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奇,张曦文,赵泽宇,代兴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引。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课实效性的试金石。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思政课获得感,结合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理论构建理论模型,通过对辽宁省10所高校1 9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目前,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意见》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此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鉴于此,本文围绕社会、高校、教师及学生,着眼于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重要因素,从认知程度、品行效度、方法适度和情感温度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和深入研究。
第一,认知程度。认知,是人面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习态度。第二,品行效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品行效度是思政课效果的最直观表现,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与态度。第三,方法适度。教学方法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适度与否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实效。第四,情感温度。思政课担负着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双重责任,因此,思政课只有具有情感温度,才能字字都有理,句句皆有情,课课动人心。
根据维度的选取,本文编制相关问题15个。剔除基本信息3道问题后,认知程度下设3个题项以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作用的认知,包括“参与思政课可以了解当今社情和国情”“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学校课业安排和应对升学就业”。品行效度下设3个题项,包括“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稳”“思政课教师育人情怀深”“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巧”以探究思政课教师的品行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在方法适度下设3个题项涉及“实践教学”“多元化方式教学”“校园管理和服务育人等隐性教育”来分析教育教学方法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情感温度下设3个题项,通过“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高”“校风建设育人环境好”“家庭教育相关教育多”来了解思政课亲和力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
近些年,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热点问题。高校思政课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针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本文围绕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以社会、高校、教师、学生自身为主要着力点,从辽宁省选取10所高校,在不同年级和专业中进行抽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950份,回收率为97.5%,并利用SPSS26.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
表1 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调查表
根据调查结果,83.69%的高校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可以帮助其在丰富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81.64%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是获知当今国情和社情的重要渠道,通过思政课可以知晓重要实事,了解发展大势,增强自身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大部分对思政课有着较为清晰而准确的认知,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思政课。但是,仍有25.28%的学生认为参与思政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课业安排获取学分、应对升学或就业,这说明,高校中仍有小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比较片面,但总体向好。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更在于思政课教师的品行这一立身之本。因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标准为基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85.03%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坚定与否,是他们认同思政课的关键因素。86.54%的学生认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其育人情怀、家国情怀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情怀。此外,89.1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可程度总体较高,但仍有部分同学表示希望思政课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更多地展示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用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育方法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为代表的显性教育,还有校园工作等为代表的隐性教育。对此,本文依托“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82%的同学非常注重校园工作与思政课内容的契合,他们认为高校中工作人员的服务育人意识、工作态度就是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现实映射。而在课堂教学中,99.18%的同学希望思政课教师能够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生动而不失严谨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更多知识。除此之外,87.59%的同学认为,经过实践检验后更能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对思政课提出建议这一问题中,有部分同学表示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足,希望多参与体现高校特色的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2]。由此,本文进行了相关因素的调查,有83.13%的高校学生认为,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思政课情感温度提升的重要基石。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风建设等隐性教育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情感温度的重要支撑力量,有77.44%的大学生赞同了这一看法。在家庭因素方面,73.33%的大学生对家庭中思政教育的影响也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家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学校思政课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会让其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情感体验也会更为愉悦。就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思政课中能有较高情感温度体验,但仍希望学校能够突出本校特色,让学生们找到属于所在高校特有的温度和归属感。
根据调研数据结果,依据相关理论和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提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对策。
1.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精进不辍
青年大学生们对于自我期望较高,但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或多或少存在着差距。此外,部分高校大学生们还承受着社会中对某些专业不甚清楚而存在的偏见。因此,高校大学生们便容易产生专业焦虑等消极情绪,这对于大学生们成长成才和国家育人育才来说都极为不利。一旦大学生们在思政课学习中给自己确定了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即使外部因素再优越,学生也无法有高获得感,久而久之,便会逐渐消磨掉其参与思政课的本心和初衷。所以,高校大学生们务必要正确认识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优势,提高对自我和对思政课的认知程度,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关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本领,成为优秀的“新时代答卷人”。
2.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矢志报国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大学生们一定要在思政课的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端正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态度,常看常思,常学常做,将主体作用在思政课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发挥透彻,充分把握课上课下资源,利用线上线下资料,主动梳理知识脉络,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思政课理论知识与思政课实践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把握高校思政课精华。把社会主义事业放到民族复兴大业中纵向审视,放到国际世事变化中横向把握,积极投身于专业研究与实践,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一方天地。
1.育人情怀提升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把家国之爱、教育之爱和学生之爱融为一体,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3]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践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育人以德,育人以法,育人以情怀。高校是为祖国培育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解读者,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维护者,是“使命与担当”情怀的重要传播者。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态度,厚植育人情怀,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满腔热情、满腹深情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温暖学生。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除了一个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思政课教师还要扛起为国育才这一大旗。高校大学生们正处在成长过程新阶段,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抵御着更多的诱惑。如何正确引导这些建设祖国的后备力量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满腔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去,光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必定是收效甚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自身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用真挚的育人情怀感动学生,让情怀传递梦想,点燃灵魂。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品行效度和思政课的情感温度,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2.教育方法增强针对性
欲责其效,必尽其方。思政课理论性较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如何把思政课变得有意义、有意思还有特色,这着实是不小的挑战。因此,要使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有较高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学习。此外,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生中也颇受好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交互穿插使用。需注意的是,方法多元是紧密围绕思政课教材的多元。教材是思政课“教”与“学”的基础和核心,凝结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是这门学科知识的精华,也是思政课方向的保障。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讲述、展示、互动等多种方法让思政课更具有亲和力、更富有活力。
其次,充分发挥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直面社会问题的绝佳机会,也是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剖析问题、破解困难的上乘之法。对于高校而言,实践是审视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和检验其思政课教学成效的试金石,同时也是突出其教育特色、打造校本课程的着力点。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多关注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其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理论融于实际的看家本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看到人民所需所想,不断增强使命感。
1.全员育人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4]。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教师们责任重大,但教育的系统性也要求高校调动各方育人资源,优化资源供给,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思政课的建设,需要全校各单位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使高校教育教学全链条、全环节发挥育人功能,营造立德树人氛围。高校领导班子要紧跟新时代发展方向,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带领高校科学定位,实现特色发展。同时要不定期深入到教师、学生队伍中,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并结合本校光辉历史、榜样人物及相关工作经历参与备课、为学生授课。高校内的党建机关、后勤工作部门也需要全力协同推进全员育人校园建设,通过共同参与探讨高校落实全员育人改革方案,重视和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等方式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让校园工作人员尽己所能地为国家建设后备军的成长默默贡献自身光和热,用友善、敬业为学生们带来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让学生们感受到校园生活与思政课的浸入式融合,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2.实践教学同频共振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5]。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让大学生们真正地看到人民所需,深刻理解肩头使命,为人民纾难解困。
首先,高校须坚持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努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向同力。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塑造和提升学生读懂中国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可以根据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开展社会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梳理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让学生们真情实景切身了解、领悟思政课实践的真谛,明晰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高校须以本校特色为依托,着力构建新时代特色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可以从教师队伍中选取优秀教师专门成立实践教学部门,深入挖掘本校产学研资源。同类高校可以共建联盟资源库,推动实践教学方法、平台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同时,高校可以强化典礼和节日的涵育功能,通过举办“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祖国”等主题引导学生们多参与一些特色实践活动,使得思政课实践接地气、有生气,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知识、受教育、长本领。真正从实践活动感受到思政课的力量与温暖,也为高校从全方位培养适用性人才提供一份保障。
1.凝聚社会力量,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思政课改革方兴未艾,如何把二者深度融合,熔铸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高校是纽带和桥梁,当地的党委和政府则是主心骨。因此党委和政府必须率先扛起责任,做好顶层设计,起好表率作用,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地区党政主要负责领导要统一思想,落实、落细党中央关于建设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为高校办学安全托底。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并因势利导,建设本地特色高校思政课实践基地,在省市级层面打造独具风格的高校地方课程品牌项目,对优秀的项目和课程要予以表彰和宣传,为高校思政课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思政课走出校园仍有持续性、长远性的影响。
其次,教育部门应全力推动思政课建设。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应该不定期深入高校,积极参与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为学生们讲清党和国家关于各项事业发展及就业最新政策,厘清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廓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美好前景,在表明对思政课重视态度的同时让高校大学生看到广大人民的殷殷期盼,也为大学生们在人生价值的实现方面指明方向。
最后,各类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应凝聚力量,营造思政课建设良好氛围。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也应严格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理清当地发展历史,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为大学生们打造生动又不失严谨的思政课实践教育平台。
2.发挥家庭作用,筑牢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6]。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持续性的,也是深入性的。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成长的方向正确。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应有之义。
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任务。父母是孩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直观的榜样。因此,父母要明确自身定位与教育任务,以坚定的政治立场、积极的态度,带头学“四史”,潜移默化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行动诠释“听党话,跟党走”的深刻内涵,为孩子起好表率作用。同时要加强与学校的联动,做好配合,不断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和使命意识。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既要有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要刻上时代的烙印。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品味红色经典,互写一封家书等,引导孩子在阅读和观看革命故事后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在各类宣传讲座以及红色旅行等活动中的亲子互动共学,加深家长与孩子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用家庭教育的温度助力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作为检验思政课成效的重要标尺,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的建设需要对标认知程度、品行效度、方法适度和情感维度这四个维度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特点及成长需求进行深入探索,不断提升其思政课获得感,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成为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才。