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温雪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大湾区青年国家认同。大学生作为大湾区青年核心群体,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事关大湾区大学生成长成才,更关乎全面贯彻“一国两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最重要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接续和弘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持和推动,具有独特作用和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弱化、虚化的状态。因此,探讨大湾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秉承原则、逻辑机制与创新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起源: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在长达5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文化精神、思想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不乏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激励不同民族人民协同共进的精神基础支柱与思想驱动引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赋予强劲动力。开展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起源即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详细而言,中国道家思想要求社会结构塑造需以“家国同构”为恪守原则,更在思想理念方面倡议“家国一体”。事实上,这不仅是古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更是政治行为准则的指导要求。“家国”理念将家园建设与国家发展进行“缠绕捆绑”,将个人家族与国家前景密切联系,塑造协同发展的道德理想。同时,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提及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完整表达。囿于中国多民族的现实原因,在发展历程中产生多次分裂战争。而正是在战争冲突之中,中国方才凝聚“统一”发展文化思想,推动民族认同深化、民族凝聚加强。
(二)理论支撑:社会主义的隐晦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爱国主义进行明确提及,仅围绕国家建设进行了论述。马克思经典理论认为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视阈,对资产阶级狭隘的爱国思想进行批判。列宁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论基础上,提出爱国主义需要根植民族发展及共产主义事业建设,围绕特定历史使命进行奉献。后人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国家理论,系统称之为马列主义爱国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该理念重点阐述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有关人与国家的联系,是国家理论的核心内容。源自社会主义的马列主义爱国理念,成为新时期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的思想源泉,也为具体开展路径供给丰富理论资源及科学系统指导。
(三)时代呼唤:国际形势的作用需求。谓之爱国主义,并非单纯源自民众对民族文化、故乡家园的认可,更是一种基于国家、个人联系的深层理性思维。通俗而言,此种理性思维是指个人发展取决于国家社会整体环境;民族及国家的发展源于个人存在和奉献。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并以开放友好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履行自我责任、世界稳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崛起持反对甚至仇恨态度,频频在经济贸易、民族主权、文化往来等领域制造负面舆论和事端。其中,港澳由于制度特殊及环境差异,更是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意图重点侵染的地区。2019年,香港部分学生受到西方反华势力蛊惑,在港挑动争端、暴乱,致使市民安全、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大湾区高校尤其是港澳地区高校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作出明确判断,使用科学视野审视形势,充分认知时代特点,在中央、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历史与现实的一致性原则。于现阶段而言,实施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务必要重视历史、时代的双元特点。其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考验中凝聚的宝贵财富。因此,开展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重历史传承性。就微观层面而言,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价值和独特优势。就宏观层面而言,应当引导大湾区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功绩与错误,既要对错误历史提出批评指正,也需对历史功绩进行全面了解。爱国主义虽具有显著历史性,但并不意味爱国主义属于教条僵化的系统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爱国主义需要始终跟随时代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和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内涵处于持续动态变化过程中,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以建设中国为典型爱国主义;在民族复兴时期以创新发展为典型爱国思想。综上,现阶段针对大湾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坚持传统的爱国主义内容,也需跟随时代步伐创新发展,以提升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解释力。
(二)政治与道德的统一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既隶属于政治规范,也归属道德准则范畴,可定义为政治规范与道德准则的有机统一。所以,在实施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政治规范及道德性要求。一方面,实施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强化政治认同,包括对国家行政体系、政治文化的积极拥护。同时,港澳大学生在面对有损国家安全、荣誉的行为能及时予以制止,履行维护国家的神圣职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国两制”,提升港澳大学生政治认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实施港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恪守道德准则规范。同时,爱国主义也指向学生个体在道德层面的义务。如若追溯起源,可能源自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可能兴起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典思想。所以,加强大湾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需根植于道德文化这一原则,运用道德资源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中的道德准则是为政治规范的必要前提,而政治规范则为道德准则附以强硬约束。
(三)理论与实践的耦合性原则。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正是思想培育、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面对形势复杂、思想冲突的社会现实,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容易产生模糊认知。因此,在开展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务必要秉承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在推进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表现于具体行动。一方面,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需要向学生传递有关爱国主义的概念、内涵,是以系统理论形式进行表达。爱国主义理论教育是否具备实效性,仍需观测大湾区大学生主体是否将相关理论落实到实践。例如,在遭遇国家与个人利益冲突时,是否可以为维护祖国利益而放弃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在理论方面强化创新、提升理论教育效果,更要引导大湾区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落实于实践行动。实现既有利于指导大湾区大学生将爱国主义具化,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一)明晰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实施思路。大湾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湾区内地城市高校应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港澳地区要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支持特区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教育主导权,逐步构建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实现“爱国者治教”。要制定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性质、内涵、准则、途径、保障措施,确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强化学校主阵地建设,改进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培养、教学评估等工作,推动考试及评核机构改革,完善教师准入和培训制度,支持开办爱国爱港学校。要重视社会教育,支持特区政府依法加强媒体管理,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创新港澳大学生赴内地交流的工作方式,更多采取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港澳大学生到内地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政策,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
(二)厘清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导向。现代多元思想文化交汇,国外信息充斥的复杂社会生态致使大湾区大学生价值思想塑造出现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开展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正向引导,帮助大学生塑造正向价值观及人生态度。在此情境下,大湾区高校需要将不同学生零散、细碎的思维想法,整合成为系统、正向的价值认同。首先,利用科学系统思维引领大学生观念。大湾区高校需要在校本课程中融入马克思经典主义中的政治观、国家观,系统引领大湾区大学生正确认知爱国主义中的科学性,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文化制度的支持。其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契机凝集大学生价值共识。港澳高校应当充分借鉴湾区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普及中华民族长期秉承的主流意识形态。再次,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蕴。最后,借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新时代要让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大湾区大学生心中,应将中国梦的缘起、内涵融入于各类课堂,鼓励学生追求卓越,自觉融入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营造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舆情环境。营造大湾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舆情环境,用环境浸染大学生。首先,大湾区主流媒体需要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主流媒体作为大湾区的“传声筒”,需要时刻牢记自身使命担当,以维护社会正义、传播积极正能量为己任。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文化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和渗透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湾区大学生。最后,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营造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舆情环境,不仅需要网络立法及国家政府约束,更需进行学生网络责任感的培育,在自我约束、义务责任共同的影响下,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此外,湾区内地高等院校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高校,需发挥自身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经验优势,与港澳地区的高校建立联合关系,帮助港澳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优化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大湾区应因地制宜,对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创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第一,打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探索大湾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发展模式,深入传播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结合模式,广泛传播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湾区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推动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第二,提升课堂主阵地能效。对于大湾区高校而言,课堂的重要职责是立德树人,培育综合发展的人才。利用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理论水平。第三,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搭建湾区内地大学生和港澳大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会议及论坛、技术考察、专业参访等方式,帮助港澳大学生了解内地的科技和文化,把握大湾区建设的历史契机,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施展才华、成就事业。
爱国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个体协同奋进、共建未来的光辉旗帜,爱国主义理应成为大湾区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湾区高校的神圣职责。大学生作为大湾区建设和“一国两制”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其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将会直接影响大湾区未来发展。加强大湾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关改革开放发展大局,事关香港、澳门长治久安,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工作。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因素,注重精准施策,保持战略定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帮助大湾区大学生成长成才,让爱国爱港爱澳光荣传统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