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的语义及意象图式

2022-08-26 06:11王璐菲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前段图式语义

王璐菲

(1.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 400031;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89)

现代汉语“V上”的语义和“上”的语义密切相关,吕叔湘[1]将“V上”所表达的语义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又分为两个小类:1.表示动作有了结果,有时兼有合拢、存在、添加于某处或达到一定目的或标准的意思。2.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强调开始。第二类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第三类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低处到达高处,并指出有些并非从低处到达高处,指表示达到一定目的,如:考上大学。刘月华[2]则进一步将“V上”语义分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从学者们对“V上”的语义归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动作有了结果”“达到一定目的或标准”还是“达到一定目的”,“V上”都凸显了“达成”,而“强调开始”亦可以看作“达成”以后的开始。这和“上”的原型语义“从低处向高处的运动”是有关联的。因为“运动”总会有“起点”或是“终点”,而“达成”是有“起点”也有“终点”的运动,“开始”也是有“起点”的。而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其本质上都属于“达成”,状态意义则强调的是“开始”。

基于此,我们将“V上”所表达的语义分为“空间域位移指向性达成义”“非空间域达成义”和“新状态开始义”这三大类,并试图构建“V上”的意象图式,以此对“V上”丰富的语义进行解释说明。

一、“V上”的空间域位移指向性达成义及意象图式

根据刘月华[2]的分类,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移动”是“V上”结构的基本语义,也是原型语义。在这里,“上”作为趋向动词保留的词汇意义最多,“V上”的原型语义呈现的是物理空间域中的一个完整的位移事件。税昌锡指出:“一个完整事件大致需经历起始、活动持续和活动终结三种态势,而且从起始到终结是一个单向顺递的过程。活动终结即转为事件的遗留状态。”[3]同样,“V上”的原型语义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位移事件,我们可以提取“V上”所表达的三个语义要素,即1.离开起点—活动起始;2.由起点向终点向上的移动(路径)—活动持续;3.到达终点—活动终结。例如:

(1)在地面上体重是50千克的运动员,登上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

(2)它还有尖牙利爪,遇到牛这样的大家伙,就从后面跃上牛背,抓住头颈,前顶后扯。

(3)海格立斯死后被封为神,送上天空,成为武仙座。

(4)他疾步赶上山腰,两手卡着腰眼,站立在一块岩石上聚神地凝视着、观察着战场上的种种动静。

以上例句中,“登”“跃”这类动词本身表示由低到高的运动过程,与“上”结合,不断激活并凸显位移的终点。“送”“赶”这类动词本身并没有强化由低到高的运动过程,但是位移主体和终点之间存在高低之分,与“上”结合,位移的指向仍然是由低到高,凸显位移主体到达终点。在这里,射体(tr)就是位移主体,一般由句中的主语承担,界标(lm)是位移终点,一般由句中的宾语承担。射体往往是有生命的,如句中的“运动员”“海格立斯”。界标一般是处所名词,如“珠穆朗玛峰”“天空”,意象图式如下:

图1

“V上”表达空间域的位移义,方向是由低到高,凸显的是位移终点,也就是凸显达成。因此,我们将这一类统称为空间域的位移指向性达成义,其意象图式就是路径图式。

“V上”不但可以表示纵向位移,而且可以表示横向位移,这实际上就是将纵向空间引申到横向空间。具体说来,又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

(一)“V上”表示射体由近到远趋向界标,也有可能是射体和界标之间的相向运动,但是凸显的都是射体和界标之间互相接触,也就是达成。“V上”从而也获得[+接触]、[+到达]的语义。例如:

(5)我总是在追赶他,而且我知道要想赶上他,就得加快脚步。

(6)到了拐弯儿的地方,他才追上那个人。

(7)例如细菌家族中的苏云金杆菌,害虫碰上了它,便会通过“胃肠毒”作用,使害虫致病死亡。

(8)如海上航行一旦遇上了浓密海雾,船只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发生触礁、搁浅。

在例(5)和例(6)中,射体就是作为主语的位移主体,由近到远趋向界标。而例(7)和例(8)中的“碰上”“遇上”则存在多种可能,可以是射体由近及远趋向界标,也有可能是射体和界标之间的相向运动,无论是哪种情形,“V上”都表示受外力作用的双方,由于动作互相趋近并最终于某个位置接触或达成。在这种情况下,位移终点不好说,或者不必说,上下文一般不会出现表示位移终点的具体空间位置,位移终点有时是隐性的。如例(8)中的“遇上了浓密海雾”。我们将上面的情形用意象图式表示如下:

图2

(二)“V上”表示射体由远到近趋向界标,但是“位移”意义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附着]的义项,凸显射体到达并且附着于界标,与界标成为一个整体。有时候,射体和界标是一个整体中的不同部分,两者相互接触,融为一体,便产生了[+闭合]的义项。无论哪种义项,凸显的仍然是“达成”。如:

(9)它可以保持木料原有的天然花纹,又罩上一层光洁的外衣。

(10)所谓文明结婚呢,就是穿上这纱衣服啊,戴上礼帽啊。

(11)很多高级宾馆或写字楼,夏天进去要披上衣服,因为太冷。

(12)假如闭上一只眼看立体电影,就不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在上面的例句中,例(9)和例(10)射体“一层光洁的外衣”“纱衣服”“礼帽”由远到近到达并且附着于界标,成为界标的一部分或者与界标融为一体。例(11)和例(12)中,“门”和“门框”“上眼皮”和“下眼皮”是一个整体中的不同部分,射体和界标相互接触,便产生了“闭合”的语义。在这些情况下,位移的终点可以被说话者双方推导出来,导致有关位移终点的信息为说话人所忽略,因此位移的终点是隐性的。“V上”语义在于强调受事的客体也就是射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接触或者附着与界标,与界标融为一体。其意象图式如下:

图3

二、“V上”的非空间域达成义及意象图式

(一)“V上”的时间域达成义。“V上”的时间域达成义表示事物通过动作或某种方式,达到某一个时间点,或者达成某一段持续时间。如:

(13)2002年,我参加NBA选秀的当口,正赶上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

(14)别人都是九月份入的学,晚了赶不上考试,拿不到学分就麻烦了。

(15)据估计,死海中的全部食盐,足够40亿人吃上2000年。

(16)去看10公里以外的亲戚,一般都要在亲戚家住上一宿。

在例(13)和例(14)中,“赶上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表示“赶上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这一时间点。同理“赶不上考试”也是“赶不上考试的时间”,“V上”都是表示实施主体作为射体,向某一个时间点趋近,并且达到某个时间点。在这里空间位移的终点对应着时间位移的终点。在例(15)和例(16)中,“吃上2000年”“住上一宿”都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空间位移的终点也可以对应时间段的终点,施事主体作为射体,在某一动作的影响下,实现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持续,并最后在时间位移的终点终止。“V上”凸显射体在某一时间段的达成或者实现。意象图式如下:

图4

(二)“V上”的数量域达成义。“V上”的数量域达成义表示的是事物通过某种动作或者方式,达到某一数量。这也是空间域的指向性达成义通过隐喻结构性的映射到数量域的体现。位移的终点对应着数量位移的终点。如:

(17)还有的地方,外地的车辆从它那里经过,要罚上一万元的“赞助费”。

(18)他会咬文嚼字,跟你说上一大通。

(19)湖中波平如镜,水味甜美可口,到天池来游览的人都要喝上几口,甚至装满水壶带回去,与亲友共享。

在上面的例句中,施事主体依然是射体,向某一数量靠近,并且达到某一数量。“V上”凸显的是射体在动作的影响下,达到某一数量。这个数量可以是具体的数量,比方说“一万元”,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数量,比方说“一大通”。具体可以用如下意象图式表示:

图5

(三)“V上”的目标域达成义。“V上”的目标域达成义主要表达的是人或者事物通过某种方式,一般是努力,达到某个目标,或者达到某种心理标准。因为这里牵涉到目标的达成,那么在达成目标之前肯定有着一种“心理期待”。如果我们把整个目标达成事件分为达成前段、达成段和达成后段这三段来看的话,这种心理期待就隐含在目标达成前段。例如:

(20)我爸妈不想让我再走他们的路,想让我过上更好的日子。

(21)后来,在谢云的帮助下,我当上了群众演员。

(22)为了让大家早日住上新房,政府统一安排在去年4月至7月间重建房屋。

(23)经过面试,一家不知怎么回事,竟没看上我,但另一家却对我非常满意。

例句当中“想让我过上更好的日子”“当上群众演员”“住上新房”其实就暗示着之前“没有过上很好的日子”“没有当上群众演员”“没有住上新房”。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目标达成前段的状况。因为有这些状况,于是便有了“想过上更好的日子”“想当上群众演员”“想住上新房”这样的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成为现实也就意味着目标的达成。同样,“竟没看上我”中的“看上我”是表示达到某种心理标准,人们也会在“看上我”之前对“我”有一种心理期待,“看上与否”取决于是否达到了达成前段预设的心理期待。所以,这类的“V上”与其他类的“V上”虽然都包含了“达成义”也就是一种“动态改变”,但他同时还有一种达成前段的预设,也就是一种心理期待。达成目标还牵涉到“过程”,有过程才会实现目标,所以在句子上我们看到了“在谢云的帮助下”“经过面试”这一类体现过程的成分。有时候,这种“过程”可以不在一句话中直接显现出来,而是直接说明达成的结果。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们会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样的句子也是成立的,但其实我们从这个句子当中,依然可以发现,它仍然隐含目标达成前段——他们没有过上更好的日子,要经过努力,也就是“过程”才“会过上更好的日子”。因此,这里的“V上”表达的“动态改变”总是有一种“心理期待”的,也就是隐含“目标达成前段”。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进一步说明。

“V上”表示目标域达成义,射体依然是施事主体,达到某一目标或心理标准,而在目标或者标准达成之前,也就是在起点的位置,都隐含着一种心理期待。意象图式如下:

图6

三、“V上”的新状态开始义及意象图式

蔡永强指出:“一个行动元在外力的作用下从起点开始前进,到达某个终点,我们既可以将此终点视为终结点,也可以将此终点视为新的起点。”[4]

那么“V上”的语义是由空间域结构性的映射到时间域,表示新状态的开始。它凸显的是两种不同状态的临界点,强调新的动作状态的开始。例如:

(24)抬起手来,还没敲门,心先哆嗦上了。

(25)这天半夜起来,一边给马拌料,一边又骂上了。

(26)刚盖起来的房子怎么又拆上了。(转引自《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27)还没说他,他就掉上眼泪了。(转引自《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在上面的例句中,空间位移的终点其实就对应着时间轴上施事主体发起或形成某种状态的起点,其语义着眼于人或者事物产生新的状态并持续下去。射体是施事主体,界标已经完全淡出。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表示“新状态开始义”的“V上”经常会带有“超出预期和常态”的语义特征。比方说我们一般只会说“掉下眼泪”但是在这个特定句式下,我们可以说“他就掉上眼泪了”,“掉上眼泪”跟预期相反,本来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掉眼泪,所以在这里有超出常规,状态转变的含义。同样“心先哆嗦上了”“又骂上了”“又拆上了”“掉上眼泪了”这类都暗含着“跟预期相反,超出常态”的意思。而自然状态无法预期,所以我们不会说“怎么又下上雨了”只会说“怎么又下雨了”或者“怎么又下起雨来了”不用“V上”结构。人的行为则是可以有预期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又忙上了”“他又掉上眼泪了”等等。这一点又印证了我们在上文所说的,“V上”结构在表达目标达成时,一定是有一种心理期待的,而在这里,则是有所“预期”。

“V上”表示新状态开始义的意象图式如下:

图7

结语

我们从“V上”结构中的“上”的虚化出发,发现现代汉语“V上”结构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语义其实都和其原型语义“从低处向高处的运动”有联系,在对“V上”结构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不同语义的意象图式。总的来看,“V上”凸显动作的达成,即“动态改变”,特别是凸显目标达成或新状态开始时,往往包含了达成前段所具有的“心理期待”或“心理预期”,因此会有“考上大学”(合预期)和“掉上眼泪”(反预期)这样的表达。

与此同时,“V上”结构的引申意义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利用意象图式进行教学或许能够化繁为简,给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前段图式语义
心肌桥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情况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语言与语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请你发明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自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