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赵明生徐利峰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121)
古人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意思就是说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师范院校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必须明确其办学定位,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人才培养的水准直接影响未来教育的发展。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师范生不同的需求能明显地表现在体育需求的层面上,其全面开展与高效实施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有着实践意义。基于需求来完善和设置的体育课程,对于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分析基于需求导向的高师公共体育课其背后的价值意蕴、目标及路径,对于推进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需要是引导的前提条件,引导是需要的终极目的。体育教学的“需求导向”是指:以社会、学科、学生等各种主体的需要为中心,引导与推动高校体育课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学校体育课是把不同主体的需要置于首要地位,需要的变化也将决定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的变化。抓住了主体需求,也就抓住了高师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和脉络。
面对当代师范生的个性化需求,发挥其主观性能动性是高师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提,要根据主体需求的差异从而针对性地构建课程方案并执行。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对体育的需求也截然不同。例如,有人为了娱乐,有人为了取胜,有的人为了健体,有人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师范生发育生长已趋于完善稳定,生理机能与社会适应能力都发展到了较高层次,基于需求开展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素质有效提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都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所必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肩负着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体育道德意识的重任。而现阶段,仍主要采取教与学的单向传授方式,重点侧重于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这种形式单一传授式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很难将体育课程和思政实践相融合。同时,师范类院校应以师范生的基础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实施适应学生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的知识发展体系和学科教学实践系统模式,以培养集学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的优秀教育人才队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此可见,我国高师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努力使师范生教育能适应当前的社会条件,并顺应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变化,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教育教学、学校科研、学校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必须非常重视师范生的体育需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来设计和开展教学。从主体性需要、教育行为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教学需要入手,分析当前高师院校体育教学中各种需要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引导意义,以及围绕这些需要所展开的高师院校体育课程构建的机制,力求为师范类院校以学生需要为导向建设体育教学寻找理论源头与基础。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等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推进,体育学科也更加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对个体成长的培养。高师院校体育课不仅强调体育素养的提高,更要培养师范生具备符合教师职业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高科技时代需要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品德修养。基于技能导向、健康导向、品德导向、教学导向4个方面的育人需要,全方位提高师范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创新发展的人才。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持续深入,师范生的体育需求也不再停滞于满足基本运动水平,对于运动营养保健方法、多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涉及的技术原理、运动基础知识等也在逐渐增加,如,运动美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系统。需要更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用运动技能和知识来武装自己,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理念,看比赛、懂比赛、欣赏比赛、参与比赛,为“终身体育”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因此,高师院校体育课程需基于以上主体的需求,实行相对应的措施,设置更为全面适合的体育课程,以满足师范教育对师资结构、规模和品质上的培养。
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是当今高师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导向。体育活动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命品质的提升及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有着重大影响。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个体的健康意识也大大加强,使得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能相统一,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师范生承担国家未来教育的神圣使命,一个强健的体魄与完善的身心尤为重要。然而,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锻炼和学习时间,但部分自制力较为薄弱、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不规律的学生,会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活动作为师范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科学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能有效促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的发展,来培养性格开朗、真诚耐心、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师资后备力量,增强终身锻炼的健康意识。
学校培育的人才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时代的认可。倘若高师院校培育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稍有困难时便不知所措、束手无策,则该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实践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及师范生生理、心理等特点,通过集体活动和群组游戏等,融入思想品德的教学,利用特殊的育人场景,培育有爱心、责任心强的时代新人,增强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抗压能力,更有效提高师范生的综合修养、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以强壮的体魄和完善的心智去应对社会的挑战。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使受教育者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提高,更好的服务于未来的教育事业。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保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竞赛的组织与创新等,能清楚地表达体育活动的内容、规则、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策划和领导能力。
图1 基于需求导向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体系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现阶段人类社会生活中无法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推动现代化教学发展、改变教学方式、融合教学资源、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表示:“要培育一大批具备创新水平和协作奉献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和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发展,促使教育变革创新发展。”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体育教育有机融合,针对高师院校师范生身心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体育锻炼智能化教育模式。随着体育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社会人才。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体育改革作出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应当从经济与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在学科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突破。针对师范生的特点,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有效磨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生活、生存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教学组织能力等。教学研究与实践将为高师院校师范生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在实现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性需求,建构各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从而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体育课程以发展和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为主要任务,以育人为宗旨。教学内容力图更接近于未来学生的职业与日常生活,在对学生的身体、智能、心理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教育过程中,以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框架和课程方案,为高师院校提供新的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体育教育”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育领域的最新硕果,表现形式包括精准诊断、过程监控、个性化服务和智慧决策等。
体育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体育锻炼的可视化和精准化,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技能,使体育锻炼变得更加科学、高效。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实行了科学控制和人性化设置。通过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动空间和运动模式,推动师范生课内外体育锻炼智能化管理的转型升级,更高效地满足师范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培养方案是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构架,应系统思考和正确认识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基础教育的实践者。必须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积极承担授业育才的神圣使命。在凸显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充分体现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指导师范生建立高远志向,形成科学的思想、人生观、价值理念,敢于心有梦想、敢于寻梦、勤于圆梦,勇于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任务。
基于需求导向下的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使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提出的共性目标更为个性化、具体化。抓住师范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对落实“正确办学方向”、“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深化“三全育人”都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基于需求导向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为我国高师院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体育课程寻求理论根源和依托,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