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建设对策

2022-08-25 03:58宫宇强杨文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系统师生

宫宇强,杨文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应用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公效率和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将“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目标。就高校教学管理而言,信息化建设可以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升教学管理效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十分繁重,涉及高校的各种日常事务,包括教师授课的时间安排、教室的分配、学生学籍录入、解决师生授课时的突发问题、满足师生基本需求等。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让教学管理者不堪重负,加之近年高校大范围扩招,师生数量逐渐增加,再次加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困难程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时而来,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局限,可以运用教学管理系统整合共享教学资源,解决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教师办公效率。本文通过梳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找出并突破阻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辅助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进行细致划分,减少机械化办公流程,明确各部门责任,机制联动制定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教学计划,实现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的发展,实现阶梯式的提高。虽然各大高校在日常工作以及数据收集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果,教学管理系统也都使用多年,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受到种种限制,面临诸多问题。

(一)各层面重视度不够

如今,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基本已经普及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但各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高低不一,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1]。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校内各部门缺少协调合作,工作推进较为困难、工作效率较低,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率较低。各高校间缺少沟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在高校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各层级的重视程度,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应提高认识,自上而下形成信息化管理理念。

(二)系统建设规范性不足

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不断改进。对于教学系统建设最重要的当属开发内部的应用程序,也就是在使用时系统内不同功能的板块,以及多种角色的设置。不同角色进入到教学管理系统后显示的模块各不相同。比如学生角色中有学生选课、成绩查询、网上评教、课表查询等,教师角色中有教学任务、考试安排、成绩录入等,这些模块的建设复杂繁琐。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各自独立,管理人员在调取信息时,单次只能获取一个模块的信息,若想将信息整合需耗费大量时间。另外,操作人员在录入信息时,没有一定的格式限制,自由度过高。比如进行课程安排时,输入的时间有“星期三第1-2节”“星期三1、2节”“周三1-2节”等,非标准化输入导致后期查看筛选数据混乱,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

(三)信息安全难以保证

软件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运用的软件系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教学管理系统外包给专业的科技公司,从外引进成套的系统或软件;一种是高校成立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个性化的软件系统。但无论是哪种系统,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对信息安全的考量放到主要位置,导致教学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均相对较差,数据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和篡改。尤其是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信息,电信诈骗分子对这些内容非常敏感,所以高校要对系统中的各项信息加大保护力度。另外,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崩溃、拥挤等技术问题也会频繁发生。在学期初学生进行大规模选课、学期末教师要集体录入考试成绩等高峰期,系统会频繁处于崩溃的状态,严重影响教学事务的运行,降低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管理职能重心偏移

运用“问卷星”APP,针对我国高校师生对教学管理系统的需求发布调查问卷,获得有效教师样本3 694份、有效学生样本27 342份,问卷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师生对教学管理系统的需求

有效的教师样本中,45%的教师认为应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增加分享资源的功能,38%的教师需要在系统中与学生进行沟通。有效的学生样本中,52%的学生希望可以在系统中办理请、销假业务,34%的学生需要在系统中申请修改学业状态。总结发现,师生们普遍希望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增加服务性功能,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置都对“管理”功能进行偏移,着重关注对教师的管理、对学生信息的管理等,忽略了对师生的服务功能。基于此理念建设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并不能真正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等群体。另外,个别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复杂,年龄较大的教师使用较为困难,不能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制约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升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教学改革。但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率和使用后评价却不尽如人意。分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领导层面的组织协调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校内缺少由领导牵头建立的相应组织协调制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高校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缺少足够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信息化建设能为学校带来的积极影响,致使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2]。第二,缺少顶层设计和协调。部分高校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比较片面,将重心放在信息化平台和硬件的建设中,并未意识到教学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领导层面只是下达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任务,缺少各层级进行统筹安排,致使如教务处、二级学院、学院内各部门缺少深度融合和全面协作。教学管理人员、学校师生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能为自己工作学习和学校发展带来的便利,参与程度较低,最终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落后现象。

(二)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

部分高校缺少教学管理系统如何使用的制度规范。从教学管理信息化运行的技术层面看,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是教学管理人员能够依照系统编码规则规范操作,将数据信息准确录入,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发挥共享信息资源等作用。但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并未从长远考虑,明确制度规则。在使用前未进行充分统筹,没有统一的编码规则和对各项数据信息明确的定义。系统投入运行后,各种问题逐渐暴露,比如操作者输入的数据格式复杂多样,管理人员对各项数据的管理十分困难,不能统一整理和筛选,数据内容无法核实是否准确,系统运行数据无法保证真实性和合法性。如不同专业学生的成绩构成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编码规则导致同校间学生成绩单的格式参差不齐,使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化,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质量[3]。

(三)缺少系统的安全管理手段

高校购入的由软件公司开发的系统,因其面向众多高校开发,具有普遍性、大众性特点,缺少针对购买高校设计的个性化环节,系统中甚至存在无需开通的功能,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美契合。高校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虽然可规避这一问题,但由于部分高校的技术团队为临时组建,缺少一定的经验,或者技术人员未参与过一线教学工作,未充分了解高校的实际情况,导致开发的系统实用性相对较差。另外,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缺少先进的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对数据信息的保护力不足,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对教学管理秩序造成干扰[4]。

(四)缺少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

部分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过多关注其管理职能,缺少对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的重视,致使系统中的功能模块均聚焦于管理部分,而教师与学生能利用的功能较少且使用复杂。师生日常的教学事务只有部分可以在系统中完成,更多的仍需线下解决。

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优化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需要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健全配套制度,优化系统安全运行并增强服务职能。细致来看,应由领导层面牵头构建组织框架,督促技术层面软件开发。组织架构包含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依托领导的组织引领统一建设思路,增强信息化理念,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软件开发环节需设置统一编码工程,确保软件安全运行。固定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序,明确操作流程,设置“静态+动态”密码检测并制定应急预案,防范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图2)。

图2 优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构建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依托领导组织机构的引领、扶持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向,构建完善的组织框架,以此来协调各部门和二级学院,高效快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问题,加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

高校管理就如正金字塔般,领导层面的顶层设计为塔尖,是领导决策层。顶层领导规划意识形态,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序实施。带领相关部门完善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和建设模式,直接对各部门划分责任,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让各部门了解自身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的职能,保证各部门、分院互相沟通协调,解决相互推诿的问题,节约协调时间,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5]。

领导层面确定一项任务或通知,上传到系统后,系统可以自动发送到相应的部门(教务处或学生处),设定固定期限,再由相应部门传达给执行单位(各学院)。明确职责的同时增强各部门的高效协调,提高办公效率。

(二)健全配套制度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需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运行配套制度。通过编码工程对系统内数据的录入和数据定义进行严格要求,设定配套制度。保证数据格式统一,操作流程固定,输入内容准确,规范系统操作程序。建立数据挖掘功能模块,对学生基本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整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保证信息化建设高度契合高校实际需求,有效提升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在排课、调串课模块中,可以设定完善的日期、节次等内容,负责人员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只需选择固定的时间即可,不需要手动输入,避免出现“星期三第1-2节”“星期三1、2节”此类多种组合方式,保障数据格式的统一,使系统操作更规范。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需完善教学管理各项配套制度。针对教学科目、专业类别、二级学院的特点优化制度细节,建设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信息化系统,并发挥其最大作用,确保高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比如在录入期末成绩时,不同课程的成绩结构各不相同,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设计成绩组成部分。另外,有些课程需要录入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多个填入项一旦录入顺序混乱,就会对最终成绩带来影响。因此,应在前期设置固定的编码工程,教师只能根据设定的顺序逐步录入成绩,减少可能出现的错误。

(三)优化系统安全运行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为系统营造安全的运行环境,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第一,加强技术层面保障。加强防火墙建设和“静态+动态”密码检测等技术手段,设置反入侵预警功能,及时发现对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非法侵犯,及时制定补救计划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转,有效预防和避免系统中信息泄露等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二,建立应急预案和快速处理机制。协同软件开发人员研发备用系统,通过虚拟化与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和转移。运用IT技术手段24小时智能监控排查系统保证日常运行,要求技术团队定期在非工作时间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检测、维护和更新,及时填补漏洞,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如遇无法挽回的重大系统问题,迅速停止运行,立刻报备上级领导,启用备用系统。结合多种技术手段,逐步完善教学管理系统的安全屏障,最大化发挥教学管理信息化功能,提升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四)增强服务职能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源管理共享平台,为师生沟通提供保障,解决教学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服务功能的设计。

目前,大多数教学管理系统已经具备学籍管理、课程编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绩效管理、教学评价等基本功能。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兼顾师生本质要求,合理设置系统权限,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要素,广泛收集系统的实际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建议[6]。首先要明确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学一线人员的意见。其次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教学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扩展到学生层面,设计易于学习的学生分系统,便于师生间实时交流、共享教学资源。将教学管理重心转移到服务功能上,摒弃单一的管理职能,优化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享受到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的影响不可忽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亟须提高。各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提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完善组织结构建设,健全配套制度,突出服务本质。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建设出能快速应对、有效化解各类教育问题的教学管理系统。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管理系统师生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