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 谭雨琦 冯安仪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昆明 650091)
文献遗产的保护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这一记忆工程关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保存的手稿、文档、报刊、文物和其他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文献保护问题,其目标是鼓励采用适当手段对具有国家和地区意义的文献遗产进行保护。[1]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记录了二战期间,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应征回国,参加滇缅公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支持国家抗战的历史。随着岁月流失,南侨机工逐渐为人们遗忘,部分散存相关机构或个人手中的南侨机工文献也面临散失的危险。开展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不仅有利于征集散存文献,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还可为电子编研,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音视频、VR等新技术南侨机工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持。这对宣传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2]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动力有现实意义。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作为载录南洋华侨支持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文献材料,其保护与开发长期受到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的重视。2002年3月,云南档案局申报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遗产第一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8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韩国光州召开,“南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档案”经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评审表决,最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成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3]2012年和2015年,中央电视台和昆明市委市政府等,利用南侨机工文献,联合摄制《发现南侨机工》《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等影视片,宣传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南侨机工文献不仅是中国抗战文献,同时也是重要“二战”文献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凭证、学术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多重研究和利用价值。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量丰富,类型繁多、结构复杂,其特色数据库建设就是要利用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南侨机工文献资源构建数字资源整合、管理与共享开发平台。开发意义如下:
就分布保管状况而言,南侨机工文献主要由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研究会、电视台、报社等机构收藏,此外,南侨机工后人、相关研究学者和网站网页等都散存有南侨机工文献。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保管条件简陋,部分文化机构或民间散存的南侨机工文献发黄、粘连、虫蛀、破损、流失问题普遍存在,许多重要文献都面临损坏散失的危险。构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首先可将各单位收藏的,以及民间散存的南侨机工文献以数字化征集或整合的方式进行集中保护。其次,可避免人为因素和外部环境对文献造成损毁。再次,可利用库房保护、异地备份、云存储等技术,对其数字资源进行长期保管,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抗战文献遗产。
抗战爆发前,全世界约有1000万华侨,其中,有8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即当时的“南洋”。由于南洋华侨人数最多,财力物力雄厚,南洋又是日军的一个侵占目标,所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性最为高涨。[4]1938年10月以后,中国海陆交通均被日军封锁,国民政府为获得海外援华军事物资,于1938年底修建滇缅公路。由于国内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匮乏,受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负责人宋子良委托,侨首陈嘉庚于1939年2月7日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招募华侨机工。《通告》得到南洋华侨的广泛响应,数月间,报名回国的华侨机工达3200人。1939年到1942年,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共抢运近50万吨军需物资和1.5万多辆汽车。据统计,将近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5]南侨机工抗战遗存有大量的历史文档、文物、报刊、杂志,以及口述资料等文献,构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不仅可将这些散存文献进行数字化整合集中,实现其资源体系化建设,同时,还可更好地发掘利用这一抗战文献,重新唤醒这段珍贵抗战记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国家认同感,凝聚侨心侨力,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提供文化助力。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6]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34条提出,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7]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真实记录了南侨机工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回国参与滇缅公路抗战物资运输,支持国家抗战的光辉历史,开展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是可整合散存云南省档案馆、畹町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广西档案馆,陈嘉庚纪念馆,中国台湾“国史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等机构的南侨机工档案文献,建成体系化资源数据库,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资源基础。二是可依托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通过举办线上展览,编辑电子图书、期刊和报纸,编制南侨机工抗战短视频等方式,宣传他们的抗战事迹,广泛传播南侨机工义无反顾报效国家、不辞艰辛英勇奋战、不怕牺牲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一,数字化建设。目前,部分收藏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研究会、电视台、报社等都已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如为摄制南侨机工抗战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派出专业团队,赴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以及国内8个省区收集南侨机工抗战文献,采访到在世15位南侨机工中14位的口述历史,征集到60多分钟的彩色胶片、2000多张历史照片,并进行数字化建设。[8]云南省图书馆收藏有20世纪30年代刊载有南侨机工回国参战报道的《云南日报》(1939-1946)、《侨光报》(该报由云南省主办,仅存有1940年4月)和《民国日报云南版》(1939-1945)等报刊,已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其二,数据库建设。如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南侨机工历史档案有850卷,为保护档案原件,专门投入经费对2000千份档案文献、300幅历史照片进行数字转化,刻盘存贮,并开发出多个专题数据库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9]云南畹町南侨机工抗日纪念馆收藏有2000余张南侨机工历史照片和4000余件头盔、摩托、扳手、马灯等遗存文物。为开展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工作,已对部分重要文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建成专题资源数据库。此外,广西自治区档案馆、福建陈嘉庚纪念馆等,也启动南侨机工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全面开展南侨机工特色数据库建设奠定了数字资源基础。
2.2.1 文献资源分散性问题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保存状况为:其一,相关机构。如南侨机工文献除保存在中央电视台,抗战纪念馆,云南省档案馆、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畹町南侨机工抗日纪念馆,福建陈嘉庚纪念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等单位外,中国台湾“国史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馆等机构都收藏有南侨机工文献。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馆都以录音、录像等方式,采集到部分新加坡南侨机工口述文献。其二,民间散存。主要为南侨机工后人或研究学者保存。如1987年9月,学者林少川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岛,对100多位南侨机工及遗属进行寻访,征集到大量口述文献,以及部分南侨机工日记、手稿、纪念章、侨务委员会奖状和军事委员会证明书等重要文献。[10]其三,网站网页。如云南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为宣传其抗战事迹,在研究会网站上公布了相关视频15条,专辑特刊6部,以及历史照片300多张等。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分散性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征集散存南侨机工文献,为特色数据库建设提供文献资源支持。
2.2.2 数据库完整构建问题
其一,单一性问题。基于收藏单位文献保管性质不同,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类型也各不相同。如档案馆建设的是南侨机工档案数据库,纪念馆、博物馆等构建的则是其文物数据库等。由于所收录的文献范围与类型不同,导致了专题数据库收存南侨机工文献资源的单一性问题,这就割裂了档案文献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南侨机工抗战文献资源完整保护与发掘利用。其二,简要性问题。以云南省档案馆为例,2009年8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办,云南省档案馆承办的“南侨机工抗战史料图片展”先后在北京、昆明、新加坡展出。利用这一展览,云南省档案馆将200余幅馆藏南侨机工照片和100余份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加工,构建“南侨机工抗战档案文献”专题数据库。此外,还依据档案原件,建成“南侨机工名录”等数据库,在云南档案信息网“专题数据库栏目”进行公布。[11]这些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在传播南侨机工抗战事迹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信息量少,建设简要问题。为此,如何全面规划、征集、整合与组织南侨机工文献资源,已成为其特色数据库构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2.3 标准规范统一性问题
其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统一问题。南侨机工文献主要为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研究会和电视台等机构保存,这些机构各自资源类型、数据格式,以及著录标准、元数据标准等差异较大,“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的著录标准与元数据标准不统一,必然对顺利实施数字资源共享带来严重阻碍。”[12]为此,在南洋华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数字资源建设中,无论是南侨机工文献数字化征集,或是共建机构文献数字化建设,首先就要统一文献资源数字化标准,为特色数据库规范建设提供条件。其二,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构建问题。构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推荐或制定统一的著录标准和元数据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建议采用国家或国际通用标准,以便于特色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及其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更好地开发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字信息资源。
3.1.1 资源征集集中
一是机构资源整合集中。党和国家长期重视抗战文献遗产保护工作,许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研究会、电视台或报社等都征集抢救了大量的南侨机工文献。鉴于此,建议依托云南省图书馆,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框架下,组建南侨机工数字资源共建联盟,统一著录与元数据标准,开展南侨机工文献数字化建设,为其特色数据库资源整合与组织提供条件。二是散存资源征集。即采用原件或数字化征集方式,将南侨机工后人或研究学者等收藏的南侨机工纸质、声像、文物和口述文献,以及部分网站网页散存南侨机工照片、视频等,在知识产权保护条件下,进行征集整合,以丰富特色数据库档案资源的收录内容与类型。
3.1.2 资源内容结构
资源内容结构为:一是纸质档案文献,包括南侨机工回国参战形成的文告、文电、公函、名册、证书和家书等。二是口述档案文献,即相关文化机构、学者或南侨机工后人等,采集整理的口述档案。三是音像档案文献,主要有照片,视频、纪录片和音视频等。四是实物档案文献,有勋章、纪念章、驾驶证、手表、头盔、扳手、马灯等。其内容记录了南侨机工招募回国、集中训练、抢运物资、事故病亡、牺牲抚恤和复员遣返等回国抗战的真实历史。南侨机工档案数据具异构特性,主要有结构化数据,如南侨机工回国人员名册、车祸病故名单等;非结构化信息,如南侨机工历史文件、声像档案和web内容的HTML、XML格式的网页信息等,此外还有部分半结构化档案信息。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体系构建参见图1:
图1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资源体系构建图
3.2.1 数据库软件
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有Oracle、MySQL、MS SQL Server、Access、Visual Fox Pro、Sybase等。建议采用美国微软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构建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该数据库软件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化界面;二是编程接口工具丰富,可为特色数据库进行程序设计提供多种选择余地;三是和Windows NT完成集成,可利用NT诸多功能;四是数据库开发具有较好的扩展空间性,可跨界运行;五是支持web技术,便于用户将数据库中的各种形式的数据发布到web上等。[13]
3.2.2 数据库类型
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存储所有的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结合数据库相关的管理软件,实现南侨机工文献的著录、管理、检索和应用等功能。建议构建四个数据库:一是资源存储数据库,用于存储基础数字资源内容信息;二是元数据库,用于存储数字资源元数据信息;三是索引数据库,用于存储索引信息;四是资源预存库,用于对数字资源进行规范。
3.2.3 数字资源规范
可以在后端数据库和原生数字资源、前端数据端口之间设置数字资源预存库,对输入的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进行数据加工和数据标引,实现数字资源的规范化建设。其一,数据加工。即通过数据清洗和转换,使多元来源、格式不一的南侨机工文献数据形成规范通用格式。其二,数据标引。依据一定的元数据结构和著录规则,整合异构信息资源,便于规范保存和后期检索利用。建议采用DC元数据标准,结合南侨机工文献特性,对题名、主题、创建者、类型、描述、格式、来源、关联、权限、覆盖范围等项著录数字资源元数据,并通过关键词、摘要等项目著录对象数据。[14]
3.2.4 数字资源存储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结构依据其资源规划,建议划分三级层次:一级可划分为“纸质档案文献”、“口述档案文献”、“音像档案文献”、“实物档案文献”等类目。二级层次依据不同标准划分,如纸质档案文献可按其性质划分为文告、文电和名册等公务文档,以及证书、家书等私人文书;音像档案文献按其信息记录方式可分为历史照片、录音材料、影视片和相关视频等;实物档案文献按其形式划分为勋章、纪念章、驾驶证、手表等。三级层次则可根据主题,呈现具体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南侨机工文献信息内容。索引数据库由文本信息和语义信息构成。文本信息是基础,语义信息是在文本基础上实现的更深入的带有交互色彩的检索和定位。元数据库则包含文档元数据、照片元数据、录音元数据和音像元数据等对象内容。[15]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开发性资源利用就是通过网页信息服务、数据多向开发和融媒体通道多形式推广等方式,提供利用其数字信息资源。开发性资源利用参见图2。
前端网页设置的功能是通过构建整合的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平台,通过主题、时间或类型等检索途径,向公众提供原始文献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一是栏目设置。为更好地呈现南侨机工文献数字信息资源,建议网页设置三级目录,同时,在网页主页和各级目录之下设置检索入口,提供栏目内和跨栏目通检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检索功能。根据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实际,设置分类检索、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和和二次检索等多类检索工具。此外,在二、三级页面左侧可设置目录层级下拉菜单,便于向利用者呈现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层次,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二是信息呈现。其一,可通过基于标签和关键词等的关联聚合,实现特定南侨机工文献信息相关内容分布式异构数据的全方位集中,便于公众深度了解南侨机工数字文献。如检索南侨机工滇缅公路运输,页面会集中显示不同来源的关于滇缅公路运输的文件、图片、视频或影视片等文献数据。同时,基于关联聚合,利用tableau、geoda等专业软件还可进一步实现数字资源的可视化,使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具体。其二,可探索全新形态的信息呈现方式。除文本、图片等传统文献载体外,部分南侨机工文献数字资源如实物、抗战场景等可采用3D建模、VR、AR等技术进行数字修复、数字还原等,访问者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11]感受南侨机工抗战历史画面。
这是指依托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全面挖掘文献数据资源,开发南侨机工文献信息。主要方式有:一是利用利用Cult3D、viewpoint 360度环视等VR技术,整合南侨机工文献数据资源,举办南侨机工抗战文献专题虚拟展览或构建可视化服务平台,使公众通过触觉、视觉、运动等多种感知,[13]感受和体验模拟南侨机工抗战历史空间。二是利用南侨机工数据资源,将同一主题的历史文件、照片、录像、录音或实物档案文献等进行编辑加工,编制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等,向公众提供多文本、形象生动的南侨机工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三是利用南侨机工音像资源,剪辑制作南侨机工抗战短视频,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广泛传播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四是依托特色数据库,打造南侨机工抗战文献APP,以多媒体、超文本形式,定期推送抗战专题,增强南侨机工抗战事迹宣传效果。
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应用还可从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两个方面,借助融媒体通道扩大宣传推广范围。在学术界,可通过召开云论坛,在线直播座谈会,刊登数字学术报告、专业论文等手段,向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推广宣传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提高这一数据库在专业学者中的知名度和使用程度。此外,通过学者的使用反馈也可以进一步改进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的项目设计形式和数据库内容,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在社会推广方面,可以利用融媒体宣传通道,将广播、电视、手机等可视终端融合起来,借助广播、报刊、杂志、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通道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进行宣传,提升民众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数据库的认识程度,借此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南侨机工档案文献作为记录南洋华侨参与滇缅公路运输,支持中国抗战历史的传承媒介,不仅是记录历史事实的重要资料,更是当时全球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救亡图存、齐心抗战的历史凭证。因此,构建南洋华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和挖掘,不仅有利于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还有利于解决纸质资源发掘时空局限性问题,提高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利用率和知名度。此外,还可通过对南侨机工档案文献的数字化推广,增强全球华人侨胞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