高要求开设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通识类必修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师范通识类课程作为各个师范专业的工具性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是各个师范专业的学生以后在教学岗位中实践所需要用到的教育思想、手段和办法,因此这一类课程能否提供不同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共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即这类课程需要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学习心理等为授课内容,否则对于日后担任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岗位的学生而言并没有普遍适用性。与此同时,除了开设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师范类通识必修课程,还应开设一系列师范类通识选修课程,如世界教育前沿问题、教育哲学等课程,帮助学生开拓教育领域的国际视野,掌握教育变革的新局势。学科专业类课程要做到:学科基础课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系统学习、学科专业课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挖掘和重点探究、学科研讨课重视学科整体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如联大师院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自商丘至近代全部文学历史之论述,包括诗赋词曲小说散文各体”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11.,相较于文学院的“以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化之一目,说明其发展及演变”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03.而言更加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而中国文法研究等课程则与文学院合班授课,以理论授课为主:“本学程着重文法理论,欲由此建立中国文法之原则,复根据此原则以断定中国语言之结构方式,然后更进一步作史的研究”。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13.作为学科研讨课的国文教材教法研究直接将当时中小学国文的教材、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师范性和学术性作为教师培养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的争议始于20 世纪20 年代,“独立派”与“合并派”在1922 年新学制审查会上“辩论最久”且“最烈”的关键议题即为“师范性”与“学术性”何者第一的问题。自此之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互动成为一条贯穿于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线索④陆道坤,许游.论“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基于“师范性”与“学术性”互动的角度[J].大学教育科学,2019(6):9-14.。从联大师院的育人理念和目标来看,联大师院希望培养的教师是既能够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综合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管理,又能够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以学术研究的方法解决其遇到的相关教育难题的人才。为此,我国师范类专业应当构建学术协同的教学模式,采用以某一问题或知识为研究主体、以自主探讨为授课形式、以合作研究为作业形式、以汇报演讲为评价方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是促使学生不断深度理解某一教育知识或剖析某一教育问题,从而实现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性目标;二是促使学生掌握理解某一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把通过亲身经历掌握知识的过程作为能条理清晰且灵活地表达自身观点的基础;三促使学生提升其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教学技能的师范性目标。
从联大师院见习、实习的实际过程来看,联大师院不仅保证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长度和质量标准,而且还确保了实习学校的课堂质量不被影响⑤陈国安.新师范教育的基本特征与系统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0(3):150-156.。因此师范院校应当与中小学校主动合作,打造院校与中小学互动平台,积极筹建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并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将其作为师范生见习实习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将其作为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术平台。师范院校、师范生与中小学校三方共同研讨基础教育相关研究领域,围绕中小学学校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问题和改进中小学师生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进行学术成果的共创共享,从而实现师范教育实习实践质量的提升与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相结合的双赢目标。
尽管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仅存在8 年,但在这8 年期间不仅为云南省培养了一批优质中等教育师资,而且给云南省后续的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树立了一个典型。从联大师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来看,其追求的是通识性与专业性的深度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高度统一,其通识性和专业性的深度融合体现在联大通识课为联大师院学子打下了“博而反约,通而入专”的基础,而合班授课的专业课程更是兼具学理性和通识性的特征;其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高度统一体现在既要求联大师院学生通过其所属各系组织的针对中学教材、教法、教学的调查研究以获得相当的学术造诣,又通过日常管理和实习、见习严格训练联大师院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师德素养,力求培养出知识思想、态度、理念、人格等方面皆可做到引领学生、作出表率的师范毕业生。这些培养优秀师范生的本科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当前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