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秦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多发的外周神经疾病,是因为体位突然变化,从而导致一过性的眩晕,多可自行消失,少数可持续发作不缓解。现在临床对其病因仍不明确,一般考虑是因为椭圆囊位觉斑上附着耳石,因其他原因掉落在壶腹嵴或半规管内,从而使大脑接受错误信号而诱发眩晕。张祎等[1]证实,该病的发作几率是所有眩晕疾病的30%左右,占所有周围性神经病的40%,而女性多发,比男性多达3~4 倍,尤其是40~60 岁的围绝经期妇女。现阶段,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主要是耳石手法复位疗法。临床上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且手法复位效果良好,其次是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复位难度大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刘斌等[2]研究发现,有70%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接受手法复位后还能发生连续的不适感觉,其表现不典型。主要有醉酒感或晕船感,或者是不典型的头晕、头胀。患者常因此导致精神高度紧张,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严重干扰患者的工作和学习。此次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给予Brandt-Daroff 锻炼,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 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50 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42~72 岁,平均年龄(57.7±5.8)岁;病程1~18 d,平均病程(11.6±3.7)d;前庭功能:减弱10 例,正常15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13 例;年龄43~74 岁,平均年龄(58.3±5.4)岁;病程1~16 d,平均病程(10.4±3.3)d;前庭功能:减弱12 例,正常1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耳鼻喉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修订的关于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要求[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②行手法复位后仍存在头晕症状。
1.4 排除标准 ①患者精神不正常,感觉异常或伴有颅脑损伤;②患有其他前庭疾病的患者,如梅尼埃病;③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正规手法复位治疗。如果患有水平半管结石的患者,用Barbecue 翻滚术进行处理:①患者从座位转为平躺姿势,头部与身体呈90°角;②身体从仰卧到俯卧,头部继续向健康方面转90°;③头部继续向健康侧旋转90°;④坐起。在减少治疗过程中,没有在任何位置发现眩晕和眼球菌。以上四个步骤每次都被记录为循环。在每次治疗循环后休息5~10 min,并且一般治疗持续2~3 个循环。治疗后,要求患者在12 h 内尽量躺在健康一侧。如果确认了水平半圆形嵴顶结石,应使用Gufoni 治疗来改变眼球震颤的方向:①保持头部直立,坐在床边;②快速躺在受影响的一边,并在诱导射击地面黑眼震颤后保持大约1 min 的位置;③头部迅速转动45°,保持2 min;④快速回复休息。如果转化成向地性眼震,可做Barbecue 翻滚复位。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重复上述方法,直至症状松弛。如果在重复>3 次后症状没有缓解,则表示治疗失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randt-Daroff 锻炼治疗,患者在床边直立,双腿自然下垂;迅速位于受影响的侧面上,面部转弯45°到另一侧,眩晕后30 s 坐下;快速落到另一侧,眩晕消失后30 s。整个动作练习2~3次/d,并在3 d后重复。如果效果仍然差,可以在7~10 d 后重复。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6.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1 个月评价疗效,采用DIX-HallPike 试验和滚动试验评价疗效,根据2006 年贵阳会议制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4],分为治愈、有效、无效3 个级别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眼球震颤和眩晕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眼球震颤和眩晕明显减少;无效:患者眼球震颤和眩晕没有显着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6.2 比较两组患者的VSI、DHI 评分 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VSI 评价,VSI 的总分为0~60 分,得分越高表示前庭症状越严重。DHI 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眩晕症状越严重。
1.6.3 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分级 根据DHI 得分进行眩晕障碍分级。0~30 分为轻微障碍,31~60 分为中等障碍,61~100 分为严重障碍[5]。
1.6.4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定量表进行评定,满分100 分,>90 分为非常满意;60~90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n(%)]
2.2 两组患者的VSI、DH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SI、D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SI、DH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VSI、DH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VSI、DH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眩晕障碍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分级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n,%)
许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成功耳石手法复位疗法后会出现不适症状,现对其发病原因仍不明确。其对发病机制的一般共识是因少量的耳石碎片掉落在半规管内,引起壶腹的感觉细胞功能抑制,从而出现眼震和眩晕。而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椭圆囊功能仍未恢复,同时因各种原因诱发中枢性神经功能紊乱,或者外周性前庭功能不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因长期患病,导致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增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刘博[5]的试验结果证实,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作时间有相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治疗前后的较短时期内会出现适应性改变,所以给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及时快速的手法复位能明显降低产生残余症状的几率。所以,临床上针对减轻和防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出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近几年,有许多学者发现,过度控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的姿势无法充分避免此病的再次发作,而且如此管理会严重干扰患者的一般活动,对其造成心理负担[6]。而使用Brandt-Daroff 锻炼则能显著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残余不适症状的程度[7]。此操作手法最先是改善后半规管异常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但是其病理机理不确切。一种理论是将壶腹嵴内的耳石碎片剥离,使体位不会过度干扰壶腹嵴;而另一种理论是通过手法使中枢神经习惯于大量的刺激,但Brandt 本人却不赞同此种理论[8]。张甦琳等[9]说明了Brandt-Daroff 锻炼可以改善许多种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症状,而且效果都很明显。此种方法操作简单,患者极易接受并学会。因为突然的体位改变会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所以许多患者有极强的心理负担,担心复位后还会继续发作,并担心过度的运动会诱发眩晕,导致患者不敢进行幅度较大的运动,对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10-12]。因此,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后还要详细的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一般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教育患者尽量避免服药,放松心情,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缓解残余不适症状。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给予Brandt-Daroff 锻炼治疗有助于促进前庭中枢的代偿,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效果明显,而且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