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合唱编配
——以《越人歌》为例

2022-08-26 08:20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织体乐句和弦

张 益

一、作品介绍

《越人歌》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翻译作品,也是《楚辞》的艺术源头,收录于汉代刘向所著的《说苑》卷十一《善说》篇中的第十三则“襄成君始封之日”篇。其中“榜枻越人”所吟唱的歌曲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讴歌。著名作曲家刘青对《越人歌》进行谱曲,邓垚、白栋梁配伴奏,通过民族五声调式表达古诗词的韵味,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旋律,赋予了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新的生命,成了一首传唱度高、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的古诗词类现代声乐艺术创作作品。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欣赏了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与钢琴家陈萨演绎的《越人歌》并为之所深深地吸引,因此笔者尝试着将《越人歌》改编成合唱的形式。改编后的《越人歌》,保留原歌曲的基本结构,通过加强和声色彩与声部织体的变化,使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更加突出。该作品有女声合唱与混声合唱两个版本,本文主要分析《越人歌》女声合唱的编配。

原文: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pi)好兮,不訾(zi)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词整体表达了不同阶级之间和谐平等的生活状态,是一种跨越阶级的赞美抒歌。最后一句话“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经常被引用的诗句,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表达作品内心的情感。

二、《越人歌》的音乐分析

古诗词声乐作品《越人歌》是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对比型的二段式结构,其中副歌部分反复作为独立乐段,后改编为三声部的女声合唱,结构不变。

曲式结构图如下:

引子 A B Tr. B 1-8 9-24 25-34 35-38 39-55

这个作品为G宫五声调式,由AB两个对比乐段构成,通过钢琴间奏后反复B乐段,旋律优美流畅,娓娓道来,深刻地展示了君悦君兮君不知的惆怅、遗憾和失落情绪,但从音乐中又传递越人优雅的品质。

引子(第1-8小节),可分为两个层次,4+4方整结构,引子的旋律材料出自a乐段,钢琴伴奏织体中出现的琶音,营造出古曲吟诵的风味,速度舒缓,呈现出搴舟中游的画面感,通过引子显现了原歌曲的部分旋律,深情而细腻,为主题的进入提供了情绪上的铺垫。

A段(第9-24小节),由两个对称并行的乐句构成,8+8方整结构,整体的旋律呈波浪式起伏。第一乐句主题旋律从下行属—主的五度跳进后反向进行回到属音,类似同音反复的写作手法,形成波浪式的旋律形态,节奏与歌词的结合,恰当地再现了古人吟诵的状态,声音婉转,平稳的气息控制下娓娓道来的诉说。这一句是高声部和中声部的二声部同节奏织体,第16小节停留在属和弦,通过声部反向进行引入低声部。第二乐句织体上为三个声部对位式的复调写作手法。

B段(第25-34小节)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也是全曲的情绪高点,同头异尾并行的二句式,4+6不方整结构,织体上为纵向的和声性的写作方法,钢琴织体连续的十六音符跑动、旋律音区跨度大、重复强调歌词、饱满的情绪,以及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弦(减三和弦、重属和弦)来表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复杂情绪。

间奏(第35-38小节)再现引子的材料,左手变成连续的十六音符延续B段的织体,第38小节通过声部反向进行重复B段。

B段(第39-55小节)重复B段,终止后有扩充。整体上跟前面相同,在织体上进行了细微的变化,第38小节提前两拍用衬词“啊”进入,为八度音程做铺垫;第42小节第三拍高声部增加一个上置声部,与B段形成音区、情绪上的对比。重复的三次“心悦君兮君不知”,第三次陈述通过速度放缓、节奏拉宽、音符自由延长,表达心中的失落、遗憾、不甘心的复杂情绪,这一句既是终止后的扩充,也可以承担尾声的功能。第53小节合唱声部保留在长音上,钢琴声部再现主题旋律,形成首尾呼应,让人联想与王子搴舟中游的美好回忆。

三、合唱编配的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作品和确定合唱体裁

合唱作品的创作,一类是作曲家独立创作,一类是将民歌、单声部歌曲、器乐作品改编成不同类型的合唱。创作合唱作品的难度大于改编合唱作品,对于非作曲专业出身,且有一定作曲理论基础的指挥,不妨从合唱编配入手,根据自己合唱团的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编配。并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适合进行合唱编配,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才有进行合唱编配的可能:

1、编配为合唱的原歌曲通常是人们熟悉,但改编后的多声部合唱形式既熟悉又陌生,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对于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杨鸿年《感恩的心》、《闪亮的日子》;陈国权《追寻》、《在太行山上新编》;姚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笔者选择的《越人歌》,是声乐专业学生演唱率比较高的作品,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将其改编成合唱版,形成与独唱独特的艺术风格。《越人歌》细腻抒情、柔美的性格,适合改编成女声版。

2、旋律流畅、自然,以常规的节奏型为主,节奏韵律比较稳定,比如《教我如何不想她》、《东方之珠》;如果独唱感太强的宣叙体,或散板性格的艺术歌曲,节奏自由多变则会影响合唱效果,不太适合进行改编,如《嘉陵江上》、《故乡》这类作品。同时还有一些作品个性化感情叙述、旋律的口语感太强,节奏太过动感都是不适合改编的。

3、原歌曲本身有较大的合唱编配空间,如和声走向,旋律扩展,音域音区,可增加引子、尾声、新的结构。这个内容上升到了高层次的作曲技术角度,独唱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其基础上配和声是常用的一种合唱编配手法。但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地进行再创作,将提升作品艺术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武汉音乐学院陈国权教授改编了大量经典的合唱作品,他提倡保留原歌曲的结构下在适当的位置增加结构,以此更加丰富作品。他编配的《天路》,在原歌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合唱引子,增加了三拍子的新结构,展现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的场景;《在太行山上新编》增加了充满和平的大调色彩的合唱段落,女高音的领唱犹如和平鸽在蓝天翱翔。

(二)为原歌曲旋律选择声部

编配合唱时,原歌曲旋律应当交由哪些声部演唱,这需要研究旋律的声部属性。一个作品,这一段给这个声部,那一段给那个声部,多样的声部呈现对于形成合唱的整体布局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演唱心理学。《越人歌》是一首女高音作品,在合唱中主旋律声部交给高声部比较适宜,中声部和低声部担任和声声部和对位声部。第一乐句选择高、中声部形成二声部合唱织体;第15小节将旋律声部交给中声部,高声部变成同节奏的上置声部,丰富和声色彩。第16小节中声部保持长音,低声部开始进入,与高声部形成反向进行,声部织体变为三声部织体,音域扩宽,音响更加丰富,和声色彩更鲜明,整体的层次感加强。第二乐句主旋律仍由高声部演唱,中低声部则担任较为自由、独立的复调性声部。与第一乐句形成声部织体上的对比。

乐段的开头旋律为八度跳进,因此仍由高声部担任,整体选择同节奏和声性的织体,加强和声色彩。重复的B段整体结构没变,第42小节第三拍高声部增加一个上置声部,歌词相同,音域、情绪、力度与前一句发生变化,增强音乐情绪的表达。

(三)和声运用

《越人歌》的旋律是民族五声调式,常要求旋律声部以外的声部有流畅性的旋律风格,在写作时,横向的进行有时比纵向的和声音程关系更为重要,声部的进行则可随着旋律自由流动。歌唱的旋律为民族调式,钢琴伴奏则是大小调式,因此在编配中两种调式会融合。A段中使用了很多非三度叠置的音程与和弦,谱例1为二声部织体,运用民族和声中四五度音程更为合适,中声部的旋律不能完全依附于主旋律进行,应该考虑旋律的流动性。谱例2开始进入三声部的合唱织体,和声以大小调式的和弦为主,在和声运用上大多是密集排列,开放排列较少用。第17小节由于前面声部的反向进行,短暂地做了开放排列,“蒙羞被好兮”第18小节巧妙地运用了II级上的属和弦,表达了有幸能与王子同船泛舟的激动之情。“心几烦而不绝兮”第21小节使用自由模仿声部,表达内心的煎熬与难过。而B段多是三度叠置的三和弦,强调和声色彩,以和声织体为主。谱例3第26小节第三拍钢琴声部的和声是II级上的属和弦,但合唱声部则有意选择II级上的减三和弦,更为直观地窥探了内心的复杂情绪。第31小节开始回归到四五度的民族和声。第38-48小节和声完全重复B段。第49小节有尾声的功能,纯五度音程和还原F,以及大二度音程代表着一种遗憾。这里的和声有意地避开三和弦结构,以音程为主,强化民族和声性。“君不知”连续使用纯四度、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高声部和中声部合成一个声部,要注意与低声部的声音平衡。

四、女声合唱《越人歌》排练提示

(一)音乐风格的把握

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一般先有词后有曲,作曲家根据词意进行谱曲。因此我们要重点分析歌词的词义,带着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朗读出歌词的语感,这是一首古诗词音乐作品,我们要回到离我们久远的时代,揣摩古人吟诵《越人歌》是一种什么语调,在排练时,指挥可以引导合唱团员寻找吟诵古诗词的状态。吟诵的语调一般是速度中等偏慢的,吐字比较清晰富有逻辑。例如“今夕何夕兮”,这是疑问句式,在歌唱中需要带入这种疑问的语调,语速要缓慢,咬字要清晰。“今日何日兮”,第二个疑问句式,一般来说,第二句会比第一句更加急切、夸张。因此歌唱时需要突出第二句的旋律走向,描绘内心的一种激动与矛盾心理。

(二)咬字

在《越人歌》中,“兮”“夕”,这两个字它们都是“i”母音,乐句的结束音为“i”母音时,音准容易偏低。第一句话“今夕何夕兮”,整句处于换声区,容易造成音准问题。在训练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合唱团员用牙齿轻轻地咬住一支笔来练习,对于解决歌唱位置偏移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多声部的层次与对话方式

在合唱作品中要分析清楚音乐的层次,让每个声部都很清晰地呈现。《越人歌》中第17、21、31小节涉及声部的对话,在训练时要引导合唱团员听清楚每个声部的走向和声部之间对话的关系。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倡创新性地将音乐、诗词和书画等艺术形式紧密融合起来,希望能带来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瑰宝,通过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与中国古诗词的结合,逐渐衍生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音乐为载体,将久远的古诗词发扬光大。以上文章是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合唱指挥教学与合唱编配写作的经验,对《越人歌》进行分析和探究,合唱编配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指挥可以为自己的合唱团量身改编、创作作品,这将有利于合唱团的发展,中国合唱环境的良好发展需要指挥家、作曲家们共同努力,创作、改编、排练出各种风格的好作品,本人的编配能力有限,才疏学浅,希望大家为作品提出宝贵意见,这篇文章能为有需要的合唱朋友们提供一点参考。■

猜你喜欢
织体乐句和弦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